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球化
国家和公司利益的冲突

拉尔夫·戈莫里 威廉·鲍莫尔

1.引言

本文的结论严格基于经济学中某些最古老和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模型。但由于今天身处全球化时代,我们借助这些熟悉的模型要探讨的问题与过去通常见到的有所不同,从分析中得出的答案也可能有悖于很多经济学家的普遍信念。

全球化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特别强调以下两点,并将在后文更完整地加以解释:

(1)表明自由贸易会带来好处的经济学理论,同时表明全球化可能对至少一个贸易国带来伤害。

(2)在全球化进程中,某个国家的利益与该国企业的利益可能并不一致。

2.自由贸易与全球化

我们都知道,无论各国的能力如何,它们之间的自由贸易总是有好处的。即使某个国家在开展贸易的所有产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更高,也依然能因贸易而受益。外行人对此或许不容易接受,但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学家已将此当作事实。

然而在全球化世界中,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两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保持不变的情形,从事贸易的双方都在发生变化。例如,20年前与我们从事贸易的中国并不生产半导体和汽车,而今天已面貌一新。

这自然引出了如下问题:贸易的对象从过去的中国变成今天的中国,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吗?

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提高,看起来对本国和对象国都有好处。可惜经济学理论对此并不认同。至少从希克斯教授(J.R.Hicks)在牛津大学发表的就职演讲以来,很多经济学家陆续提到,贸易对象国在贸易本国的出口产业上的生产率提高,可能损害本国的利益。

本文作者多年来的研究(Gomory,1991,1994;Gomory and Baumol,1992,1994,1995,1996a,1996b,1997a,1997b,1998a,1998b,2001)分析了在何种条件下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对本国有利或者有害。

3.最简化的案例

正如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2004年指出的那样,可能出现至少一个贸易国得到不利结果的情形。我们只需要根据李嘉图提出的经典的英国和葡萄牙之间的贸易模型就能得出该结论。

我们假设,英国在纺织品产业的生产效率较高,在葡萄酒产业的生产效率较低,葡萄牙的情形正好相反。我们再假设,两个国家对纺织品的需求均大于对葡萄酒的需求。

图1 英国的消费量

图2 葡萄牙的消费量

图1和图2显示了这两国在三种不同场景下的结果:(1)自给自足;(2)自由贸易;(3)全球化。在自给自足场景下,英国纺织品生产的效率高,会大量生产和消费这类产品。葡萄酒生产的效率较低,生产和消费的葡萄酒数量也较少。葡萄牙的情形则正好反过来,生产和消费的葡萄酒较多,纺织品较少。

在自由贸易场景下,英国的所有劳动力都生产纺织品,葡萄牙的所有劳动力都生产葡萄酒。在之前自给自足场景下从事葡萄酒生产的英国劳动力转而从事纺织品生产,并以其产品换回葡萄酒,而之前从事纺织品生产的葡萄牙劳动力则转向葡萄酒的生产。由此得到我们熟悉的有利结果:英国人将消费与之前同样多的纺织品,以及多得多的葡萄酒;葡萄牙人消费的纺织品大量增加,喝的葡萄酒也不会减少。

在全球化场景下,葡萄牙会发现,更好的办法是生产需求量更大的产品,通过学习让纺织品的生产效率赶上英国。 由此得到的新均衡结果是,英国依然专门从事纺织品生产,但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占比从100%下降至3/4;葡萄牙的劳动力则有1/3从事纺织品生产,2/3从事葡萄酒生产,葡萄牙占全球纺织品市场份额的1/4和整个葡萄酒市场。

此时,英国生产的纺织品与之前一样多,但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下降,而葡萄牙的占比上升。因此,贸易条件不再对英国有利, 因为其出口的纺织品换回的葡萄酒减少了,造成英国人的葡萄酒消费量减少,而纺织品消费量不变。也就是说,葡萄牙的经济发展显然给英国人带来了损失。相反,葡萄牙人的纺织品消费量增加了,而葡萄酒消费量并未减少。葡萄牙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

在何种条件下,我们会得到上面的结果,即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益,而使其贸易对象国受损?在何种条件下,我们会得到使两个国家均受益的结果?这将是下一节的内容。

4.一般情形:陈述和分析

我们之前的研究(Gomory and Baumol,2001)描述了如下的一般结论:

较为落后的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生产率提高),在某个临界点前通常对本国有利。但在临界点之后,贸易对象国的进一步发展会使本国受损。

