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延安来的那些人

王者档案中记载:

张平,男,从延安鲁艺出来,1938年在“中剧”做演员,离开“中剧”后做过国民党军队的军医、酒泉花纱布办事处职员。

安琳,女,从延安出来,在西安“中剧”做过演员,1938年以后离开。

王凤翔,男,1938年在“中剧”做过演员,是从延安出来的。

王放明,男,从延安出来,在“中剧”做过演员。

王证,男,1938年出延安,做过国民党部队军医、运输队长、酒泉花纱布办事处主任。

田野,男,从延安鲁艺出来,后在西安被捕,入西北劳动营。

朱家训,男,是延安抗大出来的,战干四团艺术队的学生。

杨玉钧,到过鲁艺,在西安被捕,关在劳动营,后由王者、丁尼、范里保出到王曲剧社(国民党军七分校做演员)。

这些人对我爹影响很大,首先是张平。张平在我爹、丁尼的口中说他姓仉,这个字念zhanɡ,是第三声,和“掌”一个音。

这个姓出自回族,源出唐宋时期西域穆斯林,为元代诗人“仉仉沙之后裔”。据《回教民族说》载,“仉仉沙,字大用,祖籍大食国”,《西域文化名人志》载,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

仉平祖籍山东曲阜,1917年出生于江苏昆山。他的青少年时代和我爹有相似之处,早年丧母,父亲有病,15岁时就挑起家庭重担,在码头上扛大包,做苦力,也在电影院做过售票员。1936年秋,仉平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自行组织了一个业余剧社——雷电剧社,去一些学校演出,也为电台播演广播剧。这引起左翼“剧联”的关注,介绍“南国社”的著名演员左明加入剧社担任导演。左明把他引上了艺术的道路并改名张平。

张平

抗战爆发,左明将“雷电”改为“先锋”剧社,并以它为基础编为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领导下的“救亡演剧第五队”,在奔向延安、途经西安时,大风剧社的负责人看中了张平,要他留在当地的大风剧社当演员。张平表示:“我坚决要到延安去。”他于1937年9月底到达延安后,10月中旬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年初成为鲁艺戏剧系的第一期学员。但当时要演话剧,延安还没有像样的剧场,因此这一年7月,他又回到西安,进入没有政治色彩的中国戏剧协会。他在《黄花岗》中饰演林觉民,在《日出》中扮演李石清,都是重要角色,他在高手云集的舞台上,演技得到很大的提高。离开“中剧”后,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务,后来又回到鲁艺实验剧团,做演员兼剧务科长,参加了剧团赴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的慰问演出。张平不止一次说:“这一年是我演员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我真正体验了工农兵的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他告诉我爹,一个好演员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他介绍我爹读一些进步书籍,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有《政治经济学》等,使我爹受益匪浅。

安琳,1938年在西安认识,在“中剧”做过演员,曾向王者谈到延安鲁艺的情况。

她参加了大型话剧《黄花岗》的演出,之后,又参加了《日出》的排演,饰演了李石清夫人李太太。

从延安来的其他人,王者档案都记载是同事关系,唯独她和我爹明明是同事,却没注明同事关系。但需要划重点的是,她曾多次向我爹谈到延安鲁艺的情况。

我爹最初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就是从这个20岁的活泼大方的女青年口中知道的。当时,他俩走得很近,互有好感。张平、王证等人和我爹交流最多的是演员心得和演戏的技巧。安琳告诉他的是宝塔山下延河水,是一片抗日的热土,是全中国最进步的地方。听着安琳的介绍,我爹不禁浮想联翩:延安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要投奔中国革命的摇篮去。

花前月下,安琳还教我爹唱陕北民歌《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

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

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

朝南那个那个咬,

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

噢过呀过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儿哟,

招一招你的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哟,

走你的那个路,

…………

我爹会唱的歌不多,除了《赶牲灵》,就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鬼子就顾不上”之类几首陕北民歌。

