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那些古代名人名字里的秘密

在前两讲的内容中,我们通过一些进入汉语当中的字和词,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想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果按照佛教的传统,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缘起,或者也算是一个开篇。看完前两讲有人会感觉有点儿不过瘾:“您提到的都是一个词,或者几个字。有没有比较大一点的事,或者更有名一点的事,可以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呢?”

我想了一下,还真有。而且不光是有,还很多。我们就选两个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美谈,或者说中国传统故事,再加上中国历史上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的名字,一共四个例子,向大家再展示一下,了解佛教文化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很多朋友喜欢《三国演义》,它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者说它的历史基础则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不是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三国志》的成书时间很早,在二十四史当中它属于前四史。在那个时候,尽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在《三国志》里边就已经隐藏着很多来自佛教的故事。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他学贯中西,兼通华梵,对中国和印度的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当年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距今89年的1930年,他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一共才几页,发表以后却引起了轰动,大家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这里边牵涉两个人物,一个曹冲,一个华佗。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太有名了。

在《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非常大,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他就问他的部下,部下都说不出来,也没法称它,因为这大象太大了,拿它没办法,又没有今天这样的起重机或者吊车能把它吊起来。

这个时候,曹冲就说:“我有一个办法。你把这头象牵到一艘船上去,这头象有分量,不就把船给压下去了吗?压下去后水不就上来了吗?完了你就在船旁边刻下它的‘水痕所至’,做个标记,这样你就知道水上来了多少。然后把象牵下去,再换别的东西上来,把船压下去,也压到这个水痕标记线。然后你再称那些东西,不就知道它的重量了吗?”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曹冲称象”。现在我们一般用来形容一个小孩特别聪明,是天才。

这个故事当然非常有意思,很精彩,但是这件事情恐怕是子虚乌有的。陈寅恪先生就说,这原本就是来自印度的故事,通过佛经翻译,不知道怎么就进入了《三国志》,附会为“曹冲称象”的故事,用来彰显他的聪明。而当时曹魏境内恐怕根本就没有大象,所以只能说是孙权送的。因为孙权管辖的东吴在南方,还真有大象。所以这是一个受到印度影响的故事,附会在曹冲身上,用来说明一个孩子聪明,大家能想到吗?恐怕很多朋友想不到。

其实,中国古代好像就有同样称东西的办法,只不过称的是猪。大家一想也是。在中国北方,猪、牛、羊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称,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在《三国志》里,正是因为通过佛教传入,受到印度的影响,所以用大象来代替了当时在中国北方常见的牛、马这类的动物。你看,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事!

接着我们讲华佗,他是中国中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现在在药店里,依然可以看到打着华佗招牌的药品,比如华佗的“十全大补膏”等。近年中医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华佗这个人物背后也隐藏着佛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呢?

《三国志》里是有《华佗传》的,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扁鹊就不一定了,虽然被称作名医、神医,比华佗的出现也要早得多得多,但扁鹊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咱们不敢说,但华佗确有其人。问题是,在《三国志》里,华佗是有名字的,叫华旉(fū),字元化。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是相对应的,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个“旉”字要对应“元化”呢?因为“旉”的意思是“朱明盛长,旉与万物”。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华佗医术了得,他甚至非常擅长中医不太涉及的外科手术。他能够开膛破腹,把病人的肠子拿出来,洗洗干净,再放回去,几天就好。以今天的医学水平来看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都知道,曹操的头疼病是指望华佗来治疗,他提出的方案也是外科手术式的,要进行开颅手术,对不对?

那么问题是,他明明叫华旉,字元化,他怎么又叫华佗?

