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方法1
挖掘动力的源头【学习动机图】

① 找到一件成为你学习动机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想要学习?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想法的出现?让我们开始学习的契机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件事情。大家可以仔细地回想一下,然后把它具体地写出来。如果契机不止一个,那就把它们一条一条地列举出来。

写下来后,我们可以再从中选出一个最重要的契机,尽量把当时的详细情况写清楚。比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当时自己是独自一人,还是和其他人在一起。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当时的心情也写下来。

最后,我们可以给这件事取一个名字(题目)。这个名字要尽量特别一些,大家可以反复想一想,直到找到自己心仪的为止。

我反复回想起自己不断尝试和受挫的求学经历,从中找出了最早的一份记忆。我将其命名为“与老生物学家的相遇”。

我在小学三年级时,曾经参加过一个面向儿童的野生鸟类观察会,在会上遇到了一位老生物学家。大人们说“那个爷爷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师,一定要好好听爷爷讲话”,让孩子们全都聚集在这名老生物学家的周围。

老生物学家先是介绍自己说“我是一名昆虫爱好者”,然后说了下面这样一番话。

“我从你们这个年纪开始,就一直很爱捉虫子。不过我捉的那些虫子都不怎么好看,所以也算不上是在搞收藏。有一次,我想捉的虫子被一条鲑鱼吃掉了。自那以后,我就开始钓鱼,结果想钓的鲑鱼又被鸟给吃掉了。于是我就开始思考,鱼会吃虫,鸟又吃鱼,而人什么都吃。鱼可以在水中自由穿梭,鸟又能在天上恣意翱翔。就算是井底之蛙,头上也会有一片天空,而天空又能覆盖整个世界。只要我们以眼前的事物为起点,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自那以后,我的思考范围就扩展到了整个生物圈。”

② 写出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给这个契机起好名字后,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所说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比如,这件事使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情给我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首先,听过这名老生物学家的一席话后,我在心中将“捉虫子”这种小孩子的玩乐和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长大后,我才明白这些就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内容 (影响1)

其次,他生动地讲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并且让我开始明白这种联系在知识的世界中也同样存在,每一种知识都不是孤立的 (影响2)

最后,在他的讲述中,他的学术生涯是沿着生物之间的联系而逐渐展开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要像这样沿着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向外探索 (影响3)

③ 对影响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们要来评价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看看这种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对于我来说,“与老生物学家的相遇”为我未来的“扩散型”学习模式打下了基础。在那之后,我的学习内容和主题一直都处于一种不固定的状态,不断游走于各种不同的领域之间。正因如此,我也曾经为自己没有一个固定的专业而烦恼。但现在我觉得这种影响其实是正面的。

④ 注明评价的理由

如果您觉得这件重要的事给您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请您再进一步写出这样评价的理由。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把成为自己学习契机的重要事件与现在的自己或是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它为我们的学习动机提供有力的支撑。我之所以认为这件事为我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点理由。

读书猴的学习动机图

(影响1) 我能够把自己平时所做的事情(比如追赶昆虫、翻阅图鉴)和学术的世界联系到一起。因此就算别人对我泼冷水,说“你学的这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也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影响2) “知识的世界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印象使我养成了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寻找相似之处的学习习惯。

(影响3) 所谓学习,就是沿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去不断探索。这个观点使我养成了阅读参考文献和积极查阅相关知识的习惯。

这三点也为本书中所介绍的自学方法打下了基础。

⑤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反复重复①—④

通过回想某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思考这件事为自己带来了哪些益处,我们还可能会回想起其他相关或类似的事件。

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性

制作学习动机图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学习的“原点”,反复审视当时的事件对现在的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此来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意志力。

想要自学的人,一定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契机,所以才产生了学习的想法。

有时,可能是一位长辈为我们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有时,可能是一本书中的一段话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有时,通过书和网络遇到的其他自学者成了我们憧憬的偶像。

再或者,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遭到了他人的嘲讽,心中充满了不甘。

这样的契机会引导我们去学习,而学习的体验又会为我们带来新的契机,带领我们去学习新的事物。

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中,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学习者。

或许,不断经历这些与“知”和“无知”相关联的种种,像一名旅人一样不断前行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

通过制作学习动机图,我们可以对那些引导我们走上求知之路的契机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都是一些人、事和知识在支撑着我们求知的意志。

