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者的家园

2017年春天,作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二期的访问教授,我在美丽的燕园度过了一个学期的美好光阴。

我们把这段时光戏称为“住(驻)院生活”,而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入院时是兴奋的,驻院中是享受的,出院时是不舍的。

兴奋之处在于,大多数人在求学时代都怀有的“北大梦”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更感到新鲜的是,这个文研院居然很不“中国”。

大家知道,当下的中国学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课题和项目,使得学者们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坐不下来、静不下心来。所以,2017年春季学期在北大文研院的这四个月,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新鲜而又奢侈的事。

文研院不逼你做这些,这里没有项目课题式的死逼紧催,我们也不是被邀来给学生满堂灌课的,这里更不认“官儿大学问就大”的当下的理。它让你静下来做自己的事,在“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下,文研院给了我们这些访问学者以最大的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和活跃激荡的学术讨论平台。

在静园二院这个葱茏雅致的小院、静好而优渥的环境下读书、写作、思考。这就是它的第一个宗旨——“涵育学术”的具体体现。

我们每位邀访学者在这段时间里都有极大的静下心来之后的收获。相比于平时的陷入事务堆,我尽可能地躲进静园二院205室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闹中取静,想问题、写东西。在静园,效率真高。我自己的一部书稿就是在这里最后杀青的。此外,在那段时间里,还有两篇相关的论文也写就发表出来。

按我个人的理解,如果“涵育学术”对应于“静”,那么文研院的第二个宗旨“激活思想”就是让学界“动”起来。

我们的学术越来越碎片化,学者的研究越来越“螺蛳壳里做道场”,是大家共同的隐忧。而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学术界笼罩着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氛围;我们的学术会议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缺少真正的学术交锋和学术批评。但在文研院,不乏这个氛围。

在这里完成的文研院访问教授的三项任务,成为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节点。

文研院的第一个规定动作是每周一次的邀访学者报告会。在往往陷于庸忙的情况下,能够定期听到其他领域学者的精彩研究,相互讨论切磋,启迪研究思路,这对一个当代学者来说,是太奢侈的事。

作为邀访学者的第二个规定动作,我自己在当年的6月份组织了一场文研论坛,邀请北大教授和其他学者,以“对早期中国的叙事与想象”为议题坐而论道,交锋争鸣,尝试扭转学界风气。论坛全程网络直播,学界与公众反响热烈。这一形式真正激活了学术思想,活跃了学术和文化氛围,是一次健康学术讨论的示范,也是向公众普及学术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有学者评价说,这样的平台,只有北大能够搭建起来。

第三个规定动作是作为驻访期间学术汇报的公开讲座。评议人、主持人与讲者间的对谈,以及和听众的讨论交流,通过网络“经典课堂”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此次“住院”生活的奢侈之处,还包括驻访期间参加文研院内部学术报告会,应接不暇地参与各类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论坛、讨论课、雅集等,这些活动堪称“学术大餐”。有幸参与,受益匪浅。

说到这些,大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些邀访学者在“出院”时是那么依依不舍。

最后要提及的是,大家对文研院极富特色的海报一定印象深刻,海报背后那些精彩大气上档次的学术活动在燕园乃至整个学界和社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学术旋风。文研院问世仅数年的时间就有如此成就,有理由相信它会结下更多的硕果。

作为受惠于这个项目的学者,在她迎来第五个生日之际,请允许我用“出院”时在留言簿上的感言,向她再次致以深深的祝福!

切磋琢磨 涵育学术 在兹文研

交锋对垒 激活思想 唯我二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可以称为学者之家的地方,是我珍藏于心的一方净土、一处精神家园。

2021年5月
写于北大文研院五岁生日之际 2XwU1J5din7g/8BLkMwFgau+SFOpzQbTACGVLim6FONJ03gW05hmutlbUHF+G8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