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修省

成就和艰辛,是老天捆绑销售给我们的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译文

想要成就纯金美玉般的人格品行,必要经历烈火煅烧般的磨砺;想要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必要体尝过如履薄冰的艰辛。

度阴山曰

有个门槛向木佛抱怨说:“同样是木头,为何你受众生膜拜,我却受万人踩踏?”

木佛回答他:“你才挨了几斧头,我却是挨了千刀万剐啊。”

木佛的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人品还是事业上,若要有闪光点,就必须经历磨难和奋斗。我将其称为“捆绑销售法则”:想买幸福,必须先购买苦难,你不购买苦难,老天就永远不卖给你幸福;若想购买成功,就必须先购买磨难,不购买磨难,老天就绝不卖给你成功。

但客观现实却是,磨难和奋斗也未必保证我们成功,比如菜板子,也是挨了千刀万剐,却仍然只是个菜板子。虽然磨难和奋斗未必成功,但没有磨难和奋斗一定不能成功。因为,大多时候,磨难、奋斗和成功是捆绑销售的。

犯错成本低,人人都会不计成本

原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译文

如果一念之差做了错事,便感觉所有行为都是错的,因此必须谨防差错,如渡海的浮囊,不许出现一个针尖儿大的孔洞;各种好事全都做过,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因此需要努力修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中凌云的七宝之树,必须凭借众多物质来支撑和护持。

度阴山曰

这段话的第一句就高估了人性的善,很少有人会因一念之差懊悔流涕。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小打小闹的犯错成本过于低廉,既然犯错成本低,那大多数人就会不计成本。于是你在社会上总能看到乱停车、不讲信用、违规丢垃圾等“小毛病”。假设把你扔到汪洋大海,给你一个浮囊,你每犯一次错就在浮囊上扎一个孔,那你一定会谨小慎微而不犯错。

“一念之差”,大多数人总认为情有可原,甚至无可避免。其实只要把犯错成本提高,比如乱停车一次就处以巨额罚款,这种行为会立即消失。

两种生存技能:事前预备与事后复盘

原文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时的所作所为,如果能用空闲时间事先检查和审视,以后的错误的举动自然就会少;行动时的念头,预先在安静时缜密地筹划和料理,错误的想法自然就会停息。

度阴山曰

有两种生存技能,你必须掌握:一是事前预备,二是事后复盘。人应该做到有事时忙事,无事时检点,这检点包括事前预备和事后复盘。很多人遇事就慌,乱中出错,无非是未经事时不知在念头上预备,事情结束后不知复盘,于是把自己活成了毛手毛脚的人。

错误的举动和错误的想法,都能通过事前事后的检点、操持将其消灭。人生一世,无非是不停动脑和动手的二合一的过程,该动手时动手,该动脑时动脑,如此才能在动手时用脑而不出错,这就是知行合一。

动机不纯,善举也是恶行

原文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译文

做好事却想着趁机抬高自己超过别人,施舍他人总想着借此谋求声名、结交好友,做了点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这些想法都是好行为中的恶念,是追求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混杂夹带,最难拔除。必须要把这些恶念全部清除,断绝其萌芽之根,才能显现人心向善的本来意图。

度阴山曰

有人问孟子,见到小孩在井边,救下小孩是不是善举?孟子说,是。但如果解救小孩时想着可以得到小孩父母的奖赏,虽有解救小孩的行为,却也不是善举。

古人对善的公式如下:善=善行,如果善=善行+功利的想法,那善行就不是善了。做好事、树立节操、救济他人、积累功德,这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行为。如果这些好行为中没有夹杂有条件的想法,比如超过别人、被人赞美、标新立异等,那这种好行为就是善。反之,虽是好行为,却仍不视为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古人固然重视行为,但更重视的是催生这种行为的念头。动机不纯,即使有普渡众生的行为,也非善行。

只有蠢人,才执着于事物

原文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译文

能轻视富贵,却不能放下轻视富贵的念头;能看重名誉节义,却过于强调名誉与节义。这是没有摆脱世俗各种欲念影响,内心深处的私情杂念也未忘怀。这些念头不拔除干净,就像原本压在草上的石头,一旦搬走,杂草又会生长。

