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文
致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

所谓自学者,是指那些没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却义无反顾地开始自己学习的人。

当你只是一名小学生,却想要学习学校课程以外的三角函数时;当你已经退休,却决定重新开始研究以前放弃了的课题时;当你无数次遇到困难,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跨越难关时;当你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充满悔恨,打从心底里想要改变自己时,你就已经走上了学习的征途。

由于缺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自学的道路注定不会是坦途。

你可能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可能会因为缺乏时间、资金或学习资料而一筹莫展,可能会因为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而束手无策,还可能会被一些不靠谱的建议所迷惑,从而陷入迷茫。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为这些自学者提供帮助。

自学者需要什么

自学者并不是在别人的要求或是强迫下才开始学习的。

因此,自学者的学习不会被责任所束缚,但与此同时也缺乏保障。

他们的手头没有统一发放的教材,身边也没有老师来不厌其烦地监督。

就算是偷懒也不会留级或是退学,还有,无论多么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是称赞。

自学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开始或是结束学习,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遭遇挫折、中途放弃,容易一味地贪图安逸或是产生狭隘的主观臆断。

因此,自学者们需要的并不是“基于脑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神经神话 ,也不是成功人士和高学历精英们那满是幸存者偏差 的自我吹嘘。

自学者必须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自己为自己寻找教材等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的时间,不断地试错,在各种制约因素的干扰下坚持学习下去。

如果自信心遭受了打击,也只能自己来想办法恢复。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学习动机不被忙碌的生活压垮,每次遭遇失败后,都要重新找回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对于自学者来说,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呢?

首先,为了决定学习的内容,我们必须对自己学习的对象㜳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掌握了“关于知识的知识”后,我们才能够去思考哪些知识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知道这些知识被存放在哪里,找到相应的教材,并且衡量教材的可信度。

不仅如此,自学者还必须自己来决定学习的方式。

学习使人改变,而人也正是为了改变而学习。

当学习使人改变后,以前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会变得不再合适。

如果我们只会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那么总有一天会遇到瓶颈。因此,我们需要先学会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进行组合,或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造。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

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自律的学习者,自学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变化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自学者还需要掌握完成计划的本领。为此,自学者需要学会自我控制,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并且战胜各种诱惑。

人类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生物,他们虽然能够达成月球漫步这样的伟业,却又屡屡会在减肥这样的小事上失败。只有了解了人类的机制,我们才能够抵挡住周围人消极的言语和自己心中的怠惰,让心中那微弱的学习动机一直点亮,照亮前行的道路。

双系统理论(Double Process Theory)

本书只是一本自学的工具书,讨论“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宏大的主题未免会显得有些不自量力。

但是审视前提、寻根究源也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疑问不仅出现在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里,还会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

的确,当我们在顺利前行时,我们的目光只会注视着前方,而不会对准自己的脚下。当我们认真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结果路上遇到了重重阻碍,或是发现自己的努力完全是徒劳无功时,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或是自言自语)“为什么结果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非要去做这件事”。

人是第一种很爱问“为什么”的生物。正是这种天性驱使我们走上了学习的道路,并且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去学习。

当然,许多问题根本不会有人来回答,甚至也不会有人来倾听,最终只会自己烟消云散。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冒出了疑问,也必须继续前行,无法为它们一一驻足,否则日常生活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但接下来我要问的问题涉及人类的深层本质,也是学习的基础。既然本书的目的是为那些想要自学的人提供帮助,那么自然就无法绕过这些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需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双系统理论(Double Process Theory) 。这种理论既与知识和经验的获取以及思考等认知能力有关,也与自制力和耐性等非认知能力有关,可以让我们综合性地去理解人类的机制。

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会通过两种系统(历程)产生。

系统1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且迅速地顺应直觉做出行动;系统2则处于意识的控制下,反应速度较慢,是思考过后的行动。

我们可以将系统1比作一群传统工匠。

我之所以用了“一群”这个词,是因为该系统中包含很多不同的“专业部门”,也就是“模组”。

双系统理论

系统1的一大特征就是“熟练”,这种熟练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的进化。各个模组都能够顺利完成自己擅长的工作,且几乎不会占用任何时间和认知资源。

