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

孩子不成才,如何实现家族财富的传承?我们先看看古代富豪们是怎么做的,再看看现代富豪们是怎么做的。

古代是官本位制度,是否成才以科举当官为标准。官宦世家们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通过科举?没有任何办法可以确保,孩子金榜题名只是小概率事件,无法通过科举才是常态。如果以会读书、能吟诗作为成才标准,那官宦世家的后代可能个个都是成才的。但如果你用通过科举当进士作为成才的标准,那那些官宦子弟基本很少有成才的。一门三进士,那可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极其难得罕见。

绝大多数的官宦世家,都是七八代,甚至十几代才能出一个进士。他们最常说的话,不是“我家有几个进士”,而是“我祖上几代之前,曾经出过进士”,这还是建立在官宦每一代都至少有五六个甚至更多的男丁来博概率的前提下。古代那种环境下,家族中只要出了一个进士,整个家族都如同鸡犬升天,能赚钱的生意基本都会涉及一点,但这些钱都会随着进士的去世而消失。

为了能让家族的财富熬到能再出进士的那一天,官宦世家们必须寻找一种可以流传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财富传承办法。所以,古代所有的官宦世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家族传承体系,那就是以“耕读传家”为价值取向形成的耕读文化。中国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诸葛亮也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不是指诸葛亮需要亲自下地耕田,抽空才可以读书,而是诸葛亮家在南阳是大地主,每年可以收到大量的地租,然后用这些地租去供养诸葛亮和其兄弟们读书及游学。

进士们把家族的财富全部置换成可以每年稳定收租的土地,然后立下家训,“崽卖爷田者”为不肖子孙,这样就建立起了自家的耕读制度。自家那些考不上进士的“傻”儿子每年都会收到一笔地租,这笔钱足够养活一家老小,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且让“傻”儿子们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儿子不行就培养孙子,孙子不行就重孙子,再不行就重重孙子。虽然后代们成才的概率很低,但只要时间够久,总能等到一个有出息的子孙使家道中兴。

平时那些不成器的子孙后代,被砸下了那么多的教育费,哪怕考不中进士,考个秀才还是没问题的,运气好的还能混个举人,多少有点收入。结合家里每年提供的庞大地租,拖时间不成问题。这就是百姓口中的官宦世家,而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自称为“耕读世家”。

而现代的富豪们,采用的办法也差不多。他们给后代们准备了大量的收租型物业,财产更庞大的还会准备很多收租型股票,顶级的甚至直接收购收租型公司。不求后代有多少才华,当个挂名总裁,起一个监管作用,看好这份家产就行了。收租真的很简单,再笨的娃都会。 v0lrY5usYVQaK3eZ3R9MhU+lwY1m3OgkovKvVLs8ugZnT57A3rKnDWkO4wNp1J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