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文是中国文化的重点

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初期包罗万象的著作。以现代学术来讲,包括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卫生、医学等各方面的学问。当然,是原则,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所以《礼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貌,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

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哲学大致可分两个范围,以中国道理来讲,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的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在中国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作“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短语——“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从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讨论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论”。“形而下”是讲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西方“本体论”的探讨,最早发源于希腊,也已经两三千年了。当时大概又分作两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这个唯心与中国固有文化所讲的唯心,又不相同。讲到哲学,这个基本上的思想来源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以免混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做人伦理的道德,讲做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而且最多了,不过需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国学者,在这几十年来,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这还要我们自己温故而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地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

第三个是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从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有如此的雍容大度。

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奥”是古代的家神,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

王孙贾问孔子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做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就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要在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

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所以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就是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谈到人文文化,是靠经验而来的,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

孔子对于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所谓忧国忧民,他忧的是什么?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此四项的内涵,已足以陈述孔子当时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颓变乱的心情。这种心情,到了现在,又压在我们的心头。孔子说,那个时代不得了,一般人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讲现实,不讲求真正的学问。

正像这个时代,尽管教育普及,可是人们都不喜欢读书,甚至连买书都不愿意。现在的背书,并不是以所背诵的书成为自己的学问,而是作临时应付考试之用,偶然也启发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识。过去是读书,现在是看书,看过就行了,其实不深入。

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孔子说的他担忧的四点,也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义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们再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应该如此。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这四句话为主。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只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选自《论语别裁》) ZML8+s9LkJHHJEbLHEZrlFKGQomnyRgkXva3sPYyvTkBntJNK34unILG5JREPv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