系统1所适应的环境 还停留在人类尚未完成进化的阶段。当时的人类还居住在广袤的稀树草原上,生活的聚落中也不过只有一百来个人,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即使是到了现在,在很多情况下,系统1依然能够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因此系统1有时也未免会出现错误。现如今,系统1的弱点早已广为人知,专门针对这些弱点设计出来的诈骗手段总会令人防不胜防。

相反,我们可以将系统2比作慢性子,却又爱死抠道理的新学徒。这个新学徒可以弥补老工匠的缺点,会使用假设思维(“如果……的话”)来进行思考,能够解决新的课题。但它干活的速度却比较慢,工作时还会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如果认知资源和能量(葡萄糖)被其他课题占用了的话,它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利用双系统理论来分析几个关于意志和认知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节食减肥失败的情况,就是因为系统1战胜了系统2。

系统2会利用知识和假设思维做出预判㜳“如果把这些全部吃掉的话,那么体重就会增加”。但系统1却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驱使我们扑向那些高卡路里的甜品。因为,在系统1建立起来的旧石器时代,果实是人类主要的营养来源之一,而“甜”这种味道会告诉我们果实的营养价值在什么时候达到最高点。同时,由于高卡路里的食物比较稀少,所以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在找到这样的食物时会尽可能将其全部吃掉。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㜳现如今,人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机制与旧石器时代时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甜美的果实和高卡路里食品曾经是珍贵的美食,而现在在发达国家却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轻松买到。在现如今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们还任由自己被大脑与生俱来的喜好和冲动所驱使,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子?尽管我们用理性就能够预料到结果,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系统1的冲动依然会战胜系统2,使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肥胖的道路,这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

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感到沮丧。

虽然系统1的优势地位难以动摇,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特性,就可以加以利用。由于系统1基本只会对“此时此地”的现实做出反应,因此它对环境的依赖性极强。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搞清楚系统1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就能够通过重新设计环境来对其进行诱导。我们可以操控系统2,利用知识和假设思维来重新设计环境,从而间接地对系统1进行控制。

例如,心理学家汪辛克就根据系统1对环境的依赖性设计了巧妙的实验,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环境变化(比如使用尺寸更小的餐具)会比各种热门的减肥方法和意志力更加有效。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与本书的主题相关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学习很难,是因为对擅长长期记忆和模式匹配的系统1来说,学习时所接触到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见到,与生存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它们并不重要。

系统1会牢牢地记住那些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例如,如果我们在吃了某种食物后感到了不适,那么我们将一辈子都忘不掉它

相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很快忘记在学校中学习过的内容。这也并不全是系统1的错,毕竟在旧石器时代,别说算式,就连文字都尚未出现。

如果我们理解了系统1的特性和它所适应的环境,那么就可以将其加以利用。

例如,在旧石器时代,拍照和录音这样的复制技术尚未出现,因此只要我们多次听到或看到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频繁地接触到它,以后也很可能再次遇到,所以它对我们来说具有极高的记忆价值。如今我们所说的“虚幻的真相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或Illusion-of-truth effect)就是由此而来,它也是系统1的一大弱点。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通过“多次重复”来加强记忆。这种甚至称不上是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利用了系统1的这个弱点,让它误以为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生存所需的重要信息。同时,这也是广告和宣传的惯用伎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双系统理论不仅能够用于解释人类的认知能力,还可以用于解释自我控制等非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当我们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为什么会存在?”等问题时,它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基点。

系统1建立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因此它所适应的也是当时的环境。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早已变得大不相同,所以我们才必须使用适用范围更广,但是却更加迟缓,耗能量也更大的系统2。环境之所以会发生改变,就是由于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就是反复遭遇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生物作用于周边的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变环境的行为,被称作“生态位构建”。

许多生物都会有类似的行为。小到狗用尿的气味来标记领地这种短期行为,大到河狸修建堤坝来拦截河流这种可能持续好几个世代的长期行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类也同样通过构建生态位改变了环境,并且建立了文明。而人类的这一行为无论是从规模、时长还是影响力来看,都要远远地超过河狸。不仅如此,人类的生态位构建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它不仅停留在改变环境这一物理层面上,还上升到了认知的层面。认知层面的生态位构建更是使人类得以大规模且长期地改变环境。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构建出的认知生态位中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

这种认知层面的生态位构建与系统2有着莫大的联系。

系统2的特征,就是能够使用语言来思考。而它的两大缺点——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且速度比较慢——也是来源于此。

