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古代士大夫,一般情况下要工作到 70 岁才可以致仕,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退休,可以领退休工资。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提出申请提前退休。1092 年至 1093 年间,苏东坡有过退休回老家眉州或去镇江的打算。他也经常在诗词里期待着提前退休,以舒缓公务带给他的压力,但一直没有下决心提前退休。

苏东坡有一篇名为《记游松风亭》的小品文,这篇文章写于1094 年的惠州,但苏东坡应该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到惠州。

1094 年,苏东坡又遭遇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打击。高太后去世,独立掌权的哲宗把高太后时代的人,也就是旧党,全部打压下去。苏东坡首当其冲,被贬谪到了惠州,比黄州更远了。北宋人心目中的惠州,是非常可怕的荒凉的僻远之地。

那一年,苏东坡已经 59 岁了。

历经重重艰险,1094 年 10 月,苏东坡到了惠州,初居合江楼,不久后搬到了嘉祐寺。嘉祐寺位于山脚下,周围有一片梅花林。11 月,梅花开放,一下子触动了苏东坡,让他想起了 1080 年,大约十四年前,他在去黄州的路上,经过一个叫春风岭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溪流,两岸开满了梅花。那时候,他绝对想不到十四年后自己会被贬到如此遥远的惠州。惠州的梅花触动了苏东坡,他写了一首诗: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

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

蛮风 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

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

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

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

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

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

幸有落月窥清樽。

诗的前半部分说,春风岭上淮南村,从前也盛开过梅花,让人伤心断魂。哪知道今天流落到这里,又见到梅花。又是凄风苦雨里,又是愁人的黄昏。后半部分说,酒醒了,梦也醒了,徘徊在梅花树边;花的姿态里有无限的美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自己独自喝酒,无须叹息,应该感到幸运。在清澈的酒杯里,有月亮在偷偷地望着你。

十四年前经过春风岭时,苏东坡也写了有关梅花的诗,其中一首是:

梅花二首·其一

何人把酒慰深幽,

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

不辞相送到黄州。

什么人把酒安慰流落在深谷里的梅花呢?花开时很无聊,花落时很悲愁。好在还有一路上清清的溪流,一直把我送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和惠州都写了梅花,最后一句都显得豁达,都有一个“幸”字。在黄州时的梅花诗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很幸运还有清清的溪流,愿意送我到黄州。惠州时的梅花诗则是,“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一个人独饮没有必要叹息,已经很幸运了,还有月亮到酒杯里来陪伴我。

但是,其中有微妙的变化。黄州时的梅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和后来写的那首有名的“海棠”诗异曲同工。而惠州时的梅花,“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写的是梅花有不可言说的“妙意”。虽然在惠州多了一份艰难,多了一份绝望,却也多了一份豁达,那种天涯沦落之感反而淡化了。

苏东坡在到达黄州和惠州之前,分别经历了与不同人士的两场相遇,这两场相遇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对于人生的心态。苏东坡到达黄州之前,经过一个叫岐亭的地方,突然看到一个人骑着马从山上奔驰而来,那个人到苏东坡面前下了马,原来是很多年没见的老朋友陈慥,也叫陈季常。1062 年苏东坡在凤翔做签判,当时凤翔的太守是陈希亮,他有一个小儿子叫陈慥,从小不愿意走仕途,像一个侠客一样浪迹江湖,也像一个浪子般放荡不羁。如今他在岐亭修道已经多年,不想在这里偶遇了苏东坡。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方山子传》记录陈慥这个人,他很欣赏陈慥疏狂的个性,可以做官,却不去做官,可以过富裕的日子,却放弃荣华富贵,宁愿在岐山隐居,家徒四壁,不和世间的人来往。

苏东坡在陈慥的家里住了五天,后来陈慥也去黄州的临皋亭看望过苏东坡几次。出身官宦之家,陈慥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摆脱了对官场的依赖,成了一个彻底的官场之外的人。

