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支流

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拥有700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437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的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千米。它们被称为长江的八大支流,与干流共同构成长江水网的主干。

一、雅砻江

雅砻江,古称“若水”“泸水”“诺江”“东泸水”“聂曲”“打冲河”“纳夷江”“黑惠江”“鸦砻江”等;藏语称“尼雅曲”,意为“多鱼之水”。在青海省境内,人们将其称为“札曲”“清水河”,四川石渠以下始称“雅砻江”。雅砻江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南麓尼彦纳玛克山与冬拉冈岭之间,与金沙江平行南下,东南流入金沙江,是典型的峡谷河流;落差巨大(4420米),弯多水急,多峡谷礁滩;虽无航运之便,但蕴水力之能;全长1535千米,流域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其因自然地理特征酷似金沙江,故又被称为“小金沙江”。其因江水中荡漾着一层金色沙砾,故也被称为“金河”(见图1-3-1)。

图1-3-1 雅砻江水系略图

雅砻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系高山峡谷区,介于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间。整个流域南北长950千米,东西平均宽128千米,南部最宽410千米,北部最窄处(甘孜段)仅宽85千米,略呈“柳叶”状。虽南北跨度不到8度,但其地貌复杂,地表高低悬殊,各地气候差异巨大。

雅砻江流域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在南北方向和垂直方向差异明显,下游大于上游,山地多于河谷盆地。北部干冷、少雨、多风,年均气温为-5~5℃,年平均降水量为500~800毫米;中部温湿多雨,年均气温为10~15℃,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南部干热,年均气温为18~21℃,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 流域内径流主要来自降水,部分来自融雪和地下水补给,径流年内变化及地区分布与降水基本一致,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分配不均,5-10月为湿季,降水集中。其中,6-10月为汛期,径流量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75%以上,最大径流多出现在7月;其余月份为干季,干流最枯径流量出现在3月或4月,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1%~2%,丰、枯水期十分明显。

流域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依据河谷形态、河道特征及河流切割程度的不同,以尼拖和理塘河口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高原地势起伏和缓,遍布草甸灌丛,河道切割微弱,河谷宽阔,河道迂曲,水流散乱但流速不大,无险滩急流;中下游河谷深邃,但沿岸植被茂密,降水强度不大,河流含沙量很小。中游以高山峡谷为主,多险滩急流,在理塘河口,河道转向东北再折回南流,绕锦屏山形成著名的雅砻江大河弯(见彩图6);下游以中低山峡谷为主,山间夹有平原、平坝,河床平缓、开敞。

二、岷江

岷江,又名“汶江”“都江”“江水”等,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端的岷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穿过成都平原,经眉山、乐山,于宜宾入川江,全长735千米,流域面积为13.5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890亿立方米, 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 。以都江堰和大渡河口为分界点,岷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约340千米、约240千米和约160千米。

岷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盆地系统内部,流域范围大致呈倒梯形,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内部地形复杂,起伏巨大,河道天然落差为3560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复合型生态过渡带。岷江分为东、西两源,东源出自贡嘎岭(又作“弓杠岭”)南麓(海拔3526米),西源出自郎架岭(海拔4000米),以后者为正源。东、西两游均位于岷山南麓(四川省松潘县),皆呈北南流向,在松潘红桥关汇合,形成干流。岷江上游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支流支汊分明,河面狭窄,水流湍急,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流经区域多有高山深谷,地质复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江水泥沙含量较大(见图1-3-2)。

图1-3-2 岷江水系略图

岷江自都江堰鱼嘴进入中下游河段,地质构造简单,平原浅丘较多,河面渐宽,江中多有滩地、汊道,河道易淤塞成灾。为此,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采取中流做堰之法,于都江堰修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外江两股,由飞沙堰在内江河口段封住分水堤缺口,经离堆(亦作“离碓”)、宝瓶口引内江水灌溉农田,离堆为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于内、外江之间,其东侧宝瓶口为内江水口,具有节制水流之能,“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蜀人深得其利,后世多开新渠堰,渐与天然河道交织成网,成都平原因此成为“天府之国”,现灌溉面积已超1000万亩 。内、外江各支流均先后在彭山江口间汇入岷江,南流进入低山丘陵区,下游河段岔流浅滩发育,两岸台地及漫滩较宽(见图1-3-3)。