与此同时,系统2的优点也同样是源自语言的特性。首先,有了语言的否定形式后,人类就可以表达与当前情况不同的其他情况,使假设思维(“如果……的话”)成为可能。其次,有了语言后,人类的思维也不必再与眼前的事物一一对应,使更高级的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再者,语言中的嵌套结构还使反省思维(“我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使用语言来互通想法也使学习和知识的出现成为可能。

如果我们只会观察眼前的事物,那么虚构的故事(这也是一种改变了人对世界的看法的认知生态位)将永远都不会出现。有了语言后,人们才得以创造出“我们都是神的子孙”这样的神话故事,使由血缘关系亲近者组成的小型聚落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聚落。农耕与城市就此诞生,文明的构建也成为可能。

除了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语言来向自己下达命令,控制自己。小孩子在刚开始学习做事时,会一边动手,一边自言自语,把每一个步骤都出声说出来。在此基础上,语言还是制度和法律的基石(这也是一种认知生态位)。一个庞大的社会无法单靠道德和感情来维系,而制度和法律则是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

想要让知识持续存在下去,就必须通过学习来加以传承。反过来说,只要有了学习者和传承者,那么认知生态位会比物理生态位更能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永远地存续下去。

虽然许多生物已然灭绝,但生命的活动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样,虽然许多知识早已失传,但人们对知识的探求却从未停止过。有了前人的学习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扩张人类的知识库。认知生态位的构建使人类拥有了巨大的力量,能够快速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但人类通过进化得来的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系统1)却还没能跟得上变化的脚步。

说完这些后,我们再从个人层面上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习”,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依然生存在系统1的适用环境下,可以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生存下来,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人类为了解决一些单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解决不了的问题,构建了“知识”这样一种认知生态位,改变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学习知识,再将知识传承给下一代。而人类与知识的共生(共同进化)使生存环境的改变进一步加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人类进化时所处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我们的大脑会将直觉和感情放在第一位,但是单靠与生俱来的认知机能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如果没有了理性和知识,那么当今世界的社会和文明将无法延续下去。

人类变聪明了吗

那么这么多年来,人类在构建了认知生态位以后真的变得更聪明了吗?是不是因为偷吃了“智慧的果实”而被赶出了伊甸园,最终只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呢?科学与组织管理能力的进步,是不是只会让人类更加高效地互相残杀呢?

我并不这样认为。

至少,现在的我们已经看清了这一事实。正因如此,人们才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研究如何保障国家的安全,并发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来呼吁和平。

我们早已知道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 并不存在,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一切,正在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知识具有改变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能改变一切事物。让我们再利用双系统理论来证实这一点。

首先,让我们继续来谈一谈“节食减肥”这个问题。在减肥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果吃掉这个应该就会长胖”这样的预判,就是运用了食物、卡路里等营养学、生理学知识,以及系统2的假设思维(“如果……的话”)。与此同时,我们还依然处于系统1的控制之下,这种远古时期形成的本能告诉我们“要尽量多吃那些高卡路里的食物”。

其中,知识能够改变的只有前者。我们可以将知识看作外储存器,在连接大脑后,大脑就可以运用假设思维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应用,这就是系统2的运作过程。

系统1是认知偏误的源头,它并不会因为知识而发生改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1的控制力都要比系统2更强。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就曾经将人类比作是“骑在大象(欲望和情感)背上的骑象人(意志和理性)”。他在书中写道:“我的手中握着缰绳,只要拽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下或是继续向前走。但前提是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拗不过它。”

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他说的的确是事实。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系统1的特性,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系统1。这一点从前文中减肥和学习的例子中就能够看出来。接下来,我还想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看人类是如何利用系统2来解决系统1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减少“搭便车者”(free rider)的产生。所谓搭便车者,就是指那些只从集团中受益,而不为集团做出任何贡献的人。一旦我们默许搭便车现象的存在,选择搭便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导致整个社会集团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因为在没有任何惩罚措施的前提下,搭便车明显会更划算一些。

系统1中的裙带关系和报复心理可以有效抑制搭便车现象的产生。由于报复心理的存在,当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害时,自己也同样会面临遭受损害的风险。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轻易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当然,只有报复心理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大家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敌对的立场上,那么将无法展开合作行动。而裙带关系就会让我们与“自己人”亲近起来,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人们会与自己亲近的人互帮互助,形成连锁效应,让整个社会集团得以维持下去。

