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张中韩两国都有的老照片

这是一张“中剧”有关人员1938年春天在西安留下的合影,在我家老相册中保存了几十年,由于没留下文字说明,就一直保留下来。几经沧桑,在我爹、丁尼等手中都有这张珍贵的照片。

今年(2021年)6月,我出席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的第十四届黄埔论坛,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会会长邱智贤先生找到我,说韩国釜山的韩悠韩的儿子想联络我。

邱先生告诉我,韩国要搞一个抗战纪念馆,重点有韩悠韩对抗战的贡献,包括文献资料照片等进行展览。但韩悠韩在抗战中都是在中国活动的,这方面资料不多。我告诉他,在我爹的档案材料中多处提到韩悠韩的情况,需要时,我可以提供。

邱先生在手机照片中翻出韩悠韩几张当年在西安的老照片,其中赫然也有这张照片。

我在找韩悠韩先生的后人,韩悠韩的后人也在找我们。这张照片韩悠韩也是珍藏在身边,他也没忘这段抗战中的感情。

在这张老照片中还有大画家李可染的身影,问题是李可染怎么会出现在这张照片中呢?他与这些人是什么关系?李可染,江苏徐州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回家乡教书。

1931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筹办徐州民众教育馆。赵光涛被委任为筹备处主任。赵光涛聘请郭影秋、薛暮桥、李可染等文化名人担任各部主任、总干事,民教馆于1932年5月正式开放。抗战爆发,赵光涛立即指导民教馆一切工作以抗日宣传为中心,亲自谱写抗日歌曲,把民教馆的刊物《教育新路》改为《火线周刊》,组织抗日宣传队,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日图片展览。

“中剧”救亡演剧队到了徐州后,与赵光涛联系,就住在民教馆里,自然与李可染认识,李可染当时负责创作大型抗日宣传画。“中剧”也需要这些宣传画做街头小戏的背景,李可染也需要他的抗日作品走出民教馆,让更多的老百姓看见,于是他们就结合在一起。随着淞沪战役的结束、首都南京的沦陷,徐州开始吃紧,于是在1937年年底,李可染和他的妹妹随“中剧”一起抵达西安。1938年春天的一天,他们一起留下了这张合影。之后,李可染就去了武汉。照片中的李可染潇洒阳光,头戴牛仔帽,一副艺术家的气质。

李可染先生从西安去了武汉,在那里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抗战宣传画,极大地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鼓动和振奋了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岁月无情,但这张老照片是含有温情的,在我爹、丁尼、韩悠韩等手中保留下来了。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我爹从外面兴冲冲地回来,手里握着一个卷起来的纸筒,我妈连忙问:“什么东西?”

我爹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已经托裱过了。我妈找了四颗图钉,钉在堂屋的墙上,我爹歪着脑袋左看右看,一个劲地欣赏,说:“这是李可染专门送我的画,他在江苏美术馆办画展。”

我当时还小,对于国画没什么了解,于是问道:“李可染是什么人?”

“人家可是大画家了,在中国顶级的大画家中也排在前面。”

“人家为什么送给你呢?”

“当年我们曾一起进行抗战宣传活动,在一个锅里摸过马勺呢。”

“马勺是什么勺?”

“就是喂马用的大铁勺。”

“那多不卫生啊!”

我爹却呵呵笑了起来。

这张钉在白墙上的李可染的青绿山水画,引得团里不少叔叔和阿姨来观看,特别是科班出身的赵衡阿姨也专门来看过,说李可染应该是她的大师兄呢。

这张珍贵的李可染的山水画于1967年年初的大抄家中遗失。 IQ2itWSpzbVrVYVEOn1sOUVF+XY6gOPv2W+BnMEp+HI2EBgvoySufov+rI3giW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