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从不跟着潮流走

一个时代的命运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要怎样做?“无然泄泄”,不可以马马虎虎,不可以跟着时代随便走。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这样做不合时代”。我说:“老兄啊,我已经不合时代几十年了,我还经常叫时代合我呢,现在头发都白了,不合时代就算了。”我说:“你不要问我问题,也不要跟我学,因为我不合时代,怕传染到你。如果你要跟我学,对不起,你让时代跟我走,‘无然泄泄’,我不将就你。”此所谓独立而不移,要有这个精神。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这是班固特别创造的两句话。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独自站起来,不跟着社会风气走,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

跟着时代潮流走,就被冲得迷失自己了。所以,我一生从不跟着时代潮流走,结果现在我的旧东西反而更吃香了。何以能如此呢?因为潮流滚来滚去,我站在这里不动,它又滚回来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实实去修行吧。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这个“殉”字,有自然顺从的意思,可不要看成“殉葬”或“殉情”。当社会进入高文化发展阶段的时候,就是我普遍自然地生活在“道”的文化中,一辈子都活在“道”的自然德性中。

再者,“以身殉道”,不是“以道殉身”。当社会处在变乱中——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一般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为生存而不择手段,互相争斗,唯利是图,只顾个人生命需要而自私自利,没有时间管什么道啊、德啊。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古人所谓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个有道德的人,想做“中流砥柱”绝不可能。所以,自古以来,道家或儒家的有道之士,就采取避世、避地、避人,隐遁山林,以待时机再出山弘道。

这种时势,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很多次的惨痛经历,大家只要一读历史就可以明白了。再说,老子、孔子、孟子等这些圣贤,都生在离乱的时代,他们无可奈何,只好讲学传道。他们在滔滔浊世中,作为一盏盏暗路的明灯留给后世,薪火相传,不断道统,这就是“以身殉道”的精神。

以孟子所说,自古传承道统的圣贤只有两条路:一、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时候,“以道殉身”;二、在天下变乱的时候,“以身殉道”。至于“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是说不论人类社会的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如何演变,“道”的文化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万古长存,变动不居。所以不管贫穷低贱、富贵通达,都要安于这个“道”。独立而不移,不要因为时代的变乱,各种学术的混杂而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盲目学说随声附和。如果歪曲自己的正见,而讨好时代的偏好,就叫作“曲学阿世”。

生在现代的中国人,正当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排荡撞击的时代,从个人到家庭,自各阶层的社会到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在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中度过漫长的岁月。因此,在进退失据的现实中,由触觉而发生感想,由烦恼而退居反省,再自周遍寻思、周遍观察。然后可知,在时空变迁中所产生的变异,只是现象的不同,而天地还是照旧的天地,人物还是照旧的人物,生存的原则并没有变。所变的,只是生活的方式。比如在行路中迷途,因为人为的方向而似有迷惑,其实,真际无方,本自不迷。如果逐物迷方,必然会千回百叠,永远在纷纭混乱中忙得团团转,失落本位而不知其所适从。

有些西方的朋友和学生,认为我是推崇东方文化的倔强分子,虽有许多欧美的友人屡屡邀请我旅外讲学,但始终懒得离开国门一步。其实,我自认为并无偏见,只是情有所钟,安土重迁而已。同时,我也正在忠告西方的朋友们,应该各自反求诸己,重振西方哲学、宗教的固有精神文化,以济助物质文明的不足,才是正理。

至于我个人的一生,早已算过八字命运——“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每常自己譬解,犹如古老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白头宫女,闲话古今,徒添许多啰唆而已。

(选自《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孟子与尽心篇》《孟子旁通》) xJ+PQiIRZwqMsdzXRZvjrkKskcL83AkkjIFTuTyQcABuBEulsC1hQxIn3a5Izc5N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这一段话,是老子要我们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为了名与利。我们仔细研究人生,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有时候觉得人生非常可笑,有很多非常虚假的东西。像名叫张三或李四的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可是他名叫张三以后,你要骂一声“张三浑蛋”,他非要与你打架不可。事实上,那个虚名与他本身毫不相干,连人的身体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后死的时候,身体也不会跟着走啊!

利同样是假的,不过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没有钱如何吃饭!拿这个理由来孜孜为利。古人有两句名诗:“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名利是世人最为看重的,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抛去不顾呢?

“名与身孰亲?”他要我们明白名是假的。与名相比,当然要更爱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杀了你;那你宁可不出名,因为还是身体更重要。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物品比较,你手里有五百万元,强盗用刀逼着你说:“把你的钱给我,不给我就杀了你。”这时你一定会放下那五百万元,因为身体更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与失哪一样更好?当然,我们一定会说,得到比较好。但是,一个人又有名又有利,那就忙得非生病不可。你说穷了再生病,连看病都没有医药费怎么办?这就涉及空与有的问题了。前面两句,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我们一定会说身体更重要,名是身外,货是物质,当然都是其次。其实,“得与亡孰病?”就解释清楚前面那二句了。

老子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讲哪个对哪个不对,两头都对也都不对。名固然是虚名,与身体没有关系,但是虚名有时候可以养身,没有虚名,一个人还活不下去呢!虚名本身不能养身,是间接的养身。身与货、身与名,两个互相为用,得与失两个也是互相为用。

这个道理,后来道家的庄子也曾引用。在《庄子》杂篇之《让王》中,当时韩国遭遇了魏国的骚扰,打了败仗,魏国要求韩国割地,韩国实在不愿意,痛苦极了。有个叫子华子的人劝韩王割地,说现在让了地将来还可以反攻拿回来。他问韩王,名利、权位与身体比,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再问他,身体与膀子比较,哪一个重要?韩王说当然身体重要。所以子华子就劝他:“现在你等于生了病,两个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膀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权位,你愿意要权位呢,还是愿意要膀子呢?”韩王说:“我看还是命比膀子重要。”禅宗大师栯堂禅师有名的诗句——“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故重连城”,就是由此而来的。

说到人的生命,一个当帝王的,天下都属于自己,但是与自己生命相比的话,没有了生命,有天下又有何用?如果现在有人说,现在的天下还是属于汉高祖的,那汉高祖做鬼也会打你两个耳光,说:“不要骗我了,与我根本不相干了嘛!”可是活在人世间的人看不开,偏偏看重连城之璧玉。蔺相如见秦昭王拼命护璧,因为那块璧的价值,可以买到现在法国、德国连起来那么大的土地。“天下由来轻两臂”,这是庄子用老子的话加以发挥。天下固然重,权位固然重,如果没有生命的话,权位又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实际情形来看,还是天下重要,所谓“世间何故重连城”,人世间为了财富、为了虚名,忙碌一生,连命都拼进去,这又何苦来哉?!

老子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佛说的“八苦”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

报纸上曾有两则新闻,说宜兰有一个人,一辈子讨饭,死了以后在床下找出五六十万元来,这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样地,美国有一个人也是如此,平常讨饭过日子,死的时候遗留了一百多万。这样的人生,不知道他是否也算看得很透;也许上天的意旨要他这么做,真是不可思议啊!

因此老子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今天天气很热,一杯冰激凌下肚,半碗凉面,然后坐在树荫底下,把上身衣服脱光了,摇两下扇子,好舒服!那个时候比冷气、电风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思。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就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所蒙骗,这样才可以长久。

(选自《老子他说》) 6q3WMio6F8Ktz4ldvsOFubH6r80az5AjiBS/H4ZZy0PNNNNHWgPNRgYiC2oGi8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