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秋渐冻,防秋燥

秋天,是从立秋开始到立冬,共三个月的时间,期间包含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到了秋天,大自然的阳气逐渐往里收,阴气日益增长,气候变得凉爽、干燥,由夏季的暑热逐渐过渡到冬天的寒冷,人体的生命活动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由“夏长”转至“秋收”,人体的阳气也表现为逐渐内收。因此,秋季的养生必须注意保养阳气,凡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运动锻炼等均要遵循“养收”这一原则。养收的具体办法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秋渐冻,缓加衣

《诸病源候论》中说:“薄衣之法,当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指出“秋冻”以耐寒的养生方法。另有俗语:“春捂秋冻。”讲的是春天天气渐暖,不可骤减衣服,以避免风寒入体;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也不可加衣太多太快,应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变化。因此立秋过后,气温下降,此时加衣服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或太厚,捂得太严实。不要使自己的肌肤一直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而导致皮肤腠理疏松,抵抗力差。秋冻,目的就是冻一冻皮肤,使毛孔在寒冷的刺激下收缩,肌腠日渐紧密,进一步使人体的抵抗力得到激发和锻炼,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秋天若做到适度秋冻,一方面御寒能力会大大增强,减少冬季常见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死等的发生;另一方面使人体之气很好地收敛,到了冬天能够正常潜藏,以保养肾精,强身健体。

狭义的“秋冻”只是讲秋天要缓加衣,而广义的“秋冻”则是将这种养生理念带到日常生活中。如运动时要讲究耐寒锻炼,增强身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应使周身发热而尚未出汗即可;洗澡时水温不要过高,适当低温洗浴可使身体得到寒冷刺激以增强御寒力;这些都符合“秋冻”原则,是秋季养生良法。

但凡事都有个度,“秋冻”也要讲究度,不可“冻”过了。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不露身。”当秋意渐浓或气温骤降时也要及时添衣,特别是秋分过后,天气由凉转寒,加之气温昼夜温差大、变化无常,极易使人受寒感冒,此时应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衣御寒,以防寒气内侵。

(二)防秋燥,多食酸

《温病条辨》曰:“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燥是秋季的主气,秋主收敛,其气肃杀,自然界降雨减少,空气中水分缺乏,气候干燥,若其气太过到伤人致病的程度则称为燥邪。燥邪伤人首先犯肺,多从口鼻而入。初秋时,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发病为温燥;深秋时,寒冬渐近,寒与燥合而发为凉燥。肺为娇脏,燥邪来袭最易伤肺,出现口唇鼻咽干燥、皮肤干、眼干、干咳、烦躁、便干等。《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饮食宜“少辛多酸”,辛入肺,肺五行属金,通秋气,肺气盛于秋,过食辛味食物则使肺金发散太过,不利于肺气的敛降。酸入肝,肝属木,中医理论讲金克木,若食辛过多,肺金过盛则会损伤肝木之气,因此可多食酸,以助肝气,少食辛以平肺气,且酸味的食物多能补津液以缓秋燥,故秋天应少辛多酸。

具体而言,应多食以下几种食物以防秋燥:①应季的新鲜水果蔬菜,如梨、柿子、葡萄、山楂、藕、芋头、南瓜等。水果、蔬菜富含水分,且性质多寒,可生津润燥、清热除烦、润肠通便;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等,可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促进身体健康。②豆浆、牛奶、果汁饮料等流质饮食可补充体液,滋阴润燥;③莲子、百合等药食同用的食物可防秋燥。

秋季少食辛,辛辣之品主要包括辣椒、桂皮、花椒、葱、姜、蒜、酒等,日常生活烹饪时以少量葱、姜、蒜等作为调料炝锅,不会加重秋燥。现在烧烤食物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且一般以鸡肉、牛肉、羊肉等温热食物为原料,并投放味精、孜然粉、辣椒粉等调味料,用炭火或微波炉烤制而成。温热肉食经火烤,热性更足,再加辛辣的调味品,食用后更易化火伤阴,加重秋燥。

