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已确定金沙江为长江源头,但直至此时,国人对长江源头的认识仍停留在对长江上游主干道的判定上,真正深入青藏高原、考察长江江源的工作,是从康熙后期才开启的。
康熙帝曾多次派专门使臣考察长江源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国首次采用近代测量技术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绘出了金沙江之上的通天河上游(蒙古语称“木鲁乌苏河”,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曾统治青藏高原70余年,故当地的蒙古语地名较多)水系的大致方位。为求更加精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再次派专使考察通天河上游,但由于江源地区的恶劣气候和困难交通,使臣们无法进一步深入探源,只得面对巴颜喀拉山南麓密如织网的河流“望源兴叹”,留下“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结论(见图2-2-1、图2-2-2、彩图2)。
图2-2-1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清代江源图
图2-2-2 据福克斯复印版本《皇舆全览图·金沙澜沧等江源图》所绘江源图
由图2-2-2可见,当时所定长江正源为“母垒乌苏必拉”(通天河上游最早的名称),源于巴萨冬布阿林(巴萨通拉木山,即唐古拉山),该河段即今“布曲”。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礼部侍郎齐召南著《水道提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更为详尽。
大江源出岷山……《禹贡》导江之岷山……金沙江即古丽水,亦曰绳水,亦曰犁牛河,番名穆鲁乌苏。岷江最上源也,出西藏卫地之巴萨通拉木山东麓。山形高大,类乳牛,即古犁石山也。东北流,折而东南,又东北流,凡三百余里。其西北一源最远,出巴萨通拉木之西五百里。山曰勒斜尔乌兰达普苏阿林。水曰喀齐乌兰穆伦,东南流,曲曲凡九百里,东流来会,又东北流。其南一源,出拜都岭,北流,曰拜都河,自南行三百里来会,水势始盛。三源既合,东北曲曲流,有阿克打木河合二水自南来注之。北流稍折而西北,有托克托乃乌兰穆伦自西北九百余里,曲曲流来会。又北百余里,折而东流,又东南,有博啰必拉会枯蓝诸水,自南来注之。……有纳木齐图乌兰穆伦,西北自巴颜哈喇德里本山东南曲曲流八百余里,折而西南流来会。
虽对江源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礼官齐召南仍在《水道提纲》篇首维护“岷山导江”的经说,这说明当时清儒仍十分认可岷江为“长江文化源头”。不过此后官修的《大清一统志》仍以金沙江为江源,这表明金沙江江源的官方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齐召南以巴萨通拉木山为金沙江源头,合于康熙朝所定之长江源,但未能对今通天河上游以上诸水正确划分主支流——认为阿克达木河(今当曲)和托克托乃乌兰木伦(今沱沱河)为支流;对源流远近的分析也有误——认为喀齐乌兰木伦(今尕尔曲)为最远之源头,认为水从巴萨通拉木山流出后,会先后汇西北源喀齐乌兰木伦和南源拜都河(今冬曲)。
清末和民国时期仍有科考人员深入江源地区,但受限于复杂地理条件和恶劣气候环境,又缺乏更先进有效的测量手段,科考人员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并无突破(见图2-2-3、图2-2-4)。
图2-2-3 据《大清帝国全图》之《青海西藏》所绘江源部分
图2-2-4 据1907年邹代钧《中外舆地全图》所绘江源图
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江源的说法仍旧聚讼不已,大致可归为“唐古拉山说”“巴颜喀拉说”“南、北二源说”“三源说”。
“唐古拉山说”。唐古拉山又名“当拉山”“巴萨通拉木山”“巴萨冬布阿林”等,此说承袭清康熙以来的布曲说。其代表著作有1914年孔庭璋编著的《中华地理全志(第三编)》 ,1920年出版的《扬子江汉口吴淞间整理计划草案》 ,1931年亚新地学社编著的《中华析类分省图》 ,以及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36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见图2-2-5) 《西北之地文与人文》 《扬子江水利考》 。
图2-2-5 据1931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绘江源图
“巴颜喀拉说”。巴颜喀拉又名“巴颜喀喇得里奔”“巴颜喀喇”等。此说认为楚玛尔河为长江源头。其代表著作有1934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等编制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见图2-2-6),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水利问题与二十四年之水利建设》 ,1939年的《川黔水道查勘报告》 ,以及1941年版的《辞海(合订本)》 ,1948年金擎宇著《中国地理教科图》 。
图2-2-6 据1934年《中华民国新地图》所绘江源图
“南、北二源说”。该说又可分两种,一种以布曲(木鲁乌苏或乌鲁木苏)为南源、楚玛尔河为北源,另一种则以尕尔曲为南源、沱沱河为北源。持前一种观点的著作较多,比如,《玉树县志稿》(据民国间手抄本影印) 、1928年曹瑞荣著《青海旅行记》 、1947年何敏求等著《中国地理概论》 等。持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作仅有1931年臧励和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
“三源说”。该说支持南、北、中三源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中源为布曲,南源为当曲,北源为楚玛尔河,其代表著作有1936年马鹤天著《西北考察记》 (见图2-2-7)。
图2-2-7 据1936年《西北考察记》所绘江源图
