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从印度经典里寻找历史的足迹

前面以全书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用最简要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教产生之前,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学说状况。

从这一讲开始进入真正的主题——佛陀。对佛教来讲,创立者佛陀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很多朋友会问,开始讲佛陀,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文献、历史资料上的证据。不然,我们几乎就是凭空捏造了,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问题马上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与中国文化不同,印度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严重地缺乏历史学的传统。如果用某种学科来形容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史学”两个字当之无愧就会跳出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有漫长,而基本可靠的史学记载。可以说中国乃是史学的国度。然而印度就不是了。印度人好像更关心前世来生,不怎么关心今生今世。

如果用一种学科来形容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大概只能是玄学和神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古代印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中国古代去印度的求法僧的记载来确定,像法显、玄奘、义净等。印度古代史不仅很难为佛教史提供一个可靠的、可供参考的历史框架,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佛教史来帮它的忙。这个困境是非常让人挠头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要讲述佛陀、讲述佛教,最主要的依据当然是佛经。但是,按照佛陀涅槃前所定下的规矩,重要的并不是佛陀的生平,而应该是教法,也就是佛法。佛陀反对,而且是坚决反对对他本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崇拜。佛弟子应该依法修行,如果佛弟子开始崇拜佛陀这个人,那么用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跑偏了,这是不对的。

佛经里有很重要的一句话,是佛陀圆寂前的遗言。他对弟子们讲: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岛屿是一个比喻。在茫茫人海里,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岛屿就是独立于其外又在其中的一片区域,可以供人安住身心。所以佛陀讲,你们要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佛经根本就不着重宣扬佛陀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的关于佛陀的生活、性格等细节少之又少,以至于在19世纪的时候,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佛陀究竟是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些学者居然认为,佛陀很可能是个神话,或者干脆就象征着太阳的崇拜。当然今天没有人再相信这样的说法。然而,如果要尽可能地复原佛陀以及他出家成佛、创立佛教的事迹,说到底我们又根本就离不开佛经。但是如果要读懂和利用佛经,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佛经的特点。

佛经的特点很多,概要地讲有这么几点。

第一,数量浩大,浩如烟海。我们用排印最紧凑的,字很细小、密密麻麻的,而且还只收了汉语佛经的《大正藏》为例(《大正藏》是日本学者编撰的一种《大藏经》,因为在日本大正年间编成,所以叫《大正藏》),就有《辞海》那么厚的一百多卷。而藏语的《甘珠尔》《丹珠尔》,按照藏式的包装方法,一沓沓叠起来,不装订,外面用绸缎裹起来,就有几百包。如果放在书架上,非常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佛经所用的语言极其繁杂。随便数一数,就有梵语、巴利语、各种俗语(俗语就是印度文化圈的各种方言)、汉语、藏语、蒙古语、满语、西夏语、和阗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回鹘语,等等。只不过,基本可以肯定,这些后来用于记录佛经的语言,佛陀本人一种都没有使用过。佛陀究竟使用什么语言?在今天依然是有争论的。

第三,佛经没有一部是佛陀亲手撰写的。我们打开汉语佛经一看,开头往往是这么四个字:“如是我闻”,意思是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可见,佛经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的。

佛经编辑的历史相当复杂。佛陀涅槃以后不久,佛弟子就召开大会,开始结集。采用的方法并不是用书写工具记下来,而是复诵,反复地朗诵、念诵。什么意思呢?就是推出一个德高望重、资历非常高的佛弟子,把听到的佛陀讲的话念出来,旁边的人若证明佛陀说过这句话,大家一起再念一遍,然后大家再复诵佛陀讲的这句话,这样慢慢形成一部经典。

早期的佛弟子都修行瑜伽,可能是因为当时印度流行。今天的瑜伽好像更多是一种健身活动,从外表看类似于体操,当然不完全是这样。但是在古代印度,瑜伽不是那么简单。早期的佛弟子,可能是因为修习过瑜伽,他们的记忆力超凡出众。

在今天的藏传佛教里面,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有一些藏传佛教的高僧,经过特殊的训练以后,其记忆力让我们非常赞叹。佛弟子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形成佛经的。

到了佛陀涅槃后大概一百多年,佛经进行第二次结集,还是用念诵的方法,这次就形成了最古老的巴利语的佛经。佛经开始写下来,是在佛陀涅槃以后三四百年,这个时候已经相当于中国战国晚期,也就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写好以后,分别放在三个篮子里,所以就叫“三藏”,分别是经藏、律藏、论藏。当然下面还要分为各种各样的经。

巴利语三藏,当然不是佛经唯一版本,却是印度系语言当中仅有的、较完整的版本。第二次结集以后,佛教内部发生了分裂,分成了许多派别,各派开始各自编写佛经,这样情况就更复杂了。

一般认为,佛陀涅槃后六百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地;大概一千年以后,佛教传入中国的西藏。很多在印度语言当中已经遗失的材料,被翻译成汉语、藏语并保存了下来。这些译本,有的非常忠实于原文,特别是在藏文佛经里面,有的则充满了新的说法,所以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第四,按说在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有上座部传承的巴利语三藏(上座部是非常古老的一个佛教派别,应该是最古老的,最接近佛陀时代的)。这种说法大致是正确的。就了解佛陀的生平而言,巴利语三藏最为有用。不过这也未必,为什么呢?因为在中亚,出土了很多残卷,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汉语、藏语佛经,其中就有不少地方可以来纠正或者弥补巴利语佛经。

总体来说,关于佛陀的生平传说的资料,大量保存在经里边,还有很多保存在律里边。我们知道佛经分经、律、论三藏,经就是佛经,按理说大家都相信,这是佛陀本人讲的;律就是戒律;论就是后来的佛弟子发挥演绎佛陀之说形成的经典。

汉语中有几部基本完整的佛传,还有不少和佛陀生平相关的佛经,都收录在比如《大正藏》(《大正新修大藏经》)里。从《大正藏》的《本缘部》里边,就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其中有些基本可以对应梵文本。梵文本虽然残缺,我们还能找得到一些,比如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我们发现汉译在,藏译在,梵文本也在,这已经非常幸运了。

归纳起来,早期的口耳相传难免出错,很多资料已经遗失,而僧人个人的观点和发挥又会影响到佛经,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在很多场景下,我们真的无法确定哪些故事和说法是可靠的,哪些是子虚乌有后来编造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述佛陀的生平和佛教的形成时,所面临的资料困境。不过幸运的是,除了梵文、佛教混合梵文以及其他文字写成的佛典,我们还拥有大量的汉译、藏译佛经。同时,更幸运的是,我们还拥有一部非常古老而且基本完整的巴利语三藏。这些,就是我们讲述佛陀生平,讲述佛教的形成,所能依据的最可靠的资料。 tQNy6Gv2k2vbWnrGTjm8ZgROr2oInAxWOzKwJ6zKynLDlyB4dNLodRFw8t+d7q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