每一种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必定会和其他的知识相互依存。学习也是同样,每个人的学习都必定会和他人的学习产生联系,相互扶持。

自学者常常会独自一人学习,度过漫长的时光,因此他们很容易忘记自学本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大家最终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学习动机图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过去找出学习的契机,并将其系统化地进行整理,提前为自己的学习做好铺垫。

立志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常用常新的方法

自古以来,学习这件事举足轻重,因此,很多古人也都曾经立下过志向。

孔子曾经提出过“志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佐藤一斋 在《言志四录》中也主张“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立志”。

桥本左内曾在15岁时写下著作《启发录》,并在其中将“立志”和“去稚心”“择交友”并列在一起。他认为“所谓立志,就是确定自己的心之所向。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要径直向着那个方向前进,努力不要失去这份决心”。

日本有一种说法,叫作“立志传中的人”,用来形容那些不断付出努力和辛劳,取得成功,被社会所认可的人。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立志几乎被看作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存在着幸存者偏差。

也就是说,当成功的人回首过去,会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劳前,都先立下过志向,而反过来,并不是所有立下志向的人都能最终取得成功。

让志向和自己一同成长

每个人都会立志,周围的人也会劝说我们来立志。无论自己现在的状态有多么糟糕,理想中的未来都是那样美丽。立志可以让我们感到开心,但是如果一个人只会立志,那么他除了开心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我们对众多立下志向的人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回顾性的分析方法相反,我们将这样的分析方法称为前瞻性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中途遭遇挫折,半途而废。

大家同样是立下了志向,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的人却惨遭失败?是天赋上的差距,还是运气问题呢?

事实上, 立志的意义并不是在于确定目标的瞬间,而是在于反复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与自己的志向联系起来的这个过程。

我们之所以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预判,就是因为他将“别人认为他所具备的那些特质”(可能是一些不同的特质)融入自我之中,并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判断中体现了出来。

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为什么没有那么做?通过这样自问自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我们就能够将事件和自己的行动与人格重新进行关联,使三者保持一致性。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反复地在脑海中为自己塑造出一个形象,然后再将这一形象一次又一次地表演出来

人类能够按照自己预先写好的剧本作出行动,同时根据行动的结果来反复修改剧本。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保持自我。有的人即使是面对诱惑,也能够忠心不贰;有的人就算被别人激怒,依然可以努力地保持平静;有的人想要临阵脱逃,但却能说服自己坦然面对。哪怕是真的当场选择了逃跑,之后也会感到后悔不已,重新下定决心思考对策,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即使是一个天生软弱的人,只要在心中认定自己能够对抗现实,反复去塑造理想的自我,就能够迸发出强大的意志。这种强大的意志并不是要求我们生来就具备一颗坚定不移的心,而是来源于人与自我不断对抗的过程。

当我们取得进步和成果时,可以将这些与自己的志向联系起来,让志向变得更加坚定。如果遭遇了失败和挫折,那就回到原点,想一想自己当初立下的志向,静待下一次挑战。在我们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立下的志向可能也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梦想。而这个反复将现实与志向关联起来的过程,能够防止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变得散漫,让我们的志向变得更加脚踏实地,让我们不断成长。

学习动机图就是这样一个帮助我们塑造自我,将自己的行为与动机反复关联起来的方法 无论您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志向,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延伸阅读

孔子

(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思想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孔子还是一名教育家。据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虽然孔子是一名孤儿,但是他在无依无靠的境遇中依然不懈努力,修习礼乐,是一名优秀的自学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桥本左内

(1834—1859)

福井藩士,活跃于幕末时期的开明派志士。父亲是一名藩医,他从小就十分聪慧,15岁时写下著作《启发录》后,第二年就前往大阪,在绪方洪庵的塾中修习兰学和西洋医学。在那之后,他又前往江户游学,学会了阅读英语和德语,和藤田东湖、西乡隆盛结为好友,担任了藩校的学监,并开设了洋书习学所。他曾经预想到了联合国组织的出现,希望通过富国强兵建立统一国家,后来成为一桥派的谋士,也是藩主松田庆永的心腹,在安政大狱事件中,因介入将军立嗣问题而被问责处决,享年26岁。 78MM0Id2XDs8JkqoMdKQcFkjxCTD5iQhGWERRsj97ofklzYE4I8EK24YXHbo+Y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