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论述涉及的学问领域之广,作品的影响力之大,在当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南怀瑾先生的作品,素来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色,但是毕竟体量宏富,万象森罗,已正式出版的中文简体版作品超过五十种,总字数近千万,且以分门别类的专著为主,因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的门槛和压力还是有的。
我们策划这套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更轻松、关联性更强的阅读体验,也希望有更多新的读者通过这套书走近南怀瑾先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为每一本书设定了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一方面对应着南怀瑾先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板块,另一方面对应着与读者的关联性。每一本书一般由几个章节构成,每一章聚焦全书主题的一个方面,由几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由标题引领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叙述,大部分文章篇幅在三千字左右。每篇文章素材的选择,遵循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三个原则。我们力求让每一篇读起来都是“散文”的体验,体量轻小,易于阅读和归纳理解,而篇章之间又组成更大的叙述和主题,让读者有层层渐进、步步深入的体会。
具体到这本《中国有文化》,我们意在呈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总体脉络、特色和价值的概述。读者如果想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总体看法,现有的著作是不容易办到的。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几乎全部过程。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播,也完成了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反思。其实,这种反思已经是一种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关照。当我们看到他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表的对于当代经济、文化问题的看法依然没有过时,就会明白这种反思的深刻。
第一章《什么是中国文化》。第一个重点是从名称切入,告诉读者“中国文化”这个名词讲起来的时代背景,即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开始现代化、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第二个重点是告诉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南怀瑾先生如何选定了自己的初心和志业,即接续和传播传统文化。第二章《三家大脉络》,概述中国思想史的主体儒、道、释,阐述三家的历史脉络、核心观点和影响。第三章《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以重要概念为切入点,讲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第四章《为什么有家有国,却没有社会》,从古代社会的结构特征来揭示传统的伦理价值和社会组织方式。第五章《中国有没有“经济学”》,把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话题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来重新理解。第六章《穿透迷雾的历史眼》,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启发我们如何读历史,如何理解包括当代史在内的历史。第七章《政治有原则》,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为政原则。第八章《传统教育的启示》,对比、反思中国古今的教育观。第九章《东西方文化的对照》,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发展趋势,反思当代人类文明的危机。
南怀瑾先生讲述古代典籍的一大特色就是经史合参,这里的“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也包括他对当代的观察和反思,而当代也是由过去的历史累积而来的。这样,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述中,古代典籍不再是遥远过时的陈旧文句和了不相关的生硬理论,而成为我们理解过去、当下乃至未来的钥匙。
书名中的“文化”不等同于今日人们口中“文化活动”“文化界”的“文化”,也不仅仅是指古代的“文史哲”遗产。正如南怀瑾先生在书中所说,中国传统的经济不等于今日的经济,为政不等于今日政治,古今的教育也已经不是一回事,名词内涵差异的背后,是一整套认知方法和价值观的差异。在我们看来,于当代人而言,理解这些差异,就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关键。
本书所收的文章,有的来自南怀瑾先生著作中的完整篇章。如《儒家的历史脉络》出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一书中《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家: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出自《原本大学微言》一书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我们只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精简、重分段落、重拟标题等。有的文章是从多部作品中摘选、衔接而成,如《男女、五伦与社会》一文,为了说明传统伦理学的基础,分别从《论语别裁》《易经杂说》《中国文化泛言》《列子臆说》等书中选择了相关段落,为了上下衔接,个别语句的顺序、措辞有调整。每一篇文章之后,注明了所选素材的出处。
此书能够出版,承蒙南怀瑾先生嫡孙暨法定继承人温州南品仁先生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的信任与支持,特此致谢!
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怀瑾系列作品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