度阴山曰

着相(刻意执着事物)的人不是虚伪,而是蠢,他分不清本质和幻象,最终好事变成坏事。

如果能解决温饱,那么轻视富贵就是一种境界,可总是有轻视富贵的念头和行为,这就是矫情。能重视名誉节义,这是君子之道,但过分强调名誉节义,好像世界上除了名誉节义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刻意。遇到这种人,千万要小心,他们可能不是坏人,但绝对虚伪。

任何人对任何行为,无论这个行为本身是好还是坏,只要过分强调和重视,而不是怀着云淡风轻的态度,这种人一定有问题。总有“轻视富贵”念头的人可能会做出仇富的极端行为来,过分重视名誉节义的人会因为名誉和节义而不懂变通,导致指恶为善。

美好的人生就是把闯江湖与休息完美切换

原文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译文

纷杂扰乱固然是导致意志消沉的场所,但单调寂寞也是引起身心憔悴的所在。因此,人应排除纷扰、宁静致远、体察本体,也应用点点愉悦来培养自由的心灵。

度阴山曰

人在江湖飘,常回家看看。江湖纷杂扰乱,意志力弱的人遇到苦难后就会消沉,这个时候最好能回家躺平。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可以抚平人生创伤。但俗话还说,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多去闯荡。家虽然是温暖的港湾,但单调寂寞能让人身心憔悴,不思进取。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江湖飘一段时间就回家躺平,在家中躺的即将半身不遂了再出去闯荡。闯江湖与休息完美切换,才能培养出完美人格来。

而所谓心灵自由,则是既能在纷杂扰乱中找到单调寂寞,又能在单调寂寞中寻得纷杂扰乱。纷杂扰乱和单调寂寞好像水乳交融,不能分辨。人生和饺子馅儿一样,掺和着来,才更有味道。

你会定身术吗?定住你自己的那种

原文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

过去的错误要彻底根除,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行为再度萌生,从而因俗情失去理想趣味;今日认为正确而喜欢、追求的生活和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得不到事理的精髓,反而使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度阴山曰

孙悟空的法术中有一种叫定身术,被定住身的人会感觉时空全部消失,自己在太空漂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这种定身术,只不过能定住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总是被自己施展的定身术定在过去或某个事物上。于是,我们始终活在过去,哪怕自己老得掉光了牙,意识也沉浸在过去一动不动。而有些人则被定在了某些事物上,过分执着于某些事物,永远陷在事物中不得解脱。你的很多痛苦就来源于此: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仍然耿耿于怀,常常反刍式地拿出来折磨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要知道,定身术的解药不在别人那里,而在你心上,它叫“活在当下”——当下的情境、当下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有、无、得、失:人生的大学问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事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忙碌时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躁,得意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傲慢,失意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怨天尤人。能如此检查清点自己的身心,让不良的习气由多到少、由有到无,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为学做人的真谛。

度阴山曰

如果用八个字来描述人生的全部经历,那应该就是:有事、无事、得意、失意。人生的学问恰好就在这八个字上:无事时,别有杂念;有事时,别心浮气躁;得意时,不要骄傲;失意时,不要有怨气。

无事时胡思乱想,有事时又心浮气躁,这种人肯定活得不开心,因为无论有事无事,他都在折腾自己。一失败就气馁,才取得小胜利就骄傲,这种人肯定是“浅碟子”,难成大气候。人生的学问只是个做人的学问,无事无杂念,胜不骄败不馁,有事就气定神闲去做,仅此而已。

把“我想要”变成“我必须要”

原文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名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对待事情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本事。建立功业,事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去做,如果稍一追求名声,就成了虚伪的成就;讲求道德修养,每个理念都应从虚处建立基础,一旦稍以功效来计算,那道德也就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成了世俗生活中的伪饰品。

度阴山曰

你只要能把“我想要……”变成“我必须要……”,就是成功。

人的成功靠两种力量,一样是意志力,一样则是踏踏实实。这两样其实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的意志力源于我们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把“我想要”变成了“我必须要”,而踏踏实实就是得到这个事物的过程。