图1-3-3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岷江流域除上游属山地高原气候外,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受东南、西南季风及副热带高压进退影响。降水季节变化明显,5-10月为丰水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6-9月暴雨频发,形成汛期。流域各段降水量因受地形影响而相差较大。上游松潘县至汶川段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0~700毫米。汶川至都江堰段位于龙门山东南麓,是岷江干流的降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1600毫米。以下河段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流域总体降水丰沛,更兼支流众多(大小支流共90余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有10条。其中,最大的支流大渡河的流域面积约为90700平方千米,长约1060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竟达19条之多,河道天然落差为4170余米,年平均径流量约为470亿立方米;是岷江下游径流的主要来源,占比约为52.8%;各方面指标远超岷江干流,在乐山草鞋渡纳青衣江后,于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其磅礴水势将岷江挤向斜窄的一侧。岷江水量由此剧增,故50~300吨级驳船可视水情在乐山以下干流河段航行,直入川江。剔除历史文化因素,大渡河更有资格成为长江的一级支流。

三、嘉陵江

嘉陵江,又名“西汉水”“阆水”“漾水”“渝水”,发源于秦岭山脉陕西凤县西北代王山南侧,自北向南流经略阳、阳平关,在广元大滩乡进入四川省境,过昭化、苍溪、阆中、蓬安、南充、武胜、合川等地,于重庆入川江,全长1120千米,流域面积达15.9万平方千米, 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以广元、合川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约370千米、640余千米和约100千米,天然落差达2300米。上游坡陡流急,河谷切割较深;中游河曲较多,江面开阔;下游穿行峡谷,滩沱相间(见图1-3-4)。

图1-3-4 嘉陵江水系略图

嘉陵江流域范围广大,主干明显,支流众多,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穿越陕甘、四川,北以秦岭与黄河、渭河水系相隔,西北以岷山与岷江、黄河水系分界,东以米仓山、大巴山与汉江水系相望,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上游河段穿行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秦岭、米仓山山区,源分东、西,以东为正。东源为陕西凤县代王山南侧东峪沟。西源为甘肃天水南之平南川,即“西汉水”,其流经森林稀疏的黄土区,水中多含泥沙,是嘉陵江干流上游主要产沙区。东、西源流至陕西略阳两河口始合,继续向南穿越崇山峡谷,深沱急滩相间,水深流急。中游河段游走于四川盆地的丘陵宽谷之中,水系多呈树枝状分布,河曲众多,江面开阔。下游河段穿行于平行峡谷区,形成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三处峡谷,峡长9400米;高水时河面也仅宽110~270米,因此得名“小三峡”。其中,在不到1000米的观音峡口江面上有六座大桥,这当属国内桥梁密度之最(见彩图11)。出峡后,河面显著增宽,最终于重庆朝天门汇入川江。

嘉陵江上游与中下游的地形差别较大,气候差异明显。上游山区地处秦岭南坡,多为高山区,冬春受西北寒流影响显著,寒冷干燥,略阳以上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00~800毫米;中下游山区为盆地低山丘陵区,因有龙门山、秦岭、大巴山遮挡西北寒流,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在上、中游交界的盆地边缘,东南季风因受北面高山阻挡而抬升,山麓一带多有暴雨。嘉陵江流域的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5-10月的汛期水量占全年的80%,暴雨多出现在6-9月,降水十分集中,易受极端气候影响,频繁出现洪、旱灾害。

嘉陵江支流众多,共有大小支流439条,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1条,其中左、右岸最大的支流——渠江(河长720余千米,流域面积达4.1万平方千米)和涪江(河长约670千米,流域面积达3.64万平方千米)——分别于重庆市合川区北、南汇入,形成了“三江汇流”盛况,下游河段因此水量倍增,成为川江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乌江

乌江,古称“巴江”“延江”“巴涪水”“德江”“涪陵江”,元代始称“乌江”“黔江”,发源于贵州西北部高原乌蒙山东麓,自西向东横贯贵州中部,经思南、德江、沿河,于贵州东北部出境,进入重庆,过酉阳、彭水、武隆,于涪陵注入川江;全长1037千米,流域面积为8.78万平方千米,是川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平均水量与黄河相当。干支流流经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四省(市),全流域的76.9%位于贵州境内 ,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8.3%,是贵州的母亲河(见图1-3-5)。

图1-3-5 乌江水系略图

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带(我国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带),东西高差大,天然落差达2324米。全流域85%以上为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型河流,多为高山峡谷、急流险滩。以化屋基、思南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325.6千米、366.8千米和344.6千米。 上游为高原地貌,海拔为1000~2000米,坡陡流急,河谷切割较深;中游为山原地貌,海拔为1200米左右,水势趋缓,但遍布礁石、险滩;下游为中低山峡谷地貌,海拔为300~600米,河谷宽窄相间,多为险滩。

