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论二
谋略不是阴险的学问

我经常说,真正影响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与实际的是道家文化。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勤王御寇、开基立业的,都是道家人物。但是他们完成使命之后,也不想在历史上留名,道家人物的一贯作风,正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所以在历史上所谓建立功业的,多半归到儒家人物。

道家思想素来被认为是阴谋的鼻祖,可是要注意,不要把古代阴谋的“阴”与阴险相联起来,它的内涵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所谓“阴”,是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看不见的。

千古以来,许多人把老子归到谋略学的主流,认为老子的谋略学是阴谋之术。于是,一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一说到谋略,就联想到阴险的学问。在读书的知识分子中,对于一个滑头滑脑、遇事不负责任,或模棱两可,善于运用拖、推、拉,或工于心计,惯用权谋,以及阴险、圆滑之人,也很容易加以一个评语——这是黄老。到了宋代,更惨了,宋儒理学家们尽管暗中吸收了老子的学术思想,以充实其内容,但一提佛、道,就两面并斥,甚之,将老子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这种观念,错误得很严重。

那么,这个道理何在?冤枉又何来呢?因为老子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于是,自老子以后的纵横家者流,阳言道义,阴奉老子的这种原则,用于权诈捭阖,作为君道政治上谋略的运用;兵家者流,更是通用如此原则,而适用于战略与战术的实施。春秋战国以后,王道衰歇,霸术大行,《国语》《战国策》所记载的钩距之术与后世所谓《长短经》的理论,都适用这种法则。所以一般人便在无形中综合纵横家、兵家等权诈的坏处,一概归于老子的罪名中。

其实,老子所说的这些话,是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最后终归失败。

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阴与阳,是一体两面,只是在用的层面有正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因此亦可以说,老子是用顺道,不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例如《周易》的坤卦就代表阴的顺道。

从历史上看,如道家出身的陈平,他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基业,刘邦有六次关系到成败的决策,都是用陈平的主意而获致成功的。但是历史记载,陈平自己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他断定自己将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富贵不会久。后来果然如此,据汉代史书记载,陈平的后人到孙子这一代,所谓功名富贵,一切而斩,就此断了,他的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要求续封而不可得。从此一史实可以说明,道家并不专主阴谋,以为道家是阴谋家,尤其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是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

《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的基本三经,它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之言,也就是“子书”。中国的子书,诸子百家之学,内容丰富,启发我们的智慧是很多方面的。要知道,孔子、孟子不过都是诸子百家里的一子,就是一家之言,只能说等于五个指头里的大指头,用得比较多,有力气。事实上,政治的一切应用是杂家,不能拿孔孟来代表全部的中华文化。

三经之中,《庄子》《列子》的思想更能代表道家,与一切政治、军事都有关系,与真正的谋略学更有绝对的关系。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学者们的考据,《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外篇》跟《杂篇》是后世加上的,靠不住。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做皇帝的帝王之术,军事上的用兵之道等,真正能够运用到《庄子》的,历代每一个大政治家,乃至聪明的帝王、聪明的人物,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可以说《外篇》是所有谋略学的始祖。只是大家都不说穿,把所有的罪过,一律向老子头上一套。

一般人之不大肯讲授《庄子》,和不愿意讲授《长短经》一样,学的人如果观念弄错了,就可能学得很坏。本身是教人走正路,可是揭开了反的一面给人知道,如现代李宗吾的“厚黑学”,目的是教人不要厚脸皮,不要黑良心,殊不知看了厚黑学的人,却学会了厚黑,变成了厚黑之人,那就很糟了。

列子名叫列御寇,以道家的传承来说,老子的道传给关尹子,关尹子传给壶子,壶子传给列子,列子以后是庄子,不过有些说法也不同。《列子》现在留下来的一共八篇。学术界认为这本书根本不是列子所作,而是魏晋人所伪造的。是谁的著作呢?并不知道。我们现在不讲考据,不管作者编者是谁,《列子》的内容很重要,这才是重点。

道家的哲学,《列子》达到了顶巅。可以说,《列子》传给我们的道,是形而下的入世之道,做人做事之道,也就是正统谋略,正统里的正统,谋略里的谋略。

它的文章很容易懂,进一步有好几个转折,先讲哲学的大原则,下面引用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所包括的意义都是既深且远,往往一段一段的故事摆在那里,每个故事好像都是独立的,其实都是从上面连续下来的,兜起来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是一个系列。《列子》只告诉我们故事,不做结论,这就是道家的哲学。因为结论在读者自身,每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看法,可以做多方面的结论。读古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因为容许我们有多方面的思想。

(选自《列子臆说》《历史的经验》《老子他说》《庄子諵譁》) NvPqmJYhMbjqBcoPr0DbAgYHNKNYnKSPbfK33QmDptwNtA2Enj9dIjOb2wdtOu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