为更加精确地进行解释,我们借助标准的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来分析两个国家在n种产业从事贸易交换的情形。国家1的劳动力规模为L 1 ,国家2的为L 2 。两国的支出偏好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国家J在产品i上的支出是其国民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d i,j )。

在生产方面,国家J生产的产品i的数量为q i,j ,它与劳动力l i,j 为线性关系,也就是:q i,j =e i,j l i,j 。通过改变生产率系数e i,j ,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均衡解。例如在上文的英国和葡萄牙案例中,通过改变葡萄牙在纺织品上的生产率系数,就能从自由贸易均衡调整为全球化均衡。

生产率系数组e i,1 和e i,2 分别反映了国家1和国家2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率总是受到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有时还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因此对每个国家的每个产业而言,都存在生产率最大可能值:emax i,j 。对各种可能的经济发展水平e i,j 而言,总是满足:e i,j ≤emax i,j

在我们的分析中,针对产业数量固定为n,最大生产率水平为emax i,j 的每个模型,我们将分析所有可能的生产率组合带来的所有均衡解。e i,j 的不同值对应着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为确定每组e i,j 的均衡解,我们将利用本文附录B中描述的标准均衡方程组。

5.基本图形

对任何给定生产率系数向量ε={e i,j },都存在一个均衡解,每个国家有一个国民收入水平Y j 和一个效用水平U j 。图示中的点代表的是各国的国民收入的相对值,而非实际值。已知Y j ,我们可以计算出以下的相对国民收入:

Z 1 =Y 1 /(Y 1 +Y 2

Z 2 =Y 2 /(Y 1 +Y 2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一个图中用两个点来描述上述均衡解,其横轴显示Z 1 和Z 2 的值,两个国家的效用水平U 1 和U 2 则分别由左右两侧的纵轴对应。 Z 1 代表国家1在全球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值域为0—1(100%),Z 2 则恒等于1-Z 1

在图3描述的均衡解中,黑点代表国家1,其效用水平对应右轴的刻度。灰点代表国家2,其效用水平对应左轴的刻度。左右两轴的单位效用高度都代表:不存在贸易时,每个国家利用最大可能生产率、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

一国在贸易均衡解上得到的效用水平低于自给自足时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普遍存在。它只是表明,该国的很多产业并未达到最大可能生产率。例如,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就很少能实现最大可能生产率。

上述的均衡解图示法,让我们能够把许多不同的均衡解描述在一张图上。图4显示了有11种贸易产品(n=11)的模型得到的18个均衡解,不同的均衡解是从可能的生产率水平区间中随机选取得到的。

图3 1个均衡解

注:Z 1 =国家1占世界产出的比例,以下各图同。

图4 18个均衡解

在图4中,我们看到给国家1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解往往给国家2带来较低的效用,反之也类似。我们还看到国家1的效用水平U 1 随Z 1 (该国在全球收入中的占比)的提高而提高,国家2的效用水平U 2 则随Z 2 的提高而提高,Z 2 =1-Z 1

上述结果是普遍现象,还是因为这一特殊的案例设计和特殊的e i,j 取值而得到的特定现象?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转向分析包含若干可贸易产品的模型的所有可能均衡解。

6.所有可能的均衡解

接下来,针对每个n和每组emax i 的取值,我们借助了有关数学工具,研究满足e i,j ≤emax i,j 的所有可能的生产率水平的均衡解。

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该模型包含11个产业,两个国家的规模和最大可能的生产率水平均相同。

图中的黑色曲线代表黑点分布区域的上限,每个黑点则都代表国家1的一个均衡解,图中显示了部分黑点。对应每个黑点,都有属于同一个均衡解的一个灰点。图中的灰色曲线则代表灰点分布区域的上限,同样显示了部分灰点,它们是黑点的对应物。位于灰色曲线及其下方的区域全是灰色点,它们也与黑点对应。对于所有可能的均衡解,国家1的效用水平位于黑色曲线及其以下的区域,国家2的效用水平位于灰色曲线及其以下的区域。

图6显示的仍然是11个产业的案例,其中用位于黑色曲线顶部的一个较大的黑点代表国家1的可能的最优均衡,其下方的较大灰点代表国家2的相应的效用水平。与之类似,我们用位于灰色曲线顶部的一个较大的灰点代表国家2的可能的最优均衡,其下方的较大黑点代表国家1的相应的效用水平。