苏东坡到达惠州之前,过大庾岭,途经一片树林,有两位道人远远看到苏东坡,就退回到山间的茅屋里。苏东坡对押解他的人说:“这两个人应该是高人,我们理应去拜访一下。”进了茅屋,道人问押解的人这是谁,押解的人就说:“这是苏学士。”押解的人还说:“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

两位道人笑了笑,说:“文章岂解能荣辱,富贵从来有盛衰。”苏东坡听了,默默地自言自语了一句:“哪里的山林里面都会有得道之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这句诗几乎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一方面,是公务上的压力,是世俗生活的烦恼,是漂泊,是单调的重复;另一方面,是无牵无挂,来去自由。

他一辈子在官场内,却向往官场外的自由,一辈子过着人世间的世俗生活,却向往世外隐士的逍遥。他在到达黄州之前,遇到了在官场外的陈慥,而在到达惠州之前,遇到了俗尘之外的两个道士。这也意味着他被贬惠州,打击虽然比被贬黄州更大,但心态好像更平和了一些,对于滚滚红尘,看得也更透彻了一些。

这两个场面,很能代表他一生的姿态:身在牢笼,心却常常在牢笼之外。

回到惠州,回到松风亭。之前,苏东坡一直被“家”的概念困扰,一直筹划要在什么地方安家,一直在感叹天涯沦落,感叹漂泊之苦,感叹“团团如磨牛”。现在,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沦落到了惠州,路上仍然会有“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南康望湖亭》)的感叹。故乡在万里之外,还能回去吗?

但是,当苏东坡在嘉祐寺安顿下来,对于“家”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生命也有了新的认识。有一天,他徒步去松风亭,快步走了一段路,感觉很累,想在树林间休息。他一抬头,望到松风亭还在树梢的上面,还有很远的距离。怎么能够走到那儿呢?山一样的压力挥之不去,犹豫之间,苏东坡突然转了一个念头:这里到处都是可以休息的地方,到处都是可以看风景的地方,为什么非要累死累活爬到松风亭呢?

一转念,就解脱了。

就像已经上了钩的鱼,突然从钩上解脱出来,又游回了宽广的湖水里,自由自在。苏东坡很感慨,假如人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更应该马上歇下来。

什么情况下呢?两军短兵相接,战鼓像雷霆一样轰鸣,你往前进,会死于敌人的刀枪,往后退,会死于自己军队的军法。在这样一种危急的状态下,更应该马上歇下来。

他把这个感悟写成了《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 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文章很短,但寓意很深。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和《楞严经》里的“歇即菩提”相通,《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乱的心,如果能够停下来,就是觉悟了。这个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狂心,就是受污染的心。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受到“名利”束缚的心,受到各种“执念”束缚的心。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以为“非要”怎么样。比如,非要考上大学、非要晋升职称、非要买房子、非要结婚、非要有一个家……于是,一生都在跑道上,边上是无数的和自己一样的人,不断往前奔跑,完全停不下来。然后,某一天的某一刻,就像苏东坡那样,突然一转念:这个世界上哪里没有跑道呢?

于是,转身离开了跑道,发现了无垠的草地、森林、湖泊,天地如此广大,但是那么多人只挤在了一条狭窄的跑道上。

这些我们以为非要不可的东西,就像诱饵,诱我们上了钩。如果我们对这些诱饵完全没有兴趣,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羁绊我们。这些“非要怎样”的执念,让我们挤进同一个战场,像两军短兵相接中只有死路一条的士兵。一旦我们放下这些执念,对阵的两军就消失了,我们就退出了战场。

这一篇短文里,这一句最为点睛: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这里有什么不能停下来的地方呢?正好在这里,正好在这里停下,这里就是家。这是苏东坡以一次散步的经验,再一次诠释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一个禅宗公案,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这一句话。四祖道信第一次见到三祖僧璨,就向他礼拜请教:“希望和尚您慈悲,教会我如何解脱的法门。”三祖僧璨问他:“难道有谁把你绑住了吗?”道信回答:“没有人绑住我啊!”三祖就说:“那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道信一听,就觉悟了。 kyGJyAFdnKYdv5j/6bSs9VnnJAsUOgv1fKBFZKske3ZYMS8MZUAMs53UfMJcAs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