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北坡,是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地貌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流域地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更兼岩溶地貌发育,干流两岸形成陡峭峡谷,多溶洞、伏流。流域西以乌蒙山与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横江为界,南以苗岭与珠江水系相隔,西北以大娄山与川江支流赤水河、綦江为邻,东北以武陵山与沅江相望。流域呈峡长带状,水系呈羽毛状,河网密布,一级支流有5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6条。

乌江有南、北二源,以南为正。南源三岔河,出自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三岗洞(又称“花鱼洞”);北源六冲河,出自贵州省赫章县西北大坡山。两河穿山越岭,蜿蜒东流,至黔西县化屋基相汇,形成“鸭池河”,始有奔腾东流之势。上游两源系典型山地型河流,多深切峡谷,喀斯特地貌发育,多溶洞、伏流,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河道弯曲狭窄,急流险滩遍布。鸭池河东北流至遵义乌江渡,始称“乌江”。化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河段,其穿行于大娄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沿途多有高山峡谷,谷深水急,险滩相接,落差较大,通航困难。思南以下的下游河段切穿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进入四川盆周与武陵山区,峡谷与宽谷相间,水面较宽,大量支流汇入,水量大增,虽多险滩,但可通航。其中滇渝交界的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32千米山峡,峡谷风光自成一体,以“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天然山水画廊,有“乌江百里画廊”之称(见彩图7),而整个乌江也因其沿途奇美壮观的自然景观而被誉为“千里乌江画廊”。

乌江素以“天险”闻名于世,然其中下游曾为古代黄金水道。战国中后期,秦将司马错曾率巴蜀十万大军,乘万艘大舶船,从乌江与长江交接处的涪陵顺水而下,攻取湘西、鄂西一带。 唐代以前,乌江通航条件一直较好,但此后由于地质灾害多发,山岩崩塌堵塞河道,形成三大断航险滩(潮砥、新滩、龚滩),导致航道不畅。但有赖于历代的河道整治与纤道开凿,乌江作为川盐入黔通道而被长期使用,至今仍是川系水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重庆、贵州的重要通道。

乌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得益于众多山脉的护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气候宜人。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400毫米,上游西北部不足1000毫米,南部多在1200毫米以上;中游各地一般为1000~1200毫米;下游各地多为1000~13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夏季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40%~55%,且多有暴雨,强度也大,因此洪水来得较早,洪峰多发于6、7月,尤以6月中下旬为多。由于暴雨急骤,坡度较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落快,洪峰比较尖瘦。而其盛夏7、8月间又易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高温连晴天气,极易发生夏旱。

五、沅江

沅江,又称“沅水”,也因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芷江”。沅江发源于贵州东南部高原,自西向东经锦屏折向北流,经天柱进入湖南,过湘西芷江、怀化、泸溪、沅陵、桃源等地,于常德市德山镇注入洞庭湖,为洞庭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之一,全长1033千米,干支流流经贵州、湖南、四川、湖北四省,流域面积为89163平方千米。其中约57.9%位于湖南境内(51600平方千米),33.9%位于贵州境内(30269平方千米)。

沅江流域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东西高差较大,天然落差为1462米。全流域大部分地区为崎岖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型河流,河道弯曲,多急流险滩。以湖南洪江和凌津滩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约547千米、389千米、96千米。 上游流经海拔千米以上的云贵高原,群山紧迫,河谷深切,河道曲窄;中游流经低山丘陵,起伏较为和缓,河谷渐宽,水流平缓;下游为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见图1-3-6)。

图1-3-6 沅江水系略图

整个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以梵净山与乌江为界,南以苗岭与珠江水系相隔,北以武陵山脉与澧水为邻,东以雪峰山与资江相望,南北长,东西窄,约呈由西南斜向东北的矩形,水系呈羽毛状,河网密布,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达22条之多。左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是右岸的一倍多。

沅江有南、北二源,以南为正。南源龙头江又称“马尾河”,出自贵州省都匀市云雾山鸡冠岭;北源重安江又称“诸梁江”,出自麻江、平越间大山。两河蜿蜒东流,至凯里汇合,称“清水江”。清水江又东流至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汇合㵲水,始称“沅江”。上游河段多幽深峡谷,河谷深切,岸坡陡峻,河道曲折、深窄,水系较发育,支流众多。中游的黔城至沅陵,穿行于低山丘陵之中,峡谷与小盆地相间,河谷渐宽,水流趋平。沅江在沅陵纳最大支流酉水,水量大增,其中,沅陵至桃源段流经武陵山西南麓,多为低山丘陵地带;桃源以下则为冲积平原,河道宽阔,水量较大,水流平缓,可通行80~150吨驳轮。

