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爵与人爵,你选一个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这里孟子说的是人格的修养。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现在的人求的只是“人爵”中“公卿大夫”以外的第三样:钱。

“爵”是爵位,权威的标志。在宇宙中有两种大爵:一种是“天爵”,形而上的;一种是人世间的“人爵”。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包括“仁、义、忠、信”等,随便哪一条,要坚信不移,不但人格修养要能做到,还要“乐善不倦”。这四个字很重要。只向好的方面做,不怕打击。做好事,有时候做得灰心,遇到打击就不再做,还是不行;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受了打击,还是毫不改变,毫不退缩地做下去,这是“天爵”。这种人,上天给他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因为上天的爵位,有很多等级。“人爵”,是公卿大夫,是官做得大,以现代的说法,是当首相、当总理、当行政院长,或者是有钱,像世界航业巨子奥纳西斯,就是人间的爵位。

中国上古时期只以道德为做人的标准,“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古人的修养,是成就“天爵”,不问“人爵”如何,来也好,不来也好,听其自然。现在的人,连“人爵”也不修了,只求“钱爵”,认为学问有什么道理!有钱最好!所谓“有钱万事足”。几十年前,小孩读书的课本,先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现在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因为时代变了。

但是在我看来,还是读书高,因为读书求“天爵”的人,根本没有考虑现实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无常,只是一个历史偶然的过程,从历史上看,这种史实太多了,偶然遇上,算不了什么。这就是庄子说的:“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在人群中看起来,得“人爵”的人了不起,但在形而上看起来,是小人一个;而在形而上看来的圣人、菩萨,在人世间既穷又困,他们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所以,人生有两个大道理,一为得“天爵”,一为得“人爵”。

从历史上来看,得“天爵”的人,释迦牟尼是一个,孔子是一个,孟子是一个,耶稣也是一个,他们都是得“天爵”的人。

耶稣虽然被人定罪,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可是他流出来的血是红的,不像四果罗汉,流的血是白的,这表示他被钉死的痛苦,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可是他并没有难过,为了救世人,代世人赎罪。在佛教的观点上,他就是舍己为人,无论如何,他的选择是非常伟大的。

比如孔子,想救世而救不了,自己连饭都吃不起,还在那里弹琴,人家骂他栖栖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却忙得如野狗一样到处跑。可是他是万世师表,永远不倒的圣人,所谓“天爵”也。

至于释迦牟尼,有现成皇帝不当,出来修行传道当了教主。当时,他并不是为了当教主才出来的,教主是后世捧他而起的绰号。他的精神和教化,永远长存,这也是“天爵”,是人生的价值。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准备走向哪条路,事先要想清楚。青年朋友们不要忘记,“钱爵”(前脚)固然重要,后脚更要留心,不要只顾“钱爵”(前脚)而后脚退不了啦,没有退路了。

孟子感叹:现今的人,“修其天爵”,满口仁义道德,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种手段,以求达到个人成功;等到个人的欲望满足了,也就不谈修养了。这种人属于昏聩,不要只把他当小人看,他最后一定会彻底失败,自取灭亡。

(选自《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eRQmzcjx164isKLo9KG0zJT0W9WYxBYA8xPZ/p5aMrIpzP7HnGwRySvyV8kMod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