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4日黄昏,西安火车站的月台上下来了一支队伍,他们就是被毛泽东赞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和塞克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西北战地服务团是八路军的文工团。从山西抗日前线过黄河抵达潼关,乘火车来到西安。丁玲、塞克分头晋谒党政长官,接洽“西战团”在西安工作事宜。陕西省政府将“西战团”安排在梁府街“女子中学”住宿。
链接:丁玲,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丁玲
塞克
塞克,原名陈凝秋。1906年出生于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后卜庄,是我国重要的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是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1938年,塞克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导演了话剧《九·一八前后》《钦差大臣》。以后,他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是中共组织的半军事化的抗日综合文艺宣传团体。1937年8月13日“西战团”成立于延安,丁玲等请示中央军委,想成立一个战地记者采访团,到抗日前线工作,中共中央建议扩大为文艺宣传队,到前线动员群众,团结友军,宣传党的抗日战争十大纲领,同时进行新闻采访,对外报道。毛泽东数次找丁玲谈话,说这个工作很重要,宣传工作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9月22日,“西战团”离开延安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在晋期间,辗转三千余里,进行抗战演出113场,发通讯稿70多篇,创作抗战剧本24部、歌曲30余首、杂耍节目30多个,是抗战时期最负盛名的战地服务团。
西北战地服务团一到西安就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举办了茶话会招待西安各界人士,出席了西安各界妇女团体欢迎大会,参加了西安“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并进行了歌咏演出。延安来的文艺宣传团体像一股春风,在国统区的大城市进行舞台公演,前所未有。“西战团”带来了抗战三幕剧《突击》。剧本是在西战团来西安的火车上,丁玲要求团员塞克和作家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集体创作的。到西安后,“西战团”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排演。
《突击》由塞克执导。塞克是在南国社工作过的著名戏剧家,被人称作“老王爷”。布景是塞克和李劫夫精心设计制作的。舞美、灯光和演出则由西安正声剧社朱星南负责。
3月16日,《突击》在易俗社拉开大幕。演出前,团员集体唱救亡歌曲,演出中间休息,女作家丁玲登台演讲,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纲领,加上贴近现实的抗战剧的演出,确实激励了西安军民的抗战情绪,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
当时计划演三天,每天两场。演出时间日场为下午3时,夜场为晚上7时30分,票价六角。但戏票售出甚多,担心演出时剧场拥挤,又改为公演五天,演到3月20日。《突击》的公演在古城西安引起了轰动,媒体争相报道:西安《西北文化日报》3月17日发表消息,题目为《〈突击〉胜利了》,消息称:“昨晚首次公演成绩极佳,观众抗战情绪浓厚,团员们就是一支突击队。”西安《新秦晚报》3月17日报道:“全剧自始至终均充满紧张空气,故博得观众之热烈欢迎,该剧在此时演出,尤其在敌人认为将要沦为战区的西安演出,实具有绝大意义云。”西安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工商日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西安出版发行的机关报《西京日报》等均进行了报道。最后一日还加演了早场,时间为上午10时,免费招待军人。这样,《突击》在西安共演了五天11场。但还有不少军民要求加演。
“西战团”决定在南院门正声剧社举行第二次公演,形式不断变化,改演民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节目。西安《民意报》4月2日发消息《战地服务团二次公演》,称“主要节目为该团自作之各项大鼓、快板、相声、打倒日本升平舞及话剧等,形式复杂新颖,内容悲壮激昂,尤以打倒日本升平舞,系采用东北秧歌舞形式,亦庄亦谐,寓意深长,发扬通俗艺术,旧瓶装新酒,贴近大众,宣传抗日,是西战团二次公演的指导方针”。这些小节目都是“西战团”在山西前线编写演出的,当时就博得了军民们的极大欢迎。在西安舞台上公演这样的节目也是前所未有,观众蜂拥而至,反响极为强烈。媒体评论道:“全体演员因具有抗敌热情与对艺术的深刻了解,颇能鼓动观众情感,博得极大荣誉云。”
战地服务团的演员准备出发
西北战地服务团公演获得了极大成功,轰动了西安,街头巷尾,交口称赞,西安的不少戏剧团体也开始学习西战团的模式,演出抗战戏剧。西战团的演出成功,同样给“中剧”救亡演剧队的同行们以刺激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