沅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50毫米,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2/3的降水集中于4-8月,洪峰多发于5-7月,易与长江中游洪水相遇,酿成洪灾。

六、湘江

湘江,又称“湘水”,发源于南岭山脉都庞岭西侧海洋山,自南向东经兴安、全州,于斗牛岭进入湖南省境,过永州、祁阳、常宁、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于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达9.48万平方千米,是洞庭湖水系第一大河,绝大部分位于湖南境内,是湖南省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湖南因此被简称为“湘”(见图1-3-7)。

图1-3-7 湘江水系略图

湘江流域地处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势大体呈盆地状,东、西、南三面均为山地,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相望,西以衡山山脉与资水为邻,南有南岭(本以此与珠江水系相隔,后来,秦朝因征伐西瓯的军事需要而修建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令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就此连通,其通航作用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有灌溉之利;见图1-3-8)。

图1-3-8 灵渠位置示意图

流域内部多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沿河平原或小型盆地,具有丘陵缓坡山溪河流特性。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一级支流多达124条,其中17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左、右岸水系不对称,主要支流如潇水、耒水、洣水等均来自右岸,左岸流域面积不到全流域的1/3,且支流大多比较短小。

以湖南永州和衡阳为界,湘江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246千米、290千米、320千米。上游流经山区,河谷狭窄,支流短促,水流湍急;中游沿岸丘陵起伏,间有盆地,峡谷连续,河床稳定;下游多为浅丘,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河床多有泥沙,沙洲断续可见。其中,面积最大的橘子洲(见彩图13)纵贯湘江江心,绵延5.4千米,宽处不过140米,窄处仅为40米,形似长龙,西望岳麓山,东望长沙城,山水洲城融为一体,有“天下第一洲”的美誉。长沙以下冲积平原范围广大,与资江、沅江和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

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36毫米,因纬度较低,汛期开始较早,4月便可出现最大洪峰,9月汛期方告结束。随着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及支流众多水库的相继完工,湘江洪水期的洪峰得到有效调节。然而,中下游江心洲则处于不断冲刷萎缩之中,需修建人工护岸以保护江心洲湿地和维持航道稳定。

七、汉江

汉江,又称“汉水”“沔水”“襄河”“沧浪水”“夏水”“褒水”等,发源于秦岭南麓,自西向东经勉县、汉中、紫阳、安康、旬阳、白河等陕南县市,自十堰市郧西区进入湖北境内,经丹江口后,折向东南,过襄阳、宜城、钟祥、潜江、仙桃等地,最终于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注入长江(见彩图12);全长1577千米, 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流域面积达15.48万平方千米,在长江众多支流中仅次于嘉陵江(在1959年府河改道汇入澴水之前,汉江流域面积居长江支流之冠)。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二省(见图1-3-9),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干流长920千米,支流还伸入甘肃、四川、重庆、河南四省(市)。

图1-3-9 汉江水系略图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山地多,平地少,东西高差较大,天然落差为1962米。以丹江口水库大坝和钟祥碾盘山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约925千米、约270千米、约382千米。上游河段几乎全为山地丘陵,坡陡流急,水深多滩;中游河段流经丘陵及开阔的河谷盆地,河道宽浅,江心滩众多;下游河段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弯曲且逐渐收窄,洪水宣泄不畅,易酿洪灾。

整个流域地形向东南敞开,西南以大巴山脉与嘉陵江为界,北以秦岭、外方山、伏牛山与黄河流域相隔,东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水系相望,东南为江汉平原,为古云梦泽旧地,至今河湖众多,无明显分水界限。

汉江有北、中、南三源,北源为“沮水”,出自陕西凤县紫柏山;中源为“漾水”,出自陕西宁强县北嶓冢山(此外尚有青泥沟、石钟沟两说);南源为“玉带河”,出自陕西宁强县箭竹岭的紫木林。依“河源唯远”原则,原定北源“沮水”为正;但经2011年的汉江源头考证,宁强嶓冢山被确立为河源 ;然而,经过2014年的河源考察之后,又有学者提出汉江源是一直被视作支流的褒河,其出自陕西太白县境内“一片手掌状山地中的一眼泉水”。 目前,人们对汉江源的探索仍在继续,一如长江源。

