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捣糨糊

李鸿章不拘小节,在修身方面明显不如乃师曾国藩,不过他有一样绝活儿,说好听点儿叫“灵活机变”,说难听点儿叫“痞子腔”。

“痞子腔”,实际上是一种捣糨糊的艺术,事事强调“至诚”的曾国藩自然是做不了,而一般官员又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

李鸿章既不愿意撤回留美幼童,又不能硬顶,于是只好变着法地在糨糊里捣来捣去。

他上书朝廷,说这些留美幼童大半都是从广东来的,又是很小年纪就出了国,沾染了一些“洋习”恐怕在所难免。

言下之意,没有什么了不得,吴嘉善过于小题大做了。

可这招并未见效。你说没什么了不得,朝廷认为很了得;小孩子都变坏了,大人还不以为意。请问你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吴嘉善严格一些有错吗?

轻描淡写不行,那就避重就轻。

李鸿章转而把责任归结到留学生管理层的内斗上,认为吴嘉善和陈兰彬一向都跟容闳合不来,他们老是斗来斗去,撤回留美幼童,恐怕是吴陈二人要挟容闳的手段。

朝廷仍然不为所动,而且态度摆得很明——就算是内斗,也一定是容闳这个“外人”的错。

没有办法,李鸿章只得答应撤,不过是“分别撤离”。

所有玄机都在“分别”二字上。

至 1880 年,中国已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经过将近八年的刻苦攻读,已有六十人考入大学,两人从耶鲁毕业,另外六十人也多数取得了中学的毕业文凭。

官员上朝。

按照李鸿章的盘算,进入大学的要继续读完,剩下的再留一部分,这样大部分留美幼童仍能如期完成学业。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容闳也听到了风声,同样心急如焚。

他能怎么办呢?上奏吧,朝廷根本就不信任他这个“外人”,唯一的办法只有求助于他的第二祖国。

通过各种关系,容闳邀请到一个知名人物,即大作家马克·吐温。作家很热心,找了几个人共同给李鸿章写请愿书,然后请总统格兰特在上面签名。

格兰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一个带有牛仔风格的总统。他一听,立刻表态:“我了解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不会愿意撤回留美幼童。”

“签名,分量还太轻,我要给总督大人(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专门写封信。”

马克·吐温等人大喜过望,事后对此事的形容是,本来想到总统那里借一美元,没想到总统毫不犹豫地给了一千美元。

这封长达五页的总统亲笔信和其他请愿书寄回国内,让李鸿章如获至宝,无形中又多了一条不撤回留美幼童的理由。

“你们看,连美国总统都说留美幼童学业有长进,你们还硬要撤,这让人家的脸面往哪里搁?”

令人想不到的是,“清流党”都是一帮不知利害且不晓进退的家伙。格兰特的来信不仅没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使他们更加来劲了——居然用洋鬼子来吓人,必须搅黄它!“清流党”再次奏请将留美幼童一律调回,而且随即获得了批准。

在“分别撤离”的计划失败后,李鸿章本人也面临着“清流党”和保守派的轮番攻击,糨糊快要捣不下去了。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著名的政坛不死鸟还有最后一个赌注——容闳。

李鸿章知道容闳是幼童留学的坚定支持者,政府的调回令一到,以容闳的性格,不仅会予以激烈反对,而且必定会和吴嘉善、陈兰彬等人斗得不可开交。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图中为总理衙门的正门,门前牌楼上书“中外禔福”,最初是为了接待美国大白舰队而临时设立的高规格接待场所。

管理层一打架,留美幼童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顿时会陷入僵局,到时候朝廷将不得不找人来解决难题。

别看那些“清流党”平时挺能来事的,可一旦让他们去解决难题,个个避之唯恐不及。

到时候,这个难题谁来解?还不是得请我李鸿章?到时我就拉一个打一个,既能留住留美幼童,又能封住“清流党”和守旧派的嘴。

李鸿章越想越乐,可他忘掉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正是这个漏掉的环节,让他陷入了尴尬。 SOmCLK1r79a5+eqzbwRFPRzWKw10LIK3NjfxLrf++3KKEVfEvG9EI1IIJPmT6l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