但这个机制也存在着弱点。

其中最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就是由无心之失引发的连环报复行为。

虽然报复心理可以抑制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但人们仍然可能会因误会或是不小心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特别是当社会集团的规模变大后,这样的事故也会越来越多,而集团的成员则很有可能会分成不同的派系。裙带关系和亲近程度的差异会使人们对同样的事实做出不同的解读。与加害者A比较亲近的人,会将重点放在“A不是故意的”这一事实上,认为A情有可原,不应该受到制裁。而与受害者B比较亲近的人则会提出反对意见,将重点放在“A给B带来了损害”这一事实上,认为A理应受到制裁。如果与B亲近的人私下里对A进行了制裁,那么与A亲近的人会认为这种行为不具有正当性,然后反过来对B一方进行报复。报复行为会不断招来新的报复行为,为整个社会集团带来严重的损害。

人们发现了系统1的这个弱点,因此大多数文明都会禁止私下的制裁行为,并且用法律来规定刑罚。这就是利用系统2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先用假设思维做出预判㜳“如果人们在私下里进行复仇的话,那么会对整个社会集团带来巨大的损害”,然后再想办法制止裙带关系和报复心理(系统1)所引发的行为。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类制度,例如国家、市场和基本人权,这些都是为了解决那些单靠系统1中的感情和直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解决方法常常会与我们的感情和直觉相悖。也就是说,我们很难用感情和直觉去理解它们。

由于这些制度是为了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小型集团中一般很难碰到学习的机会。并且,由于这些制度早已经历了无数个世代,在社会中无数次试错才逐渐完善,所以它们往往非常复杂,解释起来也很麻烦。

不仅如此,为了理解这些制度的必要性,我们还需要暂时关闭主管直觉和感情的系统1,让能够使用假设思维的系统2运转起来。同时,我们还必须学习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从而了解制度的历史和功能。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一个人长时间单方面地讲解或是倾听的机会,这也是我们需要建立学校的原因之一。为了维持这个巨大且复杂的社会继续运转下去,我们需要从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切割出一块专门用来教育的场所。

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恒久不变的,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学校则是在适应这二者的过程中进化成了今天这样的形式。

学校包含了许多令我们深恶痛绝的要素:在听课的几十分钟内,我们必须一直保持沉默;即使我们对这些科目没有任何好感和兴趣,也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来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考试,然后还会发放成绩单。而这些之所以十分必要,就是为了让自我控制力低下、对环境依赖性极强的系统1能够稳定下来。作为一个人工环境,学校能够让我们长期且系统地学习日常生活中学习不到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是一个体验的场所。它能够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在解决那些光靠感情和直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抑制系统1的运转。

许多人开始自学后,都会被自身的摇摆不定玩弄于股掌之上。有些人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却又遵守不了;有些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新的学科;还有些人本想着只偷懒一天没关系,结果却直接中断了学习……通过这些我们就能够看出,学校是如何运用了各种手段来弥补我们在自控能力上的缺陷,使我们能够在学习时拥有稳定的状态。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支持,而对于自学者来说,这些都只能自己来准备。有了双系统理论,我们就能够从知、情、意等多个视角来全面地了解人类这种生物,这在我们思考“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如何才能坚持学习下去”的时候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我能够变得更聪明吗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可以用系统2和知识来有效地弥补系统1的缺点。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从个人层面来讨论一下。

在这个单靠系统1已经无法生存下去的世界中,人类能够运用系统2(特别是它的可拓展性)来生存。一想到这里,我就会开始思考,学习应该也不仅仅是把知识从外界转移到自己的大脑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系统2的认知能力会进一步拓展,而系统1所掌管的意志力和耐力等非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才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一大特点:能够构建认知生态位,再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

关于认知能力的拓展,有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例子,那就是笔算。如果是心算的话(光靠人类本身的认知能力的话),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连三位数的乘法都十分困难。但只要有了纸和笔,即使是位数更多的乘法也完全不在话下。这就显著地提升了人类的运算能力。