图5 所有可能的均衡解

图6 利益冲突的均衡解

请注意在这两种情形下,某个国家的最优均衡对另一个国家而言是个较差的结果。可以证明,这些特征并非来自这11个产业的模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7.均衡值域的上限边界:一般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包含合理的较多产业种类(通常在8个或更多),并排除最极端的最大生产率选择的模型,都会得到相似的分布边界形状。下面是对这些分布边界的一般特征的描述:

对于有合理数量产业的模型,国家1的均衡解分布边界可以用一条平滑曲线来趋近,在Z 1 =0时,其高度为0,然后上升到唯一顶点,再下降到国家1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效用水平。相似的是,国家2的分布边界在Z 1 =1时高度为0,然后随着Z 1 值的降低而上升到唯一顶点,最后下降到国家2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效用水平。并且在所有情形下,某个国家的最优解对另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个较差的结果。

以上描述的分布边界是两个国家规模相当的情形,对于市场规模大小不等的国家该结论也同样成立。在图7中,国家2的劳动力规模为国家1的3倍,尽管与国家规模相当的情形相比,分布边界曲线表面上有所不同,但一般描述中介绍的特征依旧成立,也就是说,某个国家的最优解对另一个国家是较差的结果。

这一推导过程中的每一步数学分析都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本文附录C对此有简要介绍。此外,该结果从更为直觉的视角来看也具有启发意义,下一节将予以讨论。

8.全球总产量

除了国家1和国家2面临的问题外,在不同均衡解下的全球总产量如何也是个重要问题。图8是个不同的案例,穹顶形状的曲线代表全球总产量对应的效用水平。如果两个国家的效用函数相同,我们可以用该函数来表示全球总产量对应的效用水平;如果两个国家的效用函数不同,我们可以选用其中一种函数。

图7 规模不同的国家的均衡解

图8 全球、国家1和国家2

在图8中,全球总效用水平的最大值既不同于国家1的最优均衡解,也不同于国家2的最优均衡解,而是位居两者之间。从直觉来看,这是当两个国家的所有产业都达到该产业的最大生产率时所实现的均衡解,此时全球总产量也实现最大化。

理解这一点后,反过来可以给国家1和国家2的边界形状提供直觉解释。如果我们假设全球产量在Z c 点附近达到最大值,位居Z c 点右侧的国家1的边界曲线会是什么情况?我们设想比Z c 点略微偏右的国家1边界曲线上有一个点,在这个点上,由于Z 1 的提高,国家1占全球产量的份额会提升。而由于全球效用边界曲线的顶部较平缓,全球总产量的效用与Z c 点的最大值仍会几乎相当。因此在这个点上,国家1的效用会提高,意味着它在几乎不变的总量里会得到更大的份额。随着Z 1 的继续提高,国家1的效用仍将提升,直至全球效用曲线的快速下滑幅度超过国家1在份额中的提升幅度。越过此临界点后,国家1的边界曲线也将转而下滑,直至Z 1 =1的情形。

上述讨论还揭示了另一个要点:两个国家都没有激励实现对全球来说的最优结果,即使实现了该结果,两个国家也容易朝相反的方向偏离,追求对本国更有利的结果。本文结尾处还将讨论全球最优结果的问题,下面将继续分析基本图形及其显示的各国的最优结果问题。

9.最大生产率值域:不可优化的(帕累托)均衡解

在我们的标准图形中,对应产量较小(也就是许多产业的e i,j 值较小)的均衡解各点的位置较低,也就是说效用水平较低。相反,e i,j 的许多值靠近最大可能值的均衡解,对应各点则靠近值域的边界曲线。如果在某些均衡解上,两个国家在某个产业都没有达到最大可能生产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国家的这一产业的生产率都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r,然后得到一个更有利的均衡解。 在新的均衡解上,每个产业配置的劳动力数量都不变,但产量会有所增加。两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每一种产品的数量都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新均衡解占优于旧均衡解。因此,所有“非占优均衡解”(undominated equilibria)都是国家1或国家2在每个产业实现最大可能生产率的情形。或者说,如果对每个产业,都有某个国家达到了最大可能生产率,这样的均衡就是最大生产率均衡,会带来最高的效用水平。我们的模型可以测算出最大生产率均衡解所在值域的边界,图9显示了11个产业模型的结果。请注意,所有最大生产率均衡解都位于最大生产率值域中,但该值域中的均衡解并不都是最大生产率均衡解。