我由此想到,追根溯源,原来他们唱的都是陕北民歌和新疆小调,经过后人的记谱和填词,就成为某某人创作的歌曲了。

当安琳唱“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啥叫白脖子?就是一种脖子上有白色羽毛的乌鸦。因只有脖子上有白色羽毛,故称为“白脖儿”。开封人管生瓜蛋叫“白脖儿”。我爹当时就是个“白脖儿”,愣没听懂啥意思,等安琳也走了,光剩下甩手了。也幸亏他老人家是“白脖儿”,否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由于中国戏剧协会摆脱不了债务危机,难以为继大家的伙食,安琳最终还是选择回延安鲁艺。条件虽然艰苦,还真是锻炼人。

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化艺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大西北话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939年,为庆祝共产党的生日“七一”,延安鲁艺特地排演了戏剧系王震之编导的独幕剧《大丹河》。由韩塞和安琳担任男女一号,在中央大礼堂为毛泽东等领导人进行汇报演出。毛泽东看后指示:延安鲁艺的演出水平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些活报剧的水平上,不要总是在延安水平,也不妨演出些优秀剧目。

毛泽东还把张庚叫到自己住的窑洞中说:延安也应该上演一点国统区名作家的作品,《日出》就可以演嘛。

1938年,鲁艺演出了歌剧《农村曲》,从左至右为丁里、李丽莲、张颖、安琳、邸力。

安琳根据在西安“中剧”所演曹禺《日出》的亲身体验,与田方等排演了《日出》,1939年搬上了延安的舞台。这也说明延安和西安戏剧交流产生的火花和成果。还有《雷雨》《北京人》《蜕变》《李秀成之死》等在延安都上演过。

刘铁华是河北省蓟县人,著名版画家,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4月毕业于北京美术学院西洋画系。1938年到延安学习,后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协会西北分会,主办抗敌漫画木刻训练班。他与我爹一见如故。他告诉我爹,延安确实很艰苦,住窑洞,虱子多得吓人。他是个话剧迷,听说我爹是搞话剧的,两人交上好朋友,他主动请我爹喝酒聊天。他说的都是大实话,我爹一想到黄土高坡,风沙弥漫步行八百里,还要住窑洞,舞台条件太差,终于没去延安。

田方饰演“黑三”,安琳饰演“翠喜”

1938年6月,刘铁华在西安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协会西北分会,主办抗敌漫画木刻训练班,主编西安西北抗敌协会出版的《抗敌画报》。同年去延安参加青代会,并学习八个月,返回西安后在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9年,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协会西北分会和《抗敌画报》社被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查封,刘铁华化名逃到四川,经漫画家张谔介绍到军委会文化三厅,后在綦江战干一团任教官,后被发现其真实身份,逃往重庆。1940年创作的木刻作品参加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1941年在重庆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担任绘画组主任。1942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任秘书兼艺术干事,12月参加全国第三届美展,木刻作品《抗日胜利女神》获得一等奖。1944年刘铁华在重庆举办了个人木刻展。

抗战胜利后刘铁华去了北平,在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

40年后,我爹在开封又与刘铁华相遇,当时他在河大艺术系任教授,独自住在东六斋的三楼上,夫人和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房间里除了书和画册就是酒瓶。他最开心的是与我爹、马季光教授喝酒聊天。1977年,张瑞芳来开封拍摄《大河奔流》,一天晚上,他骑自行车,后座上带着张瑞芳,和我爹几个老友一起聚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抗日胜利女神

我在他的斋房中,听他给我讲朱仙镇年画的起源与发展,讲《清明上河图》,我还跟他借过美术书和画册,他把珍藏多年的结婚时徐悲鸿为他夫妇证婚的照片和赠给他的国画《虎》都拿出来让我看……

徐悲鸿给刘铁华的聘书 EWeP6DLjp1jthMXkR0QEcveNHroljVEjGxayrmQaZEFefhpojFg3M4PQiqtxf6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