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原来如此,这些话的出处在这里

“来得好”这个词实际上来自佛经中的“善来”,它的根源在梵文中就是“欢迎”的意思。那么,有些朋友可能觉得很新奇,说,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啊?没有问题,我非常乐意。

这些词并不仅仅是词语那么简单,它本身也是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佛和佛教文化故事的理由和原因。这些词都可以反映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是从汉代开始的,但实际传入时间可能比汉代要早。从东汉到五代这个时期,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在文化交流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件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到今天为止,我看我们的翻译工作还没有能超过这个阶段的。所以,我说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翻译、文化交流的工作持续了一千多年,翻译佛经过程中可谓大师辈出,我们很熟悉的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股翻译的浪潮一直到宋朝才逐渐停止。我们知道,大致在中国宋朝时期,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走向了衰落。

我只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来自佛经、佛教的这些字词,是怎样进入我们汉语话语体系的。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传统、习俗、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有着根本的重要性。所以,如果一种语言受某一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你的语言里,那么就可以反映出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台地区的汉语方言,或者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就对普通话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内地(大陆)很多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用的一些表达方式就受到港台地区语言习惯的影响。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我问一个年轻人:“你好,你吃饭了吗?”他可能会回答:“我有吃过了。”或者我问:“这部电影你看过吗?”他可能会回答:“我有看过。”大家想想,这是不是有些别扭?在我们普通话当中应该说“我吃过了”“我看过了”,怎么会是“我有吃过”“我有看过”呢?这完全是受港台地区“普通话”的影响。

所以,如果我们回到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上,从语言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有很多发现。在这个漫长的把佛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有很多来自佛教、来自佛经的外来语进入了汉语话语体系。这些外来语本来来自梵语、巴利语,或者当时中部亚洲的各种古代语言,这些古代语言有好多已经灭绝了,不再使用了。比如吐火罗语,曾经一度流行在今天中国新疆的库车、焉耆、阿克苏一带,现已灭绝了。比如,和田语,也就是曾流行于今天新疆和田地区的语言,也不再使用了。

这些外来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我们的汉语话语体系,我在这里随便举一些常用的。比如“般若”,它应该念成bō rě,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来自梵文,或中亚一些古语言。再比如,“南无”这两个字写成“南无”,其实念的时候应该念成“ná mó”,是向什么表示敬意、皈依的意思。陈毅元帅的诗句“旌旗十万斩阎罗”里边的“阎罗”也是个外来语。再比如菩提、菩萨、罗汉、和尚、沙门、夜叉、袈裟、僧伽、摩诃等。我要举出成百上千个例子,毫不费力,当然咱们这儿不再赘述了。

这些外来语在进入汉语话语体系时,其中不少为了符合汉语的习惯而缩略了。咱们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一般来讲一个词就是一个字,当然也有例外。外来语缩略后就变得和汉语很像。比如“僧伽”,这个词看起来怪怪的,可能是外来语。可如果我们把它缩略成“僧”,大家一看,就很像汉语言。但是这种缩略会导致误解。

现在有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会念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向佛陀表示敬意,他是佛教的创立者;皈依法,是向佛法表示敬意,它是佛教的教义;皈依僧,实际上不是皈依某一个具体的僧人,而是皈依僧伽,皈依这个僧人的团体,皈依这个僧人所构成的传承。大家看,缩略了可能会出问题,对吧?

比如“摩罗”被缩略成了“魔”,这个字在我们汉字当中非常年轻,很多朋友可能会惊讶,为什么它特别年轻?我们知道,“魔鬼”的“魔”,它就是魔鬼的意思,实际上“魔”就是“鬼”,“鬼”就是“魔”。这个词来自佛教,来自梵文,最早被翻译成“摩罗”。

但是,据说后来大概到了梁武帝时期,梁武帝信奉佛教,而且很有可能学过梵文,懂梵文,所以他知道“摩罗”就是“鬼”的意思。但是他又想表明这个词是从佛经、佛教当中来的,想保留“摩”字的读音。所以他就把下面的“手”改成了“鬼”字,才有了今天的“魔”字(一说将“磨”改成“魔”)。你看,这个字就是从“摩罗”缩略并经过变形的。