在图10中,我们把图9中的均衡解值域划分为不同子域,称为“冲突区域”和“互利区域”。

图9 最大生产率值域

图10 互利区域和冲突区域

在最左侧的互利区域中,如果国家1(通常是占全球市场份额较小的不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的生产率提高,进入新的均衡,随着它在全球收入份额中的占比提高(Z 1 增大),两个国家的效用水平通常都会提升。可是在接下来的冲突区域中,国家1的收入占比提高将增加它自身的效用水平,却使国家2的效用水平下降。到第三个区域中,国家1的收入占比提高将导致两个国家的效用水平都趋于下降。

上述讨论给我们带来的结论是,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对贸易本国带来的影响损益不明,取决于贸易对象国的具体发展阶段。如果贸易对象国是不发达国家,其初期的发展对本国将是有益的。但随着发展的继续,对本国的有益影响将减弱,最终变成负面影响。如图10所示,在规模相当的国家之间,从有益到有害的转折点发生在贸易对象国的工资水平达到本国的1/3左右时。在规模不同的国家之间,这一转折的进程略有差异。如图7所示,在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之间,随着规模较大的落后国家的发展,转折点的到来将大大提前。

10.一般政策含义

我们的分析对政策设计有哪些启示?如上文所述,自由贸易的世界中存在很多种可能的均衡,会给相关国家造成悬殊巨大的结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好的均衡更多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上天的恩赐。因此,各个国家对贸易结果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与自然禀赋发挥了更大作用的李嘉图理论相比,这一现实颇为不同。虽然说自然资源——例如石油——依然会给某些国家带来天然优势,可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半导体可以在任何地方制造。像汽车制造这种传统产业,成功也并不需要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日本就是明证。

11.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

我们的分析表明,除了最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在全球产品和服务生产中的占比提高都会带来自身效用水平的提升。效果显而易见,实现方法却未必。具体来说,一个发展中国家该如何提高它在世界生产中的占比,以实现更好的均衡结果呢?一条途径是依靠本国的资本和技能,通过学习,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参与竞争。另一条途径则是吸引外国资本和技能进入本国。

许多亚洲国家选择了后一条道路,用利益吸引外国企业转移业务。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的低工资足以提升许多企业的利润。在其他产业,亚洲国家可以给予外来企业税收优惠,分摊建设成本,甚至提供工资补贴,以各种方式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例如,光驱和半导体制造迁入亚洲国家,就让它们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这些国家成功的原因是,它们把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与本国提高生产份额占比、实现更优贸易均衡的目标统一了起来。

这些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同时达成了国家和企业的目标:本国的GDP增长,企业的利润提高。相反,没有人要求或鼓励美国企业考虑其商业决策对美国的影响。亚洲国家的这一策略对全球化时代的美国而言或许不是理想的结果。

12.对美国的政策启示

美国往往采用科技手段应对上述挑战,例如促进研发活动,或者增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使创意能更快用于实践。尽管该策略在过去几十年较为成功,但如今已不像过去那么有效。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与英特尔或微软这类跨国企业的联系,只会使新的研究成果快速扩展到世界。新技术可能提高外国的生产率和GDP增长,而不是在美国国内产生效果。

要维持或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美国的生产率必须继续提高。增加研发投入与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是美国可能采取的两种应对办法。然而,教育改进的实现比较漫长和困难,并且教育改进的幅度也不容易使美国人的生产率达到亚洲人的3—4倍以上(与工资差距相当)。改进教育和研发的建议或许有用,但仅靠这些措施来应对美国的生产率问题,可能造成不利的结果。

有效的应对必须包括能更直接解决该问题的措施。亚洲国家通过税收和其他激励吸引外国(尤其是美国)的企业转移高附加值的工作。这意味着美国应该考虑奖励在本国从事类似重要业务的企业。如果美国想吸引和保留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就应该采取措施奖励创造这些岗位的企业。美国应注重对成果的奖励,不管该成果是来自更多的研发投入,还是来自在任何产业以任何方式发挥美国人的聪明才智。

美国目前并没有设立、似乎也不打算设立许多亚洲国家采用的与跨国企业打交道的政府实体机构。不过,美国采用税收激励(如研发税收抵免政策)的传统做法鼓励符合国家利益的企业行为。

借助此类跨境激励措施——而非与特定企业做专门交易——既能延续美国的传统做法,也与联邦政府的现实能力相匹配。其中一个建议是,公司税率与在美企业的单位全职雇员创造的附加值挂钩,使单位美国雇员创造的附加值较高的企业面临较低的税率,而单位美国雇员创造的附加值较低的企业面临较高的税率。这将鼓励企业把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迁回或留在美国,同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可以是中性的。

