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学界的互动把握青铜文化的互动

目前,中国考古学整个学科在理念和方法上正经历着一个较大的转型过程。各区域、各领域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受学科自身局限性和思路视角等的限制,不少研究处于相对分割封闭的状态,缺乏跨地域、跨学科的比较整合研究。就我们所关注的青铜时代考古而言,“中原”和“边疆”研究的各自为战即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探索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这个大的共同目标下,我们痛彻地意识到开阔视野、横向交流的必要性,认为应当提倡大视野、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希望通过搭建跨区域的学界交流、互动、整合研究的平台,探索推动中国青铜时代研究深化的路径。

这次的内蒙古考察活动,就是上述想法的一种尝试。我们邀约活跃于各个研究领域但又共同关注这一课题的学者,踏查遗址,感受生态环境,观摩实物,切磋交流。没有形式上的日程安排,没有会议论文的负担。希望大家能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碰撞出火花,得出些有利于今后研究的心得,加强彼此间的沟通联系。

在东亚大陆,早期青铜文化并非中原一花独放,单向辐射,而是各区域文化在适应当地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发展进程中异彩纷呈,同时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贡献于中原王朝文明的形成与兴盛。可以说,是“文化杂交”才导致高度发达的中原青铜文明的出现。因此,探讨中国王朝文明和青铜文明的兴起与早期发展,必须有更为广阔的时空视野。其中,农耕与畜牧(游牧)两大文化系统的交融与折冲,构成了壮阔的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主线。甚至可以说,如果抛开广袤的大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带,完整的中国古代史就无从谈起。就早期青铜时代而言,中国最早的王朝无疑是建基于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形成,与中原地区的粟作和南方的稻作农业文化的整合密切相关。而已有的考古材料表明,中原王朝的兴起,也与农耕和畜牧(游牧)这两大文化板块的刺激、碰撞与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为中原王朝的兴起提供或者传递了诸如冶金技术、军事装备、畜牧经济方式与肉食消费,乃至信仰习俗以及王朝崛起图强所必须的外在压力等方面的“给养”。

我们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的工作重点在中原,因此上述认识可能还有中原本位的色彩,思考视角是“从中原看边疆”。而这种从更广阔的视野把握中原文明的思路,与王仁湘、刘国祥、塔拉先生等秉持的“搞边疆考古一定要看中原”的理念不谋而合。内蒙古所在的长城沿线及以外地区,处于欧亚大陆内地与中原腹地之间,这一地区的文化也受到双向甚至多向的影响,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演变,要放到整个欧亚大陆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的大的背景下去把握。其中许多问题的廓清有待于大视野、多学科的整合研究。这样的共识或者说是不谋而合使我们一拍即合,最终促成我们倡议发起组织了这次“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考察活动。

为了使考察研讨活动议题集中,富于成效,我们在考察前向大家布置了下列“思考题”,即考察与讨论要点:一、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相互关系(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朱开沟文化的关系为重点)。二、农牧交汇地带(农耕区北缘)青铜文化的发展态势及特点。三、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互动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短短一周考察中鄂尔多斯和赤峰的两次座谈,还是一路上的交流,以及大家在考察后撰就的这组笔谈稿,都是围绕着这些论题展开的。虽然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的漫谈,但话题又都紧扣主题。诚如王仁湘先生概括的那样,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各区域、各学科间学者的互动,来把握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互动的脉搏。如果这一尝试稍稍有裨于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009 年 3 月 7 日
本文系“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考察活动笔谈 uoVG2D6rK65tv0P34ZGY57GInE3PLP2khHwLMvDD94u7yiNsVSJP4vj5MtXeVh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