我们谋事靠的是人,但成事靠的是天。倘若你总精打细算,追求名声、计算功效,那老天就会不高兴,因为这些奖赏都是他老人家给你的,而不是你计算得来的。所以,越是计算就越是失算,人谋不过天。

把握好虚实

原文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

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建立功业,每件事必须脚踏实地,如果稍微贪图一点儿名声,即使有所成,那也是伪果。讲道修德,每个念头都要从虚处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一点点功效,那就落入俗套了。

度阴山曰

做事情就是做事情,别贪图事成之后的鲜花和掌声,一想鲜花和掌声,你做的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让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心中不能存着贪念好处的念头。人一旦有这个念头,所有的道德就会灰飞烟灭。中国古人有时候特别实在:把事情做好,名誉是虚的,可要可不要;有时候又特别务虚,认为念头要虚,不能实。人如果在虚实之间游刃有余,就能成事成功。

劳逸结合,才是人生正理

原文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译文

人不可过于操劳忙碌,但如果在闲暇时忙碌,这样才可保持警觉之心,以防懒惰性情的滋长;人不可过于放纵,而在紧张之后适度放松,才能促进灵感的爆发。

度阴山曰

世界上有一种傻鸟,永远在飞,直到死掉的那一刻,爪子才落地。人不是傻鸟,所以必须明白,美好人生应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

过度忙碌会透支生命,过度安逸会浪费生命。不透支、不浪费生命的办法就是在忙碌与闲适之间自如切换。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只有一种模式,所以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当然,年轻时还是要多些透支,多些奋斗,因为到年老时,你就无法奋斗了。

讨厌名声和欲望,对不对

原文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译文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散布而招致敲击捶打;麋与鹿性情安逸,因为豢牢驯养就承受羁绊系縻。可见,名声是招致灾祸的本源,欲望是涣散心志的媒介。做学问的人要尽力打扫,清除它们。

度阴山曰

名声可以获取财富,欲望能让人大概率接触到财富,而财富可以让人生活得更好。听上去,追求财富是正确的事。正如钟和鼓被敲打是心甘情愿,麋和鹿被驯养也是乐在其中。那为何说名声是灾祸的源头,欲望是摧毁心志的媒介呢?

因为古代知识分子不喜欢物质生活的富足,所以不喜欢过多的财富,自然就不喜欢名声,于是名声就成了灾祸的源头。试图用名声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想法就成了卑鄙的欲望,这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特别厌恶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其实有些看法已经成了过时的糟粕,看一下抛到脑后就可以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怕是素的

原文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

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译文

只有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避开明枪暗箭;只有保持心地洁净,才能避开陷阱和包围圈。

度阴山曰

有小和尚问老和尚:“怎样才能不上当?”

老和尚仰头看天,看了许久,慢慢地说:“怎么还没有掉素馅饼?”

小和尚笑道:“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

老和尚点头说:“记住这句话,就能不上当。”

人能上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智慧不够、头脑不清醒,第二种是贪便宜,认定天上可以掉馅饼。但当你认真琢磨这件事后,可能发现:你之所以被欺骗,是不是因为潜意识有所图?即是说,你仍然是因为贪便宜而被欺骗。所以,不被欺骗唯一的招数就是,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成为圣人,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原文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译文

一点儿善念,是生养民众、恩泽万物的根源;一段有所不为的气节,是支撑天地的柱石。因此,君子对于一条虫子、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对一段丝线、一根蚕丝都不允许贪图冒领。这样才可帮助世间万物找到其使命,帮助天地树立准则。

度阴山曰

你和神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三尺,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你和神近在咫尺。我将其称为“善万能论”:只要你有善念、存善心,那就可以成为“神”。中国最古老的“神”的本质就是“善”,如果你能拥有这种本质,就可以成为圣人。

如何拥有这种本质呢?第一,心存一点儿善念,注意,是一丁点善念即可;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节,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一点儿善念、一点儿正气,就能让你成为帮助天地树立准则的神。