历史上采取过许多自然或不够自然的激励措施,帮助美国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美国有种类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依靠卓越的创业文化把创意投入应用,带来丰厚的财富回报。在过去,许多美国企业认识到对本国劳动力的投资能帮助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让自身受益。今天的美国需要考虑上述的公司税建议等激励措施,把企业的赢利激励与国家利益联结起来。我们认为这是美国面临的重大考验,但也相信有很多尚未充分采取的行动可以为国家提供助益。

我们已经证明,全球化并不会自动地让所有相关国家都受益。尤其是,我们强烈认为美国需要新的经济策略把企业和国家的目标统一起来,以反映全球化世界的现实需要。

13.政策启示:超越美国的目标

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与美国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用更一般化的形式来阐述: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随着新经济体的发展,发达国家该用怎样的办法保持进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能让所有国家致力于增加全球总产出,克制以他国损失为代价追求自身发展的天然倾向?如本文所述,这种倾向可能是世界贸易架构的内在结果。

我们需要超越有关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讨论,以便找到新的办法应对全球化自由贸易世界带来的独特挑战。我们希望经济学家能直面这些新挑战,找到实现关键目标的新办法。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思考,给如今相互依赖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和产业领导人提供新的选项。

附录A 英国和葡萄牙贸易模型的数值

两个国家的需求均为纺织品占2/3,葡萄酒占1/3,劳动力规模均为1。三种场景下的均衡解分别为:

每个国家每种产品的产量等于投入的劳动力乘以生产率。

每种产品的价格等于小时工资除以生产率(小时产出)。可以证明,表中的数值满足附录B中的均衡条件。

附录B 模型和均衡解
B.1 概述

在我们的标准李嘉图模型中,我们假设存在两个国家,n种产业。国家J生产的产品i的数量为q i,j ,取决于生产函数e i,j l i,j ,该函数与劳动投入数量l i,j 成线性关系。每个国家都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效用函数, 其需求参数为d i,j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规模L j ,全球的产业数量n,都是固定的。这一简化的李嘉图模型将完全取决于生产率系数的向量:ε={e i,j }。我们将分析的,正是该生产率系数向量的变化对两个国家的福利水平的影响。

我们的整体分析要求寻找均衡解。下面描述的是标准均衡条件。

B.2 均衡条件

对任何给定的生产率系数向量(ε={e i,j })来说,都有一个稳定均衡解,对应每个国家有国民收入Y j 和效用水平U j 。通过Y j ,我们能计算出相对国民收入水平:Z j =Y j /(Y 1 +Y 2 ),即国家J在收入之和中的占比。我们把所有涉及货币的变量都标准化,把产品i的价格p i 以及国家J的工资w j ,都除以总收入(Y 1 +Y 2 )。显然,全球收入满足:Z 1 +Z 2 =1。国家J对产品i的消费量为y i,j ,对产品i的生产量为q i,j 。国家J对产品i的产量占比或世界市场占比为:x i,j =q i,j /(q i,1 +q i,2 )。因此,向量x=(x i,j )描述了生产的分布状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标准均衡条件。

第一,国家J的国民收入或消费量Z j 必须等于该国生产的产品价值。根据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每个国家对产品i的支出为d i,j Z j ,全球对产品i的支出则为:d i,1 Z 1 +d i,2 Z 2 。由于每个国家生产的占比为x i,j ,各国的产品价值和消费价值相等可以描述为:

第二,零利润条件。全球用于购买国家J生产的产品i的全部支出,都成为该国在该产业的劳动力工资,也就是:

第三,每个国家满足充分就业。表达为,一个国家的全部劳动力与工资率的乘积等于国民收入(工资率条件):

第四,我们要求对每种产品而言,供应量均等于需求量,或者说产品i的产量在均衡价格p i 上形成的价值,等于消费者愿意为该产品付出的价值:

式(B.4)的第二个表达式是由第一个表达式乘以x i,j ,并结合式(B.2)推导出来的。 其含义是,如果国家J是产业i的实际生产国,则有

最后的条件是,对于每个产业,生产(即市场份额)总是分配给单位成本最低的生产者。对于产业i,如果(w 1 /e i,1 )<(w 2 /e i,2 ),则有:x i,1 =1,x i,2 =0。更一般地说:

如果国家1的单位成本 ,则有:x i,1 =1,x i,2 =0

如果国家1的单位成本 ,则有:x i,1 =0,x i,2 =1

如果两国的单位成本相等 ,则任何满足x i,1 +x i,2 =1的解均成立         (B.5)