秋季瓜果蔬菜大丰收,品种多样,且汁满可口,人们容易多食、贪食瓜果。瓜果大多性寒凉,秋季多燥,适当地多食用瓜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应对天气的干燥不适,然而过食或食用不洁之品则可致腹痛、腹泻等脾胃损伤症状。

总之,秋季饮食要保持清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不食或少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尤其是像烧烤类的食物均应少食。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俗话说:“贴秋膘。”蛋、奶、肉及乳制品等均可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也要适当摄入,但不可贪食以伤脾胃。还可多食一些清热滋阴润肺的滋补性食物,如大枣、莲子、银耳、荸荠等。

(三)秋运动,益身心

秋季养生之道为“养收”,人体阳气逐渐收敛内养,因此运动也要适应这一原则,不可过量运动,使汗流浃背,损伤阳气。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耐冻能力,为度过严寒冬季做好准备。

爬山登高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肺通气量和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使脑血流量增加,促进酸性代谢产物的排泄,增进食欲,改善睡眠。秋季温度的变化可使人的体温调节中枢紧张,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随着登高时海拔增加,气压逐渐下降,对人体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可起到辅助治疗哮喘、神经衰弱等疾病的作用,同时对降血糖、改善贫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快走运动,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快步行走,对身体健康和精神畅达都很有好处。快走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的消耗,改善心脏功能,且有效预防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还可保持大脑的活跃灵敏,预防老年痴呆。中老年人快走时,速度可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

太极拳是集练气、健身、养生、防病、修心于一体的养生功法,适合长期练习,秋季经常打拳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太极拳注重“阴阳和谐、形神合一”。练拳时,人心平气和,意念集中,动作柔和。太极拳讲究“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深、长、细、缓。通过增加呼吸深度以达到增大肺活量的目的,还可释放内在不良情绪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长期锻炼可使心率降低,心脏功能增强,可有效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等一些现代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生。练习太极拳时,意念集中,此时大脑呈现节律性活动,可使脑波更多释放α波,预防大脑功能减退。太极拳手足并用,动作连贯柔和,可强健肌肉、畅通经络,使心与意、气与力、手与脚有机配合,达到健身、防病、改善生理机能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秋季运动好处虽多,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运动前要热身,以舒展身体,预防损伤肌肉、韧带等组织;②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损伤身体;③锻炼后注意补水,秋季本多干燥,体内易缺水分,运动汗出后又加重了水分的丢失,因此运动过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饮水以温开水,小量频次饮用为佳。

(四)敛心神,宁心志

秋季大自然的阳气日渐收敛,人体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阳气内收,所以在精神方面也要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勿令阳气外泄,避免受到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指出人要淡泊名利,不能被种种欲望禁锢了心灵,在社会上应该尽的责任要认真去完成,应做的事要踏实去做,不过分争名夺利而使身心疲惫。要少思寡欲,安然度日,知足常乐,时时观照内心,提高内在的力量,使身体气机畅达,心情舒畅,则百病不生。

秋天万物凋零,草枯叶落,大自然一派肃杀收敛之象,对人的情绪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此时易悲伤、忧愁。每年秋末冬初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有研究表明,“悲秋”与人体激素变化密切相关,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褪黑激素分泌受光照的影响,夏天阳光充足,故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到了秋天,光照相对减少,褪黑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人的情绪也会变得低沉消极。褪黑激素的分泌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当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时,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使身体新陈代谢增加,情绪高涨,它们的相对减少更加重了情绪的低落和消沉。

悲秋过度不仅使心情低落,还会引起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此时要积极应对,规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秋天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起使身体气机舒展,早卧使阳气收敛,保养神气。还要多晒太阳,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特别是老年人、学生、办公室人员平时应该多做日光浴。也可培养广泛的个人兴趣爱好,如下棋、养花、抚琴、练习书法、旅游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帮助转化愁闷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也很重要,《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经常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调五脏、通百脉,帮助释放不良情绪,对轻度或中度的焦虑等精神失调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从而保持精神愉悦、情绪稳定。 t2Kgq1mfZ6oIOWYaps0gaX2+bEJNrc2sZZAa7i2rnXcHEaQlJzRdboTBc6D6KZ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