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像苦儿一样在磨难中乐观前行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童年时多半看过一部叫作《咪咪流浪记》的日本动画片。具体情节忘了,只记得是一个关于找爸爸的故事,但至今会唱童星孙佳星配唱的中文主题曲:“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能够见到他,可以日日见到他面,如何大风雪也不怕。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未找到,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孙佳星两岁时,父亲就离开了她和母亲,据说,她演绎这首歌曲时每每泪下,童稚清亮的嗓音里竟夹带了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凄苦与悲凉——这些,都是我在很多年后才知道的;正如也是很多年后才知道:《咪咪流浪记》实则改编自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首版于1878年的长篇小说《苦儿流浪记》。

相比同时期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埃克多·马洛并不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阅读《苦儿流浪记》之前,有必要来认识这位以写情节剧小说取胜、被载入法国近代文学史的作家。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都逃脱不了其个人经历、自身性格的影响,作品即作家人生与思想之现实投射,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益于深入理解他的作品。

除了生卒年月和主要作品,关于埃克多·马洛的中文资料寥寥,维基百科倒是记录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童年种下文学梦

1830年,在小马洛出生几个小时后,停泊在他家房子前面的一艘帆船忽然疾速转向,船首的桅杆砸碎了新生儿房间的窗户,家人惊慌失措冲去察看,却发现小马洛正酣然梦中,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不寻常的命运在他诞生初始就仿佛埋下了伏笔。

小马洛的童年是在塞纳河边的一个叫“拉布耶”的小镇度过的,他天生热爱观察,总是被小镇里和塞纳河上的风景吸引和震撼,他着迷于观察那些装卸货物又驶向远方的船只,还有忙碌的轮渡和来来往往的马车,留意着进出客栈的陌生客人……

他有一位严厉而且古板的父亲。母亲相比父亲要亲和得多,受第一任丈夫的启发,她习惯于念游记来哄孩子,这样的养育方式培养了小马洛过人的想象力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也在他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成年后,马洛违背父亲让他学法律的意愿,执意要走文学之路,母亲支持他的选择,给予他极大的信任。为表达对母亲的感谢,马洛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便是献给母亲的。

1835年,小马洛随家人离开塞纳河畔,选择住在乡村。那时候,他经常放弃法语课,把自己关起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拉辛、勒萨日、莫里哀的作品。他对新环境充满了探究欲,沉迷于各种冒险活动,他在这里发现着自然的秘密、季节的轮回,他几乎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兴趣:树木、花草、昆虫、鸟兽……

小马洛9岁的时候,因在普通学校里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父亲决定把他送往鲁昂的一所寄宿学校,其学生主要来自富农和该地区知名人士的家庭。尽管母亲百般阻拦,但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父亲的权威。

1842年,马洛进入鲁昂的高乃依高中,这也是十年前福楼拜读书的地方。他依然学习成绩平平,在严格的教育体系中,他无法获得自由表达的愉悦。他唯独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教材是老师原创的,充满自由思想的气息。

献给孩子的礼物

1849年,20岁的马洛取得学士学位,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但三年后,他便不顾父亲反对放弃法律,投身文学。接下来的几年,他曾尝试戏剧表演,但失败了。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写文章,凭借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被某杂志社聘用。然而不久,他就发现记者的职业和巴黎闹攘的生活干扰了他的写作,他下决心到乡下定居,之后,他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

1878年,《苦儿流浪记》出版,这本书是献给他的女儿吕西的。

在小说的开头,埃克多·马洛饱含深情地写道:

献给吕西·马洛

我的孩子,当我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我嘴里始终念叨着你的名字。吕西,你能感受到吗?吕西,你对此有兴趣吗?吕西,我总是呼唤着你的名字。因此,你的名字应当放在本书的首页。我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命运,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取得了值得我欣慰的成就,这就是:一想到我能把这本书题赠给你,一想到你要读到这本书,我便感到心满意足和其乐无穷了。

《苦儿流浪记》为埃克多·马洛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1893 年,也就是写完《家庭》一年后,他的孙女佩琳出生了(她的名字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在生活中,马洛无疑是一个细心和慈爱的祖父,他好奇地注意着在孩子身上的变化。

1894 年,埃克多·马洛出版了他的小说《旧情》,决定以此结束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回到位于丰特奈-苏布瓦的家中,计划新的旅行。然而,两年后,他还是出版了文学自传《关于我小说的小说》,并在去世前不久写了一篇题为《小水手》的文章,最后两部作品是献给他的孙女佩琳的。

不得不说的是,埃克多·马洛自1905年以来一直瘫痪在床。1907年,他在丰特奈-苏布瓦溘然长逝,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父亲让-巴蒂斯特、女儿吕西、妹妹普鲁登斯和女婿梅斯普将军在一起安息。

朋友们眼里的马洛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忠诚于友谊,是作家儒勒·瓦莱斯的朋友,瓦莱斯在伦敦流亡期间得到过马洛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也正是因了他的帮助,雅克·文特拉斯的手稿才得以出版。马洛试图通过小说写作改变现实,比如,争取修订关于精神病院拘留的法律、恢复离婚制度、改善儿童的工作条件等。作为一名温和的共和党人,他是自由的捍卫者。