想改变外界,先改变你自己的心

原文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

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拨开世上的乌烟瘴气,心中自然没有趋炎附势的热恼也没有如履薄冰的恐惧;消去心中的鄙俗,眼前就常有清风明月般的舒爽自在。

度阴山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世上的乌烟瘴气也全由人所造成。当你能见到乌烟瘴气时,说明你的心中已经有乌烟瘴气了,那你就要对此负责。方法是,先消除你心中的私欲,你眼前的世界就尽是清风和明月,而不是乌烟瘴气。你怎样,这个世界就怎样。不是因为你能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只和你自己有关。

迟钝不是蠢,而是一种力量

原文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煅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译文

修行之人面对喧闹和寂静时,如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操守,说明还需要磨炼,这是心神混乱造成的。有足够修养的人,一定有足够的定力和涵养,即使在风平浪静中也能看到勃勃生机,在狂风暴雨中也能寻得一份恬淡安然,进入万物齐一的意境。

度阴山曰

拥有“钝感力”的人是高手。他们的特点是,虽然外界环境改变,他们却不会察觉,在乱中表现得如在静中一样。心学大师王阳明谈动静合一,就是这个意思。高手向来都是动中静中一个样,而绝不像三流高手,环境一变,操守随之改变。

归根结底,都是此心不静,没有定力和涵养。定力和涵养也不是在静中养成的,恰好相反,它需要在行动中、在波动中,甚至在大起大落中养成。一旦养成这种视动静如一的境界,那万物万事其实都是一物一事,万物齐一的意境就此抵达。

理障比事障更难消除

原文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译文

我们的心是一颗明珠,用物质欲望来遮蔽它,就如同明珠混在泥沙中,把它洗涤出来还算容易;用才情和见识来加持我们的心,犹如在明珠上镶嵌了黄金和白银,洗涤难于上青天。所以学者不担心被物欲遮蔽,只担心被才情和见识冲昏头脑;再直白而言,不怕事障,而怕理障的难以消除。

度阴山曰

物质欲望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是纸老虎。物质欲望可以麻痹人的感官,但无法长久麻痹我们的心和思想,这就是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幸福时间都无法持续很久的原因。但某些知识却能侵入我们的心和脑,大多数人都能在知识上保持高度和持久的幸福,无论这种知识是真理还是邪说。

很多时候,我们被知识诅咒,把知识当成神佛,这就是受了理障。

事障和理障,前者麻痹五官,只是个头疼脑热;后者是麻痹心脑,属于危急重症。

看透肉体和人性,就看透了人生

原文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

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只有看透自己的肉体,才能看透万物,如此则能保持内心的虚空,保持内心虚空就会明白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只有看透自己的人性,才能看透世间的真正道理,看透世间的道理就可以保持内心的充实,保持内心的充实,物质的欲望就无法侵入。

度阴山曰

看透肉体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看透人性的意思是,虽然会死亡,可生时不能破罐子破摔,而要活出人样、人性来。看透了肉体和人性,你也就懂得了世间的道理。

从此,你将对物质欲望筑起铜墙铁壁,因为你明白了世间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这些物质对你毫无用处。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内心自然就会既虚空又充实。虚空,是可以接受一切;充实,是可以不需要一切。

去伪存真方有味

原文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

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译文

脸上清扫开十层甲壳,眉毛眼睛才不会让人觉得可厌可恨;心中洗掉数斗灰尘,言辞谈吐才让人觉得有趣味。

度阴山曰

每个人除了与生俱来的面目之外,还有无数面具,有人有十副,有人有百副。面具不仅能遮住透露在脸上的贪欲,还误导别人将漂亮的面具当作真实的面孔。有些人即使褪去了十层面具,露出的也未必是一张美丽素颜,而是丑陋嘴脸。而所谓心中灰尘,是多年积攒下来的油腻,人到中年时,这种油腻就固定下来,“油腻大叔”至此诞生,他们往往令人作呕。

人人皆有面具,人人皆存油腻,只是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意识到。意识到这点的人更容易去伪存真。 sCRBlarDWfexlQq3c13YJcgz22ZI2wRd/10XHBUloElYwsZTJ3QA9eLpdNf3wh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