其实,华佗这两个字根本就不是中国名字。在佛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医药之神,名字叫“a ga da”。而华佗的“华”字,在古代读“gā”。华佗这个名字在古代念成“gā dá”。我们中国人把佛经中的名称翻译过来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把前面的“阿”字给扔掉。例子很多,比如我们今天讲的罗汉,原来叫阿罗汉,但我们把“阿”给扔掉了,就叫罗汉;比如我们今天讲的阿弥陀佛,很多人就念成弥陀、弥陀佛,把那个“阿”字也给扔掉了。

所以,在当时(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医,他的中国名字叫华旉,他的医术十分高明,而且他用的好多医疗手段好像是受到了通过佛经传过来的印度的影响,擅长开刀、擅长外科。世人实在佩服他,无以名之,就用一个印度药神的名字来称呼他。这就好比今天有一个人非常擅长高科技,我们就称他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华旉被人忘掉了,现在知道华佗的本名叫华旉的大概很少了。

我要举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们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竹林七贤”,七个了不起的贤人,都非常有个性。在魏晋时期,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一种不合作,追求一种自由放达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七个人跟竹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当时生活的地方有那么多竹子吗?他们是不是就在竹林里聚会呢,不然为什么叫“竹林七贤”?

还是陈寅恪先生指出,这七个人是有的,但是不是一定在竹林里边聚会,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个“竹林”实际上还是来自佛教,是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佛陀说法的地方。那么佛陀说法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聚在一起了,对吧?都是贤人毕至。所以人们就用佛教里边的一个典故,来说明魏晋时期七个贤人在一起聚会的场景。久而久之,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但是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来自佛教。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讲述。

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干脆将佛经当中的名字拿来作自己的名字。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隋炀帝,他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但是实际上,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隋炀帝的小名叫“那罗延”,大家一看这三个字就知道不是来自汉语。“那罗延”在佛经里的意思就是金刚力士。

大家看,隋炀帝也是一代名帝,虽然名声不太好,但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而他居然有个小名,还是外国名字。这就好比今天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取个小名弗兰克、托马斯什么的。如果说,隋炀帝这个外国名字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话,有一位咱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他的名字你轻易看不出来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有名有字,字和名必须呼应,比如韩愈,字退之,“愈”就是好了。我今天问:“你的病好了吗?”“我的病痊愈了。”“愈”就是退之、减退了。

在中国古代,你是不能直呼人家名字的。这叫指名道姓,或者叫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你一定要称人家的字,这就可以,就比较文明。那么,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维,他的字是什么?他的字是“摩诘”。那么“摩诘”这两个字跟“维”有什么关系?从汉语的角度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违反了中国传统当中的名与字要关联的这么一条规定。

实际上,这是因为王维来自一个佛教世家,他的父亲信佛,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大菩萨,名字叫维摩诘,就是王维的名“维”和他的字“摩诘”加一块儿。

这个菩萨特别有意思,他没有出家,是个居士,他一方面享受着在家庭的各种各样繁华的、讲究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拥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甚至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天上的菩萨都要来向他致敬和请教。

大家看,维摩诘的行事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不愿意出家,日常的好日子要过,但是佛法的好处也想得到。所以,维摩诘在中国佛教当中地位非常高,影响非常大,是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梦想。现在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是专门说这个菩萨的佛经。

所以王维的父亲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王维,字摩诘,把一个菩萨、一个大居士的名字生生地拆了开来。这就好比,我姓钱,有个外国名字叫“弗兰克·钱”,但是居然就把我的名字弄成名叫钱弗,字兰克;或者好比把“托马斯·钱”这个名字改成名叫钱托,字马斯。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非常搞笑的一种做法。

而且,维摩诘这个名字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维摩诘这几个汉字,是根据梵语发音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无垢称”,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污垢。“称”的意思比较复杂,类似匀称、恰当、合适等意思。那么,你如果把“无垢称”的意思套进去,王维,字摩诘,不就变成了王无,字垢称吗?姓王,名“没有”,字垢称——身上有污垢,还很合适。

当然,这是开玩笑,不能这么去说,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就是高峰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它已经渗入我们的传统美谈里,进入我们历史上标志性人物的名字里了。 pMxT07Vzf9LA4d2PCf3I5pJMPC8AfECEh8pCI3kv7ilrCNBnpFF9sDZlKbei27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