埃克多·马洛一生出版了60余部小说,最著名的当属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和《孤女寻亲记》。因此,称埃克多·马洛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并不为过。他更多地被归于现实主义作家一脉,和巴尔扎克一样,他的作品是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镜子,客观真实地映照出十九世纪法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百态。

风靡全球的秘密

《苦儿流浪记》是埃克多·马洛影响最广、流传也最久远的一部作品,但这本小说并不是他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他曾是当时发行甚广的《教育与娱乐》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同时为杂志撰稿的还有儒勒·凡尔纳、安德烈·洛里等法国作家,以及狄更斯等外国作家。马洛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罗曼·卡尔布里斯历险记》获得成功后,杂志创办人埃泽尔约请马洛再为孩子写一部小孩游历法兰西的小说,把地理风光和各行各业的人都包涵到小说里去——这便是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苦儿流浪记》。这部写成于法国工业化起飞前夕、背景宏阔的儿童文学作品,确实让读者饱览了北自加来海峡、南至地中海滨海地区广袤的法兰西大地上的自然风貌和人世百态。小说问世后,曾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一版再版,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动画片和电视剧。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用几句话便可概括:主人公小雷米是身世不明的弃儿,被夏凡侬村子里的巴伯兰夫妇收养。雷米在养母巴伯兰妈妈的呵护下过着贫穷却宁静的生活,因工伤致残的养父巴伯兰回家乡后,把他卖给了品德高尚但身份神秘的流浪艺人维泰利斯,他跟着维泰利斯和几只小动物一起四处卖艺,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一波三折的流浪生涯……小说最终以大团圆结局。

这部创作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隔百余年,放到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就像通常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样,《苦儿流浪记》具备一切经典文学所需的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特质和力量。

看哭无数读者

作为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情节剧小说,首先,《苦儿流浪记》具有好看的“故事性”。

弃儿雷米的命运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从一开始便牵动读者的心,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被卖戏班、荒山遇狼、主人离世、邂逅哑女、矿井遇险、买牛报恩、身临贼窝、蒙冤蹲狱、亡命跳车、亲人团圆……叙述节奏张弛有度,雷米的命运每每跌入谷底,又每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离奇的情节是吸引读者的法宝,但若一任离奇,便会变形失真,让读者难以代入和共鸣。《苦儿流浪记》却在传奇和真实两者间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虽然小说穿上了情节剧的“戏装”,但内里的本质正是作者所恪守和信奉的现实主义,他表现的是当时法国天天上演的真实的世相百态,映照出的是生活和人性的本来面目。

马洛手里执掌着一面镜子,对准的是当时苦难世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图景,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灾难性开端:农村破产、工人劳动条件恶劣、童工数量剧增;他搭建了一个贯穿法国南北的、满目凄凉的大舞台,让维泰利斯和他的戏班子、阿根老爹和他的一家子、加斯巴尔大叔和他的推车工,在具有真实时代特征的宽阔布景前,上演了一个个时而让人哭泣、时而又让人欢笑的“传奇性”节目。

作品中的农妇巴伯兰妈妈的善良和淳朴是真实的;遭受着生活重压的巴伯兰的贪欲也是真实的;维泰利斯,这位曾经蜚声意大利声乐舞台的歌唱家的悲剧命运和不可玷污的高贵人性是真实的;矿难幸存者们苍白的面孔、人性的挣扎和绝望、在危难中显露的高尚是真实的;美好的米利根夫人和阿瑟所遭遇的贵族家庭内部的阴谋是真实的;哪怕是猴子心里美和狗狗卡比身上所展现的动物的爱与良善,以及求生的本性也是真实的……埃克多·马洛将这些社会和人性的真实置于光怪陆离的情节剧容器中,生活的现实在艺术的想象力中复活,并绽放出了灼灼闪光的永恒魅力。

艰难与爱让人成长

除了“故事”,这部小说之所以仍能博取现代读者的喜爱,还在于贯穿始终的爱和情感的力量。

《苦儿流浪记》本身就是一部始于“爱”并将“爱”贯穿始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题记中言及的:“我的孩子,当我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我嘴里始终念叨着你的名字。吕西,你能感受到吗?”作者出于爱而创作,而小说主人公雷米之所以能穿越重重艰难险阻,即便在黑暗中也能奋力前行,直至抵达美好的结局,皆因爱的力量所给予的慰藉。

得到过爱的人,才具备给予爱的能力;同样的,拥有了爱的储备,才能获得跨越沟壑的勇气和动力。爱,是古今中外儿童文学书写不尽的母题。《苦儿流浪记》是雷米命运多舛的历险记,而“寻爱”,更是小说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对于雷米来说,虽被遗弃,但他最大的幸运在于,人生初始便得到了巴伯兰妈妈无私的爱,这也是抚慰雷米日后曲折经历的最坚实的基石和力量;维泰利斯,他给了雷米严父一般无声的爱与榜样的示范;还有花农“父亲”的爱,“生母”米利根夫人和阿瑟的接纳与爱,哑女丽丝的平等良善之爱,马西亚真诚的手足之爱,甚至,连狗狗卡比也是爱的源泉……