梁武帝和中国佛教的关系非常大。我们汉土佛教、汉地佛教吃素的流行,都跟梁武帝有关,这个我们后面慢慢再讲。

再比如“塔”。今天我们讲的宝塔,它原来叫“塔婆”,我们把它缩略了,变成了“塔”。比如劫难的“劫”,原来是来自“劫波”,后来我们把它缩略为“劫”。

比如禅宗的“禅”。现在禅宗非常流行,坐禅也非常流行,现在茶文化也很发达,很多人讲茶禅一味,但是“禅”字最早来自“禅那”,是双音节的词,我们把它缩略了。

比如衣钵传人。我们现在形容接过了某个传承,继承了某个传统,叫“继承了他的衣钵”。这个“钵”原来叫“钵多罗”,也是来自佛教的三音节词。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很多。到后来我们还衍生出很多复合词,比如高僧、恶魔、魔鬼、宝塔、浩劫、劫难等。

大家看,这种词进入汉语中,越来越像汉语,很多人会忘了它其实来源于佛教。随着佛经的翻译,有更多的词进入了汉语,这些词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模糊,久而久之,我们都忘了它是来自佛教的了。

实际上,世界、法宝、天堂、地狱、信心、因果、变相,也来自佛教。真理、圆满、平等、慈悲、烦恼、方便、庄严、报应等,这些词也都是来自佛教的。

它们随着佛典被翻译成汉语而进入我们的语言系统当中,大家想想,这些词难道不是经常见于报刊文章吗?这些词难道不是经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吗?可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它们是来自佛教,来自佛经的呢?

说句玩笑话,如果今天我们禁止使用这些来自佛教的词,汉语里不用了,咱们还能开口说话吗?咱们还能动笔写文章吗?恐怕不行了。所以,单从语言这一个角度,从外来语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有多深的关系。

还有一些词,我们今天在用,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它是来自佛教文化,或者来自印度古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没有办法解释。我随便举例子,比如,刹那。

一刹那,用来形容稍纵即逝、非常快速和短暂。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它是来自佛教的。那么,我问:刹那,很短,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要跟你较真,我说它很短,但是再短,总归有个时间,它到底有多短?几分几秒?如果我真要这么较真的话,很多朋友就不一定答得出来。

大家去查字典,也不一定查得到。其实它就是翻译佛经带进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织女纺出最短一根线所需要的时间。在古代,印度女人也是要纺线的,慢慢就引申出短暂、快速的意思。

可是,这个还是没有办法计量,对吧?那么刹那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佛经里边讲:“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壮士,身强力壮的人,成年人;一疾弹指顷,疾就是快速;弹指是什么意思?就是用中指和大拇指相碰这么弹一下。这一弹里边有六十五刹那,可想而知,一刹那有多短。如果我们不知道它来源于佛教的话,又怎么能知道它的原意呢?

好,接着讲这个弹指。“弹指一挥间”,大家都知道这句诗非常有名。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记载。西晋到东晋是衣冠南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在西晋和东晋之间,佛教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太深了,几乎是无处不在,盛极一时。

在西晋到东晋的转折过程中,有一个对中国南方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叫王导。这个人是个宰相,非常善于交际和应酬,几百个人的大场面,他可以面面俱到,做到任何人都不被冷落,使举座皆欢。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王导应酬时看到座位当中有个胡人,是来自中亚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民族的一位客人。王导是世家大族,来自中原,他就走过去跟这个胡人打招呼。这个史书上怎么记载的?说他走过去,弹指曰:“兰阇兰阇。”于是“群胡同效,四座并欢”。所有的外国来宾,大家特别开心,都笑了。

但是这个“兰阇”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都是汉字,见于正史。为什么这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国来宾,听到这两个字,看到中国的宰相王导弹指打招呼,大家都很高兴呢?其实这个“兰阇”就是随着佛教传进来的梵文。什么意思啊?就是:各位开心,各位放松,各位一定要玩得爽,各位好好享受啊。用英语说,就是“Hello?everyone,?relax?and?enjoy?? yourself?”。

大家能想到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鼎鼎大名的宰相,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用弹指这样一个动作打招呼,并且用来自佛教、来自梵文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外宾的祝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佛教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这是不是也非常有意思呢? HtTkGYOTb0mBsEXfsgRlgcjyPwTzZrIk4EkbLDywK/cQV2P3uawVDWZV6GScxA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