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弹棉花一样地弹

容闳尚被蒙在鼓里,有一个人却已十分焦虑,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在曾国藩病逝和丁日昌被保守派逼回老家养病之后,他成了洋务派重臣中留美幼童的唯一后台。

李鸿章与丁日昌同龄,性格十分相似,也属于不拘小节的人。

他是曾国藩的学生,但并没从老师那里全盘继承儒学道德。比如曾国藩坚持“不要钱”,可李鸿章没那么高尚,该他拿的钱一分也不会少;曾国藩一生“不恋官”,李鸿章却拼命向朝廷要官,在这方面他跟丁日昌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年轻时的李鸿章。

有一次,李鸿章在跟别人闲聊时说,大清就像一间破屋,不可能完全拆掉重来,于是他只好充任“裱糊匠”,这里裱一裱,那里糊一糊。

这活并不好干,得找很多帮手。在李鸿章眼中,赴美留学幼童就是未来的助手,可以帮着修修补补,有资质好一点儿的,没准还能培养成出色的接班人。

所以,李鸿章对赴美留学幼童十分重视。他发誓,就算大清再穷,也要勒紧裤腰带,帮助赴美留学幼童把十五年的学业顺利完成,以达成他和老师的宏愿。

当吴嘉善的告状密信送到案前时,李鸿章敏感地察觉到留学生管理层可能出了问题,但板子一时又不知道打在谁身上好。

光责备容闳吧,留美幼童在美事务可全靠他呢,吴嘉善等人根本就玩不转;怪罪吴嘉善吧,这帮老官僚别的不行,内斗个个轻车熟路,而且什么狠招都使得出来。

只好各打五十大板,去信让容闳给留美幼童多灌输些“之乎者也”,又劝吴嘉善不要因个人私怨而败坏大局。

刚开始,吴嘉善还很收敛,倒不是被李鸿章说服了,而是慑于李鸿章如日中天的声望,实在不敢背着他搞小动作。

不敢并不代表他不会,时机就出现在“清流党”的盛行。

所谓“清流党”并不是一个党派,说白了,就是“愤青”们自发形成的一个群体。只不过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愤青”,而是一群没有实权也没有做过什么实事的新晋官吏。

没有权,我还没有嘴吗?说出道理来,照样建功立业!

有的人咔咔咔一顿胡侃神说,果真引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舆论效果,一时名声大噪。

这下好了,人人模仿,你说我也说,大家一遇到什么事都要上去抨击一下,弹劾一把,这就叫作“清议”。

李鸿章作为大清的“裱糊匠”,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也就成了这些人弹劾的重点。

清代官员合影。

修铁路,弹劾!通电报,弹劾!反正总能找到毛病。

那几年,李鸿章实际上确实干不了什么。人家在前面费尽心力促成一件事,后面却有上千个闲人在那里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于是铁路修了都要被拆掉,电报工程更是迟迟上不了马。实在没东西可弹劾了,这时忽然有人想到李鸿章主持的幼童留学,于是大家争着上奏,要朝廷彻查一下幼童留学情况。

隔着重洋,清廷也不知道,得向留学生管理层进行了解,而容闳作为“外人”自然没份儿,有份儿的是吴嘉善。

吴嘉善这下来劲了,拉上陈兰彬,两人一道上奏,把幼童留学的“弊端”再次添油加醋叨了一遍,并直接提出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国内的建议。

其实无论吴嘉善还是陈兰彬,都是因幼童留美才为人所知,如果不是跟这段史实有牵连,没人知道这两个家伙是谁。这种人可恨就可恨在他为了损人可以不利己,反正不治到你服服帖帖,他就不会消停。

很快,吴嘉善的一面之词便在朝廷有了市场,就连那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也认为国家没有必要再花大钱,继续对已“误入歧途”的留美幼童进行培养。

朝廷下达旨意,考虑取消留学计划,撤回在美留学幼童。

李鸿章急了。他不是那种假模假式的人,内心深处也不一定认为留美幼童真的有什么大错,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变得分外棘手。

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曾国藩一样,终其一生都未进入象征大清最高权力机构的军机处。他们声望再高,能力再强,也只是地方上的“外臣”,跟一国之相相差甚远。一个“外臣”能有什么底气跟朝廷对着干呢?

然而,他自有一套。 5s7qJfAvY9/IiBWrj4HcFCgwc+1noSs1G5oxWrBCtabPT0En4p5qNAJvX9LqFby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