还有一些比这更复杂的例子,比如我们虽然无法感知到原子与分子的存在,但我们却可以运用各种知识来理解并预测它们的运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建造巨大的建筑物,设计和运营庞大的组织体系,甚至是将人类送上月球。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十分复杂难懂,学习起来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它们也像笔算一样,能够使人类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拓展。

想要解释“什么是聪明”很难,但是反过来,如果要给“愚蠢”下一个定义,那我们大家其实都深有体会。

如果我们做出了某种行动,而事后冷静下来思考时却感到懊悔不已,心想“我为什么会这么做”,那么这种行动应该就是愚蠢的。这样一想,系统1不仅赋予了我们敏锐的直觉和丰富多彩的感情,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愚蠢。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系统1的弱点,并用系统2来修正和弥补它,那么我们应该也就不会那么愚蠢,变得比原来更聪明一点点吧。

这和我们理想中的聪明绝顶也许还差得很远,但是至少能够让我们坚持学习下去,继续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加聪明。

一本能够让人变聪明的自学工具书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必要的智慧,让大家能够坚持学习下去,继续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加聪明。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先介绍人类的认知与行为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学习”,再进一步对历代自学者提出的方法进行改造。

在本书中,我将仿照安迪·克拉克,把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和自我控制的工具称为“脚手架”(Scaffold)。

在学习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脚手架理论”(Scaffolding),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成人会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等到儿童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将其“拆除”。

不同的是,安迪·克拉克所说的“脚手架”并不会被拆除,而是会一直帮助我们思考和行动。例如,只要掌握了笔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使用纸和笔这样的外部装置来拓展自己的计算能力;只要掌握了计算机编程的技术,我们就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只要掌握了各种科学理论模型,我们就能够提升对自然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在最后的这个例子中,我们甚至不需要记忆所有理论的详细内容,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参考各种书籍(例如查找公式),就可以应用各种理论模型。我们并不仅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还有这些外部环境中的脚手架在帮助我们思考和行动。

在脚手架的帮助下,我们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自学,就好比一边修缮船只,一边在海上航行。如果再将脚手架的概念加入进来,那么我们就是在寻找和搭建脚手架的同时,利用脚手架来修理并扩充船只,自学的旅途就能够走得更远。

写这本书的资格与义务

自学其实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的人是想要自己学习一门新知识,不愿意借助学校和补习班的力量;有的人是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的独立研究者,想要开展自己的研究;还有的人是在步入社会后,想再把学校中学过的知识拿出来复习一遍。

大家从前文中的分析应该能够看出,本书中所提到的“自学”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从我一开始给出的自学者的定义和想要帮助自学者这一目的来看,这种范围的划定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无论一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处于什么阶段,只要他想要开始自学(成为一名自学者),那么本书就一定会向他伸出援手。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坚信,将求知行为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些无用的围墙和阶梯,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害处要远大于益处。例如,与其将“学习”和“研究”看作不同的行为,不如将它们二者都看作求知行为的组成部分,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大一些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历史中寻找到许多自学的前辈。虽然那些知名学者所留下的丰功伟绩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的求知之路与他们一脉相承。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会阅读他们留下的知识和思想,并将这些化为己用。

再加上,得知他们在求学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后,我们也会获得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前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其实,我很怀疑自己有没有资格来写这样一本为自学者提供帮助的书。

但我的确觉得自己的身上背负着写作这本书的义务。

写完了这本书的我,现在依然艰苦奋战在自学的第一线。

这本书中的内容不仅源自我迄今为止的自学经历,更多的则是前辈自学者们做出的经验总结。我总觉得,自己有义务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许多方法传承下去。

如果我是一个更加聪明、更有毅力的人,那么我可能会写出一本完全不同的书吧。

然而那样的书,恐怕也只适合那些比现在的我更加聪明、更有毅力的人。

现在大家手上的这本《自学大全》,是专门为那些不够聪明,也不够有毅力的人准备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自学者,我已经在这本书上竭尽了全力。

如果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和我一样,是一个经常遭遇失败,但是不愿意就此放弃,想要重新开始自学的普通人,那么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比那些天才所撰写的书籍更能够派上用场。

加油,我的朋友,向着知识的大海扬帆起航吧!让我们祝福彼此的航行能够一帆风顺!

Bon voyage! I+w4rkp/9SF8Erv0Rhd+RS7SCR4CcspLe/xp9WY9ATMnh2Oi80msEjoGhWvTZC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