另一种观点认为:沱沱河为中源,尕尔曲为南源,楚玛尔河为北源,其代表著作有1938年周振鹤著《青海》 (见图2-2-8)。
图2-2-8 据《青海》(青海省图书馆藏)所绘江源图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暂时无暇对青藏公路以西地区进行精确实测,故地图出版仍沿用旧图资料并加以订正,文字论述方面则多提南、北两源:南源为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北麓的木(穆)鲁乌苏河(其位置是沱沱河),北源为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如1954年陈桥驿的《祖国的河流》 和胡夫的《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至1965年,《辞海》(未定稿)出版,其中有关江源的描述除了仍把楚玛尔河作为北源外,又指出:“木鲁乌苏河为长江南源,出青海西南唐古拉山北麓,支流乌兰木伦河(今按:沱沱河的蒙古语名称为“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滔滔的红水河”,后从蒙古语河名音译和意译转化而来汉语河名“滔滔河”“托托河”等)为长江正源,出祖尔肯乌拉山。”直至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出版,沱沱河也只“到达”祖尔肯乌兰山北麓,并未向南“切穿”此山。(见图2-2-9)
图2-2-9 据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所绘江源图
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称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办”)重庆水文总站成立“长江河源水文勘测队”。该勘测队于当年六七月份及次年相继在沱沱河沿、楚玛尔河沿河布曲石屏设立了水文站,并在得列楚卡(今尕尔曲口)进行了水文测绘。
从1969年起,原兰州军区测绘部队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开始对江源地区实施1:10万地形图测绘工作,于1974年完成了航测调绘,终于精确地反映了长江源地区山脉、水系的真实面貌,沱沱河终于“切穿”了祖尔肯乌拉山,抵达了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尕尔曲源头段的河流走向也得到了修正(见图2-2-10)。
图2-2-10 长江江源水系图
此外,在经历波折后,原兰州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终于在1974年12月派出小组,成功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群中进行了细致测绘,查明沱沱河源位于姜根迪如和西侧的尕恰迪如岗之间。上述勘测工作为此后长办开展江源考察提供了基础资料。
1976年夏(7月21日-9月9日),长办派遣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水系、水文、地貌、冰川、气候等自然状况的详尽考察和研究(见图2-2-11),证实了长江源头有5条较大河流: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布曲和尕尔曲,探明了沱沱河源头,且依“河源唯远”原则并考虑河道上下游的顺直一致性,提出了沱沱河为正源。长办还重新划分了水系中河流的从属关系:根据河流长度,将尕尔曲划为布曲的支流,布曲则为当曲的支流,当曲、沱沱河汇于囊极巴陇,以下为通天河。考察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根据最新航测图,并将江口外伸及荆江裁弯取直等因素纳入考虑,最终将长江全长定为约6300千米(超越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河),修正了过去5800千米的长度数。1977年,长办完成《有关长江源头若干情况的报告》,并上报水利电力部。随后,石铭鼎在《科学实验》《地理知识》等刊物上发文,向国内外做情况介绍。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正式报道了长江源查勘成果,公布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图2-2-11 1976年江源考察路线示意图
1978年,为了给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搜集资料,并向国内外系统介绍长江,长办需要进一步了解长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于是,长办会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等单位,并邀请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等单位,在兰州部队的大力配合下,成立了长江源拍摄考察队,于6-9月再次组织了江源考察拍摄活动,并进一步认识了江源地区基本情况、水系面貌和河源特征。
第二次考察发现之前的测量数据有误,“主要是‘玛日阿错’幅图上沱沱河长度应为64.6公里,而1976年公布的长度为82.3公里”。 为此,长办于1980年重新量算,直至1987年才正式确认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和楚玛尔河则分别定为南源和北源,并指出“长江干流长度分别为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以当曲河为源,全长6403公里;以楚玛尔河为源,全长6288公里”。 但1983年当曲的量算数略长于沱沱河,以及1976年重划江源水系后当曲水系流域面积超过沱沱河水系的事实,也为今后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考察仪器装备的改进,江源地区的考察频次和规模骤增,人们对长江三源的了解日益深入,将长度和水量皆占优的当曲作为长江正源的呼声渐高。目前,有关沱沱河和当曲源头的探索仍在进行,人们对长江源头的认识还在不断加深,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