实际生产者的单位成本将决定产品价格p i 。条件(B.5)包含了我们熟悉的比较优势分工准则。

很容易证明,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均衡解上,贸易必然是平衡的,汇率或者说贸易条件等于:w 1 /w 2

附录C 边界曲线的形状

这里我们用经济学概念给每个国家的均衡解值域的形状提供另一种解释,其对应的数学分析可以参见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 and Baumol,1998a,1998b)。通过对均衡方程式的数学分析,我们发现了边界曲线导数的数学表达式,其中的每个项目都对应着这里介绍的一个要素。

例如,为什么国家2的边界曲线总是呈现我们介绍的特殊形状?首先,让我们从国家2边界曲线上份额占比为Z 1 的均衡点开始,看看随Z 1 略微增大(即国家1在全球产值中的占比扩大),移动到边界上的临近均衡的影响。为达到新的均衡解,某个产业i或其中的一部分从国家2转移到了国家1,转移的原因是在生产率系数有所调整后,国家1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i,或者实现更低的生产成本。

能够生产出更好的或者更廉价的产品对国家2的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收益。但还存在第二种效应,在新的均衡解下,国家2在全球生产中的占比缩小了,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其不利,而且由于国家1的工资提升,国家2原来从国家1进口的产品会变得更昂贵。同时,国家2原来生产并继续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对其消费者而言则没有变化。

假设在原来的均衡解下,国家1是相对落后的,即Z 1 的值较小。国家1原先向国家2提供的产品较少,因此当国家1的工资提高,其出口的产品变得更贵时,这些变化的影响不会太严重。在此情况下,国家2的某个产业外迁,但转而得到更为廉价的进口产品的净效应对其消费者来说往往是有利的。

可是,如果国家1发展程度较高,Z 1 的值较大,那么国家2的某个产业外迁就完全可能给它带来不利的净效应。首先是贸易条件,国家1的产品价格提高会体现在国家2进口的更多产品上。

还有,国家2的消费者从产业外迁中获得的收益可能更少。对于已经从国家2转移到国家1的产业,国家1拥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国家2依然保留的产业是它最擅长的,国家1在这些产业的优势较小。而随着更多的产业继续从国家2转移到国家1,Z 1 的值会更大,国家2将感受到产业外迁的更大的贸易影响。同时对国家2的消费者而言,产业转移最初的积极效应也会下降。

总之,随着Z 1 的值提高,我们最先将看到对国家2有利的结果,然后是国家1的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的边界曲线描述的正是这一过程。

(余江译)

参考文献

Gomory, R.(1991). A Ricardo model with economies of scal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 S A, 88 (18), 8267-8271.

Gomory, R.(1994). A Ricardo model with economies of scal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62 (2), 394-419.

Gomory, R., & Baumol, W.J.(1992). Scale economies, the regions of multiple trade equi-libria, and gains from acquisition of industries. C.V.Starr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ew York University, RR #92-10.

Gomory, R., & Baumol, W.J.(1994 ). On efficienc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rade equilibria under scale economies. C.V.Starr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ew York University, RR #94-13.

Gomory, R., & Baumol, W.J.( 1995 ). A linear Ricardo model with varying parame-t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 S A, 92.1205-1207.

Gomory, R., & Baumol, W.J.(1996). Inefficient and locally stable trade equilibria under scale economi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visited. KYKLO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al Sciences, Switzerland, 49 (4), 509-540.

Gomory, R.& Baumol, W.J.(1996). Linear trade-model equilibrium regions, productivity,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C.V.Starr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ew York University, RR #96-31.

Gomory, R., & Baumol, W.J.(1997a).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world-market shares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in linear trade models.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Policy, 9.123-150.

Gomory, R., &Baumol, W.J.(1997b). Analysis of linear trade models and relation to scale econom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 S A, 94.10002-10005.

Gomory, R., & Baumol, W.J.(1998). National trade conflicts caused by productivity chan-ges: the analysis with full proofs. C.V.Starr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ew York University, RR #98-35.

Gomory, R., & Baumol, W.J.(1998). National trade conflicts caused by productivity chan-ges. C.V.Starr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ew York University, RR #98-36.

Gomory, R., & Baumol, W.J.( 2001 ). Global trade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amuelson, P.A.(2004, Summer).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8 ( 3 ), 135-146. mhSfXaOlfauXAFfM3Jiro/wF5enJ+vQZtMlIE+jVvj+lwi8LKd/Q374fgVbRGo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