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这样记述:那个戴眼镜的男孩在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猫头鹰送来的一封信,邀请他去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于是男孩搭乘火车,踏上了神奇的旅程。
这本书叫《哈利·波特》,它告诉我们,只有未知和变动,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容闳不用等到十一岁,而是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奇遇。与哈利·波特不一样的是,他乘的不是火车,而是小船;去的地方也不是幽暗山谷或旷野山庄,而是与南屏一水之隔的澳门。
澳门住着葡萄牙人,这些洋人是明朝时期过来的。当初他们登陆澳门的目的跟几百年后的英法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来东方古国殖民、做生意,可是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清末的澳门,有着迥异于内地的风情。
无论大明还是大清,都遵循一个传统,即“万国来朝”可以,你给我磕个头,没准我赏你的,比你给我的“贡品”还要多。至于通商做生意,那就免了,我们中华富有四海,没必要赚那几个小钱。
你不需要,但人家需要。在洋人看来,那不是小钱,是大钱。彼时正是中国货在欧洲上流社会最走俏的时候,利润常高达 20 倍以上。试问,谁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谈不拢,那就打!
葡萄牙战舰上配备大炮和火铳,武器装备优于对手,只是他们的运气不好,彼时的大明虽已不再鼎盛,却仍能大败葡军。
来硬的既然破产了,那就只能整软的了。于是洋人“潜规则”了一把明朝官员,好歹混了个“暂住”,再后来便厚着脸皮待在澳门不走了。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很多事情都是有好有坏,其结果往往取决于自身的作为。明军与葡军作战时,在火器方面本来处于下风,但明军以彼制彼,偷师葡萄牙人,学到了铜铳和先进火药的制造方法,反而后来居上。同样,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无疑给懵懂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
把容闳带去澳门的,正是容老爸。他经常去对岸打工,发现洋人都特别有钱,而围绕着洋人做事,即所谓从事“洋务”的人也跟着发了财,致了富,这让始终被贫困所纠缠的可怜人开了眼界。
中举考状元是多么遥远的事,如果儿子能端上一只好饭碗,吃穿不愁,那就谢天谢地了。
容闳即将进入的是“西塾”,一所洋学校。它的好处如同《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校,只要你来就好,包吃包住包学费,这是中国“私塾”所不及的,囊中羞涩的容老爸自然心动不已。
在容老爸眼中,容闳将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洋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儿子没多久就逃学了。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和校长是一位英国传教士的太太,称“古夫人”。她把男女学生分成两班,因为容闳入学时年龄最小,所以特地将其分进了女生一班。女生班在楼上,男生班在楼下,男生怎么嬉戏打闹都行,女生却要像金丝雀一样被关在笼子里动也不能动,哪里有“魔法学校”的神奇劲儿?本来是格外关照,但作为堂堂小男子汉,容闳怎么受得了?
容闳没有掌握骑着扫帚满天飞的魔法,却动了“越狱”的念头。
这个七岁小男孩绝对有不次于哈利·波特的胆略和智商,事前,他斟酌过出逃的所有细节,计划堪称周密。
首先,鼓动了六个比自己年长且同样不耐寂寞的姐姐,组成“七小福”。大家互相壮胆,一起出逃。其次,他们事先在码头上雇了一条盖篷小船,讲好送至对岸。
第二天早上,当古夫人出去吃早饭的时候,容闳趁机实施逃跑计划。
可惜的是,小家雀终究斗不过老家贼。大人们很快发现了异常,结果船才开到一半,后面人就追上来了。容闳见势不妙,竟然用上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招数,对船夫说,你快点儿划,登岸后本少爷自有赏赐。
船夫倒是很卖力,可他只有一个人,摇两橹;尾追的却有两个人,摇四橹。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于是很快便被追上了,“七小福”只得束手就擒。
清代教会学校。
惩罚是免不了的。古夫人给“七小福”每人头上戴一顶纸帽,胸前挂一方牌,上书“逃徒”,然后排成队在全校巡游,这叫“杀鸡给猴看”。对孩子们来说,这种惩戒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给全校学生发瓜果点心时,唯独没有“七小福”的份儿,然后让其他人当着他们的面大快朵颐。
这下再也没有人敢逃跑了。
古夫人所办学校性质其实类似于学前班,结果容闳还没来得及学到真正的“洋务”本领,学校就解散了,但他还是在这里掌握了一项非常实用的工具——英文。
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通过它,日后的容闳才得以进入一个奇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