雷米虽是一个贫苦的弃儿,也曾被人算计和冷遇,甚至濒临死亡绝境,但说到底,他依然是一个幸运儿,是一个“爱的富翁”,在困境中,他依旧真诚、善良、忠诚、宽容、可爱。唯其如此,小雷米浪迹天涯,也曾经形单影只、忍饥受冻,但他始终拥有着一副抵御寒风冷雨的坚硬而温暖的铠甲,那便是“爱”。

在这部作品中,爱呈现出复杂而广博的内涵和层次,不仅是母爱与父爱,也包含了对人对事对世界的宽厚与豁达,还有对自然万物的深挚之爱——在这里,不得不说到小雷米眼中所呈现的自然万物。小说中的雷米与作者埃克多·马洛的童年重合,雷米见到的自然正是作者童年所钟情的自然。作者不吝笔墨,对美好神秘包容一切的大自然做了细腻传神甚至有些铺张的描绘,雷米一路所见,正是当年法兰西天地自然奉献给人们的最珍贵的财富。

读一读作者对自然和动物的满怀情感的描绘吧——

但愿人们不要以为“争论”一词不宜运用在动物身上。事实上,每一种动物肯定有它们各自特殊的语言。如果燕子在你们家屋檐下或窗户上做窝,你一定相信,拂晓时分,它们吱吱喳喳叫个不停,这不是在唱什么小调,而是在发表演说,讨论重要的事情,或者含情脉脉地谈情说爱。同族的蚂蚁在路上相遇,触角相碰,如果你不承认它们正就休戚相关的事交换意见,那么你又以为它们在干什么呢?至于狗,它们不但会说话,还会认字。请看看它们吧!它们伸着鼻子,或者低着头闻闻地面、石子和灌木林。它们忽然在一簇青草或一堵墙前停下。我们在墙上什么也看不见,而狗呢,它们可以在那上面认出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那是用我们不认识的神秘的字写成的。

作者对自然和动物都怀有浓郁的好奇和独特的感情,他笔下的自然和动物也都是有感情的,他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广袤恢宏的法兰西风情图卷,里面有描绘法国社会各阶层人情世相的浓墨重彩,也勾勒了山川河流万物生灵的纷繁模样。这些神秘而丰富的自然风貌不时地让人惊异,也不时地让人心生向往,甚至因为动物身上的“类人”特点而让人感到亲近。

埃克多·马洛倾注在作品中的爱是深切、真挚的,可以说,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作品获得灵魂的,是作者所营造的充满爱与童心的氛围,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凝聚笔端,通过传奇的故事表达,让儿童读者领受其中爱与人生的深意,并获得“回味与叹息”“憧憬与渴望”——这才是《苦儿流浪记》穿越百年的最大奥秘所在。

润物无声滋养心灵

最后,还想说一说这部作品的“教育性”。

“教育性”,并不是被待见的三个字。也曾有人批评埃克多·马洛在《苦儿流浪记》中表露得如此频繁的劝善性的道德观。比如,他借维泰利斯之口对小雷米的各种劝诫和忠告: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也会使人流泪,你也会受到欢迎,你看着吧……”

“眼下你只要知道一个耍狗把戏的人是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有过某种地位就行了;你同时也要懂得:如果你现在处于生活阶梯的最底层,那么,只要你愿意,你也能够慢慢地往上升,三分靠运气,七分靠努力。孩子,要记住我的教训,要听我的忠告。”

我倒以为,这些劝诫并无笨拙之感,也不显生硬,它们是与故事情节本身水乳交融的,而非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属性之一,儿童文学在为儿童讲故事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以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示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师长和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好的领航员,因此儿童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教育”的功能,但“教育”并不是“说教”,最好的教育是“看不见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因此,衡量儿童文学优秀与否,关键在于作者如何用心和用头脑经营笔下的故事,如何艺术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完美地融于故事,润物无声地让儿童读者心领神会。

从这个角度看,《苦儿流浪记》的这场爱的教育,不仅传递了人生真知,还蕴含了可以穿越时间和地域的善与美的标准。比如雷米一心想着要为巴伯兰妈妈买一头奶牛,以报答巴伯兰妈妈的爱,这颗洁白、知恩、无私但又带点稚气的童心,在今天依然显得那么可贵、美好。

一百多年过去了,《苦儿流浪记》迄今仍是法国青少年最爱读的小说之一。我想,即便再过一百年,仍然会有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痴迷其中,被其感动、抚慰和激励——这便是经典的力量。


写于2022年新年伊始 LGD9Invr9sgBbSwpHV2OIwF2X8IGPw8Hl9uCRjJSwmleWOQuHlrqdbT3xFU6Td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