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受多大委屈,就能有多大成就

议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以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叛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因身被刑戮,何哉?”

——《长短经》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时候,魏豹和彭越这两个人,有部队,能作战,是名将,举足轻重,靠向谁,谁就获胜。萧何、张良、陈平这几个文人,用反间计掌握了这些摆来摆去的人。但是魏豹他们都是太保、流氓、土匪出身,有如民国初年各地军阀,贩马的、卖布的出身,可是已经能席卷千里,南面称王,力量稳固以后,带了兵,喋血乘胜,天天都是得意的时候。这种土匪、流氓出身,投机起家的分子,始终怀叛逆之意,始终不安分,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在乱世他们才有机可乘,才有办法。等到失败了,这种人不会自杀而宁愿被俘虏,身遭刑戮而死,这又是什么道理?

“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此则纵横之士,务立其功者也。

《长短经》的作者赵蕤说,像这样的行径,就是中等以上的人,都会觉得羞耻,而更高的王者之才,更不会这样。如项羽失败了,就以无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但这些人失败以后,不死而虏,落到身被刑戮的结果,没有别的缘故,他们自视有智慧才略,所以愿意被虏,希望将来还能够上台,抓到兵权或政权,实施理想,云蒸龙变(根据《易经》的道理,“云从龙,风从虎”,老虎来的时候,会先有一阵风,龙降的时候,一定先起云雾。所谓云蒸龙变,就是形容一个特殊人物出现时,整个社会都会受影响而转变)。这就是贾谊所说的“烈士殉名,夸者死权”的心理,只想自己如何建功立业,受什么委屈都可以,绝对不轻易牺牲。这也就是乱世多纵横捭阖之士的功利主义。

或曰:“季布壮士,而反摧刚为柔,髡钳匪匿,为是乎?”

大家都知道“一诺千金”是季布有名的历史故事,这位先生是了不起的。他年轻时是一位非常有号召力的游侠之士,后来跟随项羽,作战非常勇敢。有一次把刘邦打垮了,追击刘邦,差一点就可以砍到刘邦的马尾。后来刘邦得了天下,最恨的就是季布,所以悬重赏缉捕季布,同时下令,藏匿了他的要诛全族。在这样严缉之下,季布就到山东一位大侠朱家那里卖身做佣人。

朱家一见季布,就看出来了,把他收留下来。到晚上再把季布找来,要他说老实话。季布说,你既然知道了,就随你办,向刘邦报告,就可以得重赏乃至封侯。朱家安慰他,绝对不会这样做。同时告诉季布,这样逃匿不是办法,总有一天会被发现。朱家本来就和刘邦这些人很熟,他和季布商量,将季布扮成车夫,带他去见刘邦。

到了洛阳以后,这一班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老朋友都宴请朱家,问他来有什么事,当然,都知道他不想做官,也不会要钱。朱家就要他们转告刘邦,季布这个人,年轻有为,是个将才,是个可以大用的豪杰之士。当年和项羽打仗的时候,季布追杀刘邦,是各为其主。项羽完了,就不必再视季布为仇敌,现在通令全国抓他,这样逼迫,他被逼紧了,不是向南边逃到南越,就是往北边逃往匈奴(因为那时刘邦所统一的天下,只限于中原一带,至于长江以南的两广、云贵一带,南越王赵佗是和汉高祖同时起来的,虽已称臣,并未心服;北方的匈奴也随时要侵犯中原的),这样平白送给敌人一名勇将,增加一个最大的祸患,这又何苦?这班大臣向刘邦报告,刘邦听说是朱家来说的,就取消了通缉令,并且给季布官做。

后来,季布又成了汉朝大将,而且非常忠于汉室。可是如果没有朱家这一次出来说话,还是不行。而朱家说妥了这件事,仍然回山东过他的游侠生涯去了,不要功名富贵。所以侠义道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是存在的。这里是说,季布失败以后,毫无办法,英雄豪气都没有了,变得窝囊得很,把头发剃光,什么苦工都做,偷偷摸摸过日子。以中国文化精神来说,一个真正的英雄壮士,失败了就自杀算了。季布既是壮士,失败后却窝囊地过逃亡日子,这是对的吗?

对于上面这种一般看法的问题,赵蕤引用司马迁的话作答案:

司马迁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勇也,其计尽无复之耳。”

司马迁说,当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的时候,以项羽那种力拔山兮的气概,而季布却仍然在楚国能以武勇显名于天下,每次战役带领部队做先锋,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多少次冲入敌阵,夺下对方军旗,斩杀对方将领,可说是一个真正的壮士。可是等到项羽失败了,却又甘心到朱家那里当奴隶,而不自杀。从这点看起来,季布又多么下贱,一点壮志都没有。

其实,季布这样做法,并不是自甘堕落,他有自己的抱负,自认有了不起的才华,只是倒霉了,当初找错老板,心有不甘。项羽失败,他愿意受辱,并不以为羞耻,因为还是要等待机会,发展自己的长处,所以最后成为汉代名将。由他的经历做法,就看出他的思想、抱负,他觉得为项羽这种人死太不合算。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见解、有气派、有才具的贤者,固然把死看得很严重,但是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并不像一般小人物,为了一点小事就气得上吊。这种人觉得没有办法再翻身,走绝路了,心胸狭窄,所以才愿意自杀。而怀抱大志的人,虽然不怕死,但还是要看死的价值如何,绝不轻易抛生的。

(选自《历史的经验》) OrfM/69KodP4F1AsERbotOIsbLhtHZiVRQh9li8zBXJegTa8tsve45n8MNcFVY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