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发现明日中国”,要回望昨日中国

当我在太原到晋南的大巴上,先请作为考察团团员的女儿站起来跟大家亮相时,小团员们惊呼:“太像了!”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从他们刚学到的基因(gene)这个词开始。

由基因的传递,后代获得了双亲的特征。那么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和民族,何尝不是这样呢?首先是出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从小就想搞清楚: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知道自己是如何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才算一个没有“失忆”的正常人,从而建构起我们的认同:家族认同、乡土认同乃至国家认同。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有什么不同?我们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达数千年,我们的骨血里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印记。那么,哪些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呢?

说到文化基因,大家肯定对每年的“春运潮”印象深刻。上亿人次的年度“民族大移动”,构成全球罕见的文化景观。为什么明知回家的路是那么艰辛,千百万人还是一定要在“春节”那个特定的时刻回到家人的身旁,吃顿团圆饭?那是一种共同的关于祖先、血缘和“家”的文化习俗和记忆。再举个例子。为什么世界上有不少“死文字”到现在还无法破译,而失传三千年的甲骨文,一旦进入清代大学问家的法眼,很快便被释读出来?对中国古代金石文字的高深造诣和对古代典籍的融会贯通,使得一百多年前的惊世发现成为可能。这就是文化上的血脉相通。大家是祖国的未来,明天靠我们来创造。但作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中国是怎么走到今天的,那很难相信我们能建设好祖国的明天。“没有历史,就没有根;而没有根,就没有未来。”我们这次“发现明日中国”文化考察活动,主要考察的是历史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寻根之旅。道理就在于此。

感觉我们人类好像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但从我们的某些行为上看,似乎又不是那样。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舒适便利,惊叹于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不少城市争相跻身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但它们独特的印记在哪儿呢?数千座城镇几乎一模一样,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在建设崭新都市的同时,是否拆毁了太多遗留有我们祖先印记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们每到一地,是否感觉最能体现当地特色、具有“名片”性质的,就是它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理解当下的中国,还是历史上的中国,都需要到昨日的中国去寻找答案。我想,从中探寻、搞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光大弘扬的“中国精神”,才是“发现明日中国”的题中之意。

在我们的寻根之旅中,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比如,我们民族的“根”“魂”,许多有形和无形的遗产,都可以从考古学揭示出的遗存中找到。教科书上每增加、改动一句话,背后都有我们洒在田野上的心血和汗水,看似与现代没有关系的一门偏僻的学科,却一直在为社会提供着精神食粮,丰富着人类智慧的宝库。你们如果能从我们的工作中获得点滴的收获,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快慰了。

如果要留一句寄语,我想说:发现明日中国,做健康、博学、理性的你!

2012年10月6日于北理工附中
本文系“发现明日中国”文化考察活动即兴发言 +0qDBfPUE6qiqlQHHI0NpahiqG2skduEMJS0g/3zGwtFPdS6Wx7xAKmbU28rQ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