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出假说时代的轨迹
——从二里头会到新砦会

2009年底到新密参加“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纪念新砦遗址发现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收获与感触良多。

2005年,我们组织了“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虽然对二里头遗址的首次发现发掘而言,那一年不是整数年份,但无疑,那次会也是纪念性的。最后,会议文集收录了五十余篇论文和提要,其中近一半的论文涉及族属与王朝分界问题。

此前,在海内外召开的多次与二里头相关的研讨会,都冠以“夏文化”“商文化”或“夏商文化”的字样。在这一领域以遗址和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会议,这还是第一次。我们坚持这样的命名,实际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所有学者都能认可的,因为它们属于考古学层面的概念。

在会上,国内资深学者的话题以族属与王朝分界探索为主,年轻学者和海外学者则多关注方法论、人地关系、聚落形态、早期国家态势、文物制度、宗教艺术、文化交流和生产技术等课题。会上已没有了动情的激辩,基本上是自说自话。

作为组织者之一,我个人对2005年偃师会议的评价是,具有极强的过渡性。

此次新砦会议,提交论文和在会上发言的学者约四十人,除了两位省内资深学者论及新砦与夏王都所对应的关系,其余学者的话题则已呈全新的态势,令人欣喜莫名!

对前后相差四年的两个会的比较,使我坚信近年来本人参与鼓吹的“中国考古学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的论调,至少在早期王朝时期考古领域是站得住脚的。仅就与三代相关的考古收获而言,如果大家认可诸如陶寺、王城岗、新砦、二里头、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安阳殷墟、周原、周公庙等遗址近年的田野工作有所突破,那正是研究理念和方法回归考古学的结果。

世纪之交以来十余年间的田野收获,“从研究成果不限于一人一地、具有群发性的特点来看,可认为具有时代特征,它成为中国夏商考古学迈上一个新高度的标志,是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的标志” (高炜:《跨世纪十年的夏商都邑考古》,科学出版社,2006年)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辈筚路蓝缕建立起的扎实的考古学分期和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继承和发展的路向。

另一句我近年一直爱重复的话是:“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以长时段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研究见长,而拙于对精确年代和具体历史事件的把握。”

如果大家也能接受这属于常识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正在走出扬短避长的时代,走出以假说为主要话题的时代,走出以假说为实证、以假说为“真理”的时代。

2010年1月2日 7JaJSPmAJeKZyKvWvVAjFJgWo+2x27OiVCyFscllIidHDISMTP9C++yyGILty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