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版序

本书既是一部文章精选,也是一本特殊的中国历史读本。

历来著名的文章选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或为文献之辑存,或着眼于文学艺术。孟子曾说过:“《诗》亡而《春秋》作。”意思是说古代《诗经》中之诗均可表现其时代,故均有史义;其后孔子作《春秋》,正是继承了这种记录历史的功能。后世谓诗与史相通,即由孟子此语而来,如钱谦益就说“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备”(《胡致果诗序》),谓曹植、阮籍、刘琨等人之诗皆可作史读。其实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中的“观”,讲的便是这个意思。通过文学作品,确实足以观察那个时代。文学虽然另具有“兴、群、怨”之功能,并不局限于“观”,但足以观世,无疑为其一重要作用。

可是,诗足以观世,也只不过是泛说文学之一种性质罢了,不是所有文学作品均可以观世,亦不是所有作品在观世的价值上都一样。文学作品,有些偏于个人情志的抒发,有些偏于艺术技巧的探求,只有少数与历史的发展直接相关。因为,包括杜甫之所谓“诗史”,大抵也只显示着诗人在世局变动中的咏叹,而非那些作品创造了历史或直接标记了历史的轨迹。因此,诗史相通,必须再进一步,才能讲“诗即是史”或“诗以成史”。

本书做的就是这种工作。我们选辑的文章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文章改变了历史,二类是文章标记了历史的改变。

前者是说中国的历史因这些文章而改变了命运,或者倒过来说,是这些篇章形塑了中国。例如,若无李斯《谏逐客书》,秦国可能就把包括李斯在内的各国谋士全赶回老家去了,那么后来秦也就未必能统一天下。若无董仲舒《贤良对策》,汉代黄老之治的现实就不会改变,中国而后独尊儒术的历史也未必由此确立。又若无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发了倒袁的风潮,袁世凯称帝之事到底如何了局,亦无人可以预料。故这类文章可说是具体牵动了历史。

后者,则是历史变动之直接证词。例如政事方面的《除肉刑诏》《南京条约》《太平天囯奉天讨胡檄》;学术思想方面的《论六家要指》《移让太常博士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论迎佛骨表》《太极图说》《译〈几何原本〉引》等,或代表一个新观念、新时代之出现,或宣告了变局之形成。

两者结合起来,中国的历史轨迹即粲然可见。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些原始文献更能直接说明历史了。对于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忙不迭地替它解说,用我们的想法和一套套的理论去涂饰它,其实把这些文章摆出来,由它们自己说明自己,岂非更为直截真切?

就文学来说,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言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中国文学最高的理想,但实际上,一般文章何足以语此境界?真能达至于此者,恰就是我们现在甄录的这些文章。说也奇怪,前面讲过,这些文章本是因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而被我们注意到的,但从文学性看,此类文章也无一不佳,多为千古名篇。这似乎又可印证孔子所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凡在历史上足以形成伟大影响或足以昭示后昆者,其文采亦必足观。

我们这本书,就是依观世与观文这两个目的而作,两者且是合一的。起于尧舜、止于孙中山先生过世。此下历史更有新变,未来将再赓续补述。体例上,先进行背景说明,再简述该文的影响,再录原文、作注释、译白话。

昔年在台湾编这本书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但对历史不无苍凉之感。顷则年华老大,但对中国的未来、历史的机运反而渐趋乐观。感谢出版社为此书费心重为检校,使它有机会跟大陆的朋友见面。也希望这样的选本能对有兴趣观乎人文、察于时变的人有所帮助。

最后还要补充两点:一,我们采用的古籍版本,可能略有几处跟大陆通行本不太一样;二,译文和解说时提到的现有地名,其县市行政区划,也可能有一二处会与现况不同,幸请留意。其他编辑命意,原书旧序已讲得很清楚了,此即不赘,敬请读者诸君指教。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北京 4Fgp4lVRDZ6UFa5QyD4Rjal1MuMHEzomdVO8Un5Lt5CAQ1dGyjVhwb2nxSA6p/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