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稀缺的个人档案

巴利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什么叫俗语呢?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但是不得不打的比喻,梵语好比是咱们的官话,其他的很多语言,包括巴利语在内,就好比是咱们各地的方言。

巴利语非常古老,而很久以来就有“圣语”这样的称号,可见它的地位重要。不必说很多信仰佛教的佛弟子,就连很多想了解佛教文化和亲近佛教的普通人,除了阅读汉语佛经以外,最好还是努力了解一些梵语佛经、巴利语佛经、藏语佛经的情况。

就好比我们读《论语》,总应该努力地去读汉语本,读老子的《道德经》也应该读汉语本。我们如果想了解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就应该努力地读一些权威的原文;我们要了解莎士比亚,最好还是能够读他英语的原文。当然因为梵语、巴利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朋友没有办法直接去掌握。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梵语、巴利语的佛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非常幸运,中国有像郭良鋆先生这样的巴利语学者,她是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的第一代弟子,1960年进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这个系现在已经没有了——梵文巴利文专业学习。我是开设本科的第二届,但第二届已经是1984年了。

郭先生曾经专门到斯里兰卡研习巴利语,有很多重要的著作。我也听过郭良鋆先生的课,郭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所以我就根据郭良鋆先生完全依据第一手的巴利语材料撰写的著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巴利语佛陀传记资料的情况。

在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中,并没有完整的佛陀传记。这些资料,也就是说佛陀生平的片段,散见在各个地方。

这个原因我前面讲过,因为在佛陀的时代,第一,佛陀本人反对搞个人崇拜;第二,佛弟子们最应关心的是佛法,而不是佛陀本人。当然,佛陀在世的时候,周游各地,弘法、讲经,佛经里留下了这些活动的痕迹。这也就是巴利语佛经里佛陀传记资料的主要来源。

但是在巴利语的三藏当中,佛经是按照各种各样印度的传统习惯进行分类汇编的。这种分类汇编的习惯,跟我们汉语典籍是完全不一样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根本没有编年的次序。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哪部经比哪部经更古老,它的记载哪些是早出现的,哪些是后来出现的。我们没有办法来分辨,只能通过非常复杂的、学术研究的过程去推断。

将巴利语三藏,特别是律藏和经藏中的佛陀生平片段串联起来,还是能够形成大体上完整、相当可靠的佛陀传记的。这背后就靠像郭良鋆先生这样的优秀学者长年累月地辛苦研究。非常感恩我们有郭老师这样的学者。

早期佛教上座部的高僧们,他们主要是阐释佛法,并没有着手编撰佛陀的传记。后来,特别是在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演变过程中,佛陀作为佛教的创立者和教主,地位不断地提高。随着地位的提高,佛陀从一个人,活生生的历史中的伟大人物,逐渐走上神坛,变成一个神,越来越被神化。佛陀本人虽然对此是反对的,但是后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教主的崇拜。佛弟子们对佛陀的信仰和感情越来越强烈,就开始出现了佛陀的传记。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佛陀的传记资料,除了巴利语佛典里边的一些片段以外,主要是用梵语撰写的三部经。一部是《大事》,按说它是一部律,但是如果仔细看这部书,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讲述佛陀生平的。

这种情况,在佛经里边有很多,从经书名一看,或者刚开始一看,它是讲这个的,往下一看,发现离题越来越远。

《大事》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佛陀的前世作为菩萨在燃灯佛和过去诸佛时期的生活。第二部分写佛陀作为菩萨住在兜率天,然后转生为释迦族的王子悉达多,结婚生子,离家出走,降伏各种恶魔,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第三部分讲他初转法轮,建立僧团,度化弟子,一直讲到频毗娑罗王皈依佛陀。

《大事》可以算是第一部讲述佛陀生平的作品,内容比较松散凌乱,讲着讲着就跑偏了,所以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佛陀传记。这部经里边有非常古老的部分,有的早到公元前2世纪,但是也有非常晚出的部分,晚的可能要到公元4世纪,中间有六七百年的距离。

第二部叫《神通游戏》,也译为《方广游戏经》。这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分为二十七品。所谓的品是佛经的说法,大致相当于咱们讲的卷、章、节的概念。这一部经里边,也有很多关于佛陀生平的记载,有一些内容和巴利语的佛经是相对应的。