北源沮水南流至桃源以下向东,始称“汉江”,直至湖北丹江口皆为上游河段,其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大致呈东西走向,沿途经过峡谷或盆地,属山地蜿蜒性河道,大部分地区河谷狭窄,落差较大,水流湍急,险滩众多。陕西洋县至石泉县间峡谷最多,如著名的黄金峡。山地河流发育,支流众多,水系呈不对称树枝状,北岸支流更多且长,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白河、堵河等。

丹江口大坝至碾盘山为中游河段,东南流经丘陵及开阔的河谷盆地,河谷渐宽,河床不稳,水流散乱,江心洲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宽达两三千米,枯水时河汊密布,河宽仅三四百米,属游荡型河道。下游河段自钟祥碾盘山以下至汉口,自此以下,汉江进入江汉平原,水流变缓,属平原蜿蜒型河道,河道曲折且逐步缩小(潜江以上河宽约800米,以下仅宽300米);泄洪能力逐渐减弱,加之受长江洪水顶托影响,常发洪涝之灾。该区域原属江汉不分的古云梦泽,古时为洪泛区,河道经常发生变迁,入长江的河口地点也时常变换,明代中期最后一次改道催生了武汉三镇的最后一镇——汉口。汉江中下游支流较短,水系呈格子状排列。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较南方热带地区分明,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000毫米,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下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100毫米以上,中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00~900毫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毫米。一般情况下,下游地区每年4-9月降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90% ,4月下旬可能出现春汛,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夏汛期,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汛期。夏汛往往较大,历时虽短但洪峰高大,且常与长江洪水相遇。夏汛之后,雨带北移,汉江上游降水暴增,又容易引起秋汛。汉江具有最显著的前后期洪水特征,是长江流域汛期结束最晚的支流。

八、赣江

赣江古称“赣水”,因上游章水与贡水合流出赣州而得名,发源于江西省武夷山区石寮岽,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经赣州、万安、泰和、吉水、丰城、新建、南昌等县市,最终于九江市吴城镇注入鄱阳湖,全长823千米,流域面积达8.28万平方千米,为鄱阳湖五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之首。流域地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其中98.45%位于江西,约占江西总面积的50%,是江西的母亲河(见图1-3-10)。

赣江流域地处长江以南,武夷山以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干流河床走势平稳。以赣州和新干为界,干流分为上、中、下游,长度分别为312千米、303千米、208千米。上游河段山岭纵横,水流湍急,支流众多;中游河段初经峡谷段,滩多流急,后经盆地,河道渐宽,水势和缓;下游河段流经浅丘平原地带,江面开阔,多沙洲。

赣江流域东南以武夷山与福建水系为界,东北临抚河,北通鄱阳湖,西以罗霄山与湘江为邻,南以大庾岭与珠江水系相隔,南北长,东西窄,呈不规则四边形,支流众多,河网密布,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达21条之多。

图1-3-10 赣江水系略图

赣江有东、西二源,以东为正。东源“贡水”(古称“东江”“会昌江”“胡汉水”)出自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石寮岽;西源“章水”出自广东大庾岭。两河东西对流,于赣州市八景台汇合,“章”“贡”相合,始称“赣江”。上游河段蜿蜒群山之间,多深涧溪流,落差较大,河道曲折,水流浅急,支流众多,为典型辐射状水系。赣州至新干为中游河段。其中,赣州至万安段穿行变质岩山区,河床深邃,水流湍急,曾有著名的“赣江十八滩”,阻隔大庾岭商道(大运河开通后至19世纪末的南北交通动脉——“京广大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之久,现因1989年万安水电站建成而不复存在。此后,赣江进入吉泰盆地,为低丘地带,河谷较宽,水流趋平,偶有峡谷浅滩,其中有段河谷格外束窄,遂被称为“峡江”(见彩图9)。赣州以下河段经整治后可通航500~1000吨级轮船。下游河段流经低丘岗地和河谷平原,河道宽阔,水量较大。过南昌后,赣江绕扬子洲分为东、西两股,又各自分为中、南和西、北两支,四支又各有分汊注入鄱阳湖,其中以西支为主,其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吴城镇出渚溪口汇修水后入湖。下游尾闾地区地势平衍,河道支汊纵横,水网极为复杂(见图1-3-11)。

图1-3-11 赣江尾闾河段示意图

赣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为1580毫米,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春雨、梅雨明显,夏秋间晴热干燥,每年4-6月暴雨集中,7-9月常有台风过境(带来暴雨),皆易致洪灾。 WT8I5BL1d3rlZGi7FYt0fEtwOjNpMeilSH7/+xNCa4FQOWKVtI3n0nLouIvmWN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