一般大家认为这是一部在小乘佛教经文基础上,加以修饰和扩充的佛陀传记。它的成书年代是在公元1—3世纪。与《神通游戏》这部经相接近但不是完全对应的汉译,是在公元4世纪初,由西晋时代一位叫法护的高僧翻译过来的,汉语的名字叫《普曜经》,也非常有名。而到5世纪的时候,另一位僧人地婆诃罗,又翻译了一次。当然翻译得不完全一样,改叫《方广大庄严经》。这两部经,很多亲近佛教的朋友都比较熟悉。这是第二部最早的、用梵语写成的佛陀“传记”。

特别重要的是第三部,由生活在公元1—2世纪的马鸣所写的《佛所行赞》。这部经的梵文原本有残缺,但保存得还是比较完整的。汉译本是北凉的昙无谶翻译的《佛所行赞》,还有藏译本。汉译本和藏译本都比较完整。

另外还有一部汉译本,叫《佛本行经》,是由宝云翻译的,保存的程度看来比梵文原典要完整。里边描写了佛陀诞生在释迦族,早年在宫廷里边过着奢华的生活,结婚生子,后来对生老病死、人生无常深有感触,从而出家,访师求道,修炼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佛所行赞》结构严谨,内容连贯,非常讲究韵律和修辞,完全符合古典梵语叙事诗的艺术规范。它不仅是佛经,还是印度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著名的求法高僧义净,跟玄奘大师一样,都是到印度去求法,地位非常重要。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当中,专门称赞《佛所行赞》说:“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者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什么意思呢?说它的意思非常鲜明,文字非常简洁,蕴含的道理非常丰富,能够让阅读的人满心欢喜,忘掉疲倦,而又能够传达佛教的教义,带来各种利益。

这是很高的评价。当然《佛所行赞》里也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也有很多神话性的描述。但是,和《大事》、《神通游戏》相比,可算很有节制。马鸣在《佛所行赞》里面,对佛陀生平传说所进行的艺术加工,侧重于把佛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看,而不是把他作为一个神来看。

马鸣还有一部叙事诗,叫《美难陀传》,写的是佛陀度化自己的异母兄弟难陀的故事。马鸣后来被尊称为菩萨——马鸣菩萨,他的两部著作中有关佛陀生平传记的资料,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求学的那个时代。我1984年考进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在大学本科期间,又到当时的西德的汉堡大学留学。在这个期间,主要研习的一部经典,就是马鸣的《佛所行赞》,我的本科论文和研究生论文都是以这部经作为题目的。

我的论文写的就是《佛所行赞》各种梵文残本的比较研究,是由恩师季羡林先生指导的,所以我还保存了季羡林先生亲笔所写的一大段的评语,季先生给了我满分。当然,这是对晚辈的鼓励了。

此时此刻,我格外地怀念我的老师们,是他们当年指导我学习。虽然我非常愚钝,也毫无成绩可言,但这终究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我从十八岁到二十多岁,也就是说距今天三十年以前,曾经花了大把的精力来学习《佛所行赞》,学习佛陀的生平。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在三十多年后,我能够有机会给大家讲述这个题目。按照佛教的说法,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因缘,而这种因缘,非常殊胜。

在所有的佛陀传记资料中,这三部经是用梵语写的。然而巴利语三藏中的佛陀生平记载虽然是片段,终究是最古老的。换句话说,巴利语三藏当中的佛陀生平碎片,很可能最接近于佛陀的本来面目。当然里面有神话传说,有夸大,但是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只能首先依据这些片段来探求佛陀的真实生平。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再也没有比巴利文资料更古老的佛陀传记资料了。

总之,佛经里对佛陀的生平并没有连续的记载,都是碎片,散布在各处,佛陀即便提到自己的经历,也是零零碎碎的,这和犹太教、基督教经典当中对摩西或者耶稣的详细记载完全不同。

如果严格按照今天的要求,很难说佛经里边有哪件事情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不过,我们绝不能因此就采取某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这个也是不对的。

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换句话说不能迷信;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不信。还是应该按照佛陀的教导,以一种中道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资料,不能走极端。佛经告诉我们,早期的佛弟子也很看重佛陀的诞生、出家、求道、觉悟、传法和涅槃,而这就非常好,因为正是这些构成了佛传最关键的部分。

佛教是一种宗教,它的创立者和教主佛陀经历了由凡人觉悟成佛的历程,很多事情也确实夹杂了神通魔幻。尽管我们不得不面临很多困难,对细节更是几乎无法掌握,我们仍然应该相信,这些主要事件的大体情况还是可靠的,在历史上是曾经发生过的。这背后有很多代学者辛勤研究的结果,这些我在这里就没有办法向各位一一介绍了。 oPgevd4LwFISl5H7wr2WhP9hNQArc1Oq1zc1hSK/5b+fdSoy92n/EVCTVPO+k0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