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春多捂,防风寒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三月,从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此时春回大地,天气由寒转暖,阳气开始升发,气温回升,阴气开始减弱,百草萌生,万物复苏,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img

春季的气候特点是多风,另外寒冬刚过,虽已至春天,但气温仍偏低,且雨水节气后全国各地降雨普遍增多,因此春季的气候除以风为主外,还与寒、湿等有关。春季养生在着装、饮食、起居、运动等各方面,都要顺应阳气升发之性,规避风、寒、湿等邪气的侵害,以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春捂”防风寒

春天,人体的阳气开始趋于体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春天的气温变动大,尤其在早春之时,极易出现乍暖还寒的情况,这是因为春天是冬寒向夏热转化的过渡期,此时阴消阳长、寒去热来,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冷暖空气交错,使天气忽冷忽热。而人体肌表腠理日渐疏松,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有所减弱,这时如果衣着单薄,加上体质虚弱,很容易感受春季寒邪而患病。因此古今养生学家都十分强调“春捂”的作用。唐代医家孙思邈就主张:“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食不消,头痛。”是说春天气温变化大,若过早穿上薄衣,就很容易受寒,寒则伤肺,极易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高血压、中风、关节炎、消化不良等病症。春季又是多风的季节,我国南方阴雨潮湿天气居多,空气湿度大,年老体弱者易被风、寒、湿邪侵犯,而使关节痛和风湿性病变加剧,上述疾病若能及时防范,“春捂”得法,注意保暖,则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1.“春捂”捂在哪里

《备急千金要方》主张春天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中亦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人体下部距离心脏较远,阳气不足,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故有“寒从足生”的说法。因此,春季应注意下肢保暖,裤装、鞋袜不宜穿得过于单薄,女性则不宜过早穿裙子。《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篇》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说明棉衣不可早脱,要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减衣服时,宜先减上衣,后减下装。

2.“春捂”捂到什么时候

有研究表明,对大部分人来说,15℃为临界温度,即当温度超过15℃时可适当减少身上的衣物,但要注意以气温持续7~14天没有大变化为宜,就是说当气温回升且稳定的时候才可减衣,一般到阳历5月中旬,白昼温度超过15℃且较稳定了,这时就可以穿得单薄些。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捂”也不能捂过头。春季空气湿度大,“捂”过了头容易诱发中暑。有些人天气转热后还穿很多衣服,“捂”出很多汗,稍不注意被冷风一吹反容易着凉。小孩由于天性好动,且阳气足,更容易出汗,所以对他们不要“捂”得太紧、太厚,否则小孩热了自己骤然脱衣容易受凉感冒。

总之,在乍暖还寒的春季,要注意适当地“春捂”,防寒保暖,并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顺应自然之道,免受风寒之侵,顺利度过春天。

(二)春季饮食宜忌

《摄生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理论认为肝旺于春,与春天阳气升发之气相应,肝木太过则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甘味属土,入脾胃,可补脾培中,增强脾气,以抵御肝气的侵犯,故为适应春天阳气升发和肝之疏泄,在饮食上应适当食用辛温发散或辛甘发散类食物。另外,春季还要忌食黏硬、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因其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脾胃的负担,而使脾胃受损。

1.春天荠菜鲜又美

荠菜,又叫菱角菜、地米菜、枕头草。古人在诗词中也难掩对荠菜的喜爱,如辛稼轩的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常为野生,不仅其味美而香,而且营养丰富,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无机盐中的钙、磷、铁、钾等含量都很高。吃一盘荠菜既能满口腹之欲,又能获得丰富的营养,被很多人喜爱。

荠菜有多种食用方法,可炒食、凉拌、做汤、做馅,风味独特。荠菜有健脾胃、利水、止血、清热、解毒等功效。其止血作用尤其突出,可止多种出血,如内伤吐血、产后子宫出血、便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有研究发现其所含的荠菜酸是止血的有效成分,能缩短出血时间,加快凝血。其所含的乙酰胆碱、谷甾醇及季胺化合物,有降血脂和血压的作用。

2.春食香椿好处多

春天所食香椿芽,其叶嫣红,梗油亮,芳香浓郁,鲜嫩爽口。据说香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从唐代起就同荔枝一样成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帝及宫廷贵人们的喜爱。

现在,香椿已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栽培,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紫香椿,幼芽呈绛红色,富有光泽,香味浓,油脂含量高;另一种是绿香椿,幼芽呈绿色,香味较淡,油脂也较少。

中医学认为,香椿性温、味辛苦、无毒,有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涩肠、止血、杀菌固精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春芽治白秃。”用香椿芽及叶心,洗净捣烂,涂擦脱发处,可促进头发再生。现代研究表明,香椿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治疗痢疾、尿道感染等病。香椿芽中含维生素E和类性激素物质,有滋阴补阳、抗衰老的作用。香椿虽好也不可过量食用,吃多了会壅气动风,有哮喘病等发作性疾病的人不要吃。

3.春吃樱桃可美容

樱桃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其果肉肥厚,味美多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水果铁含量一般较低,而100克樱桃的含铁量却高达59毫克,约为柑橘、梨、苹果的20倍以上。因此,常吃樱桃可防治缺铁性贫血。

樱桃性温,味甘微酸,有补中益气、益胃健脾、祛风胜湿的作用。主治病后体虚、气短乏力、口渴咽干,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四肢不仁等病症。樱桃还能发汗、透疹解毒。樱桃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良好的美容作用,常取樱桃汁涂面,可嫩白皮肤,去皱消斑,养颜驻容。但樱桃不可多食,易化火生热,平素阴虚火旺及热病患者要少食或忌食。

(三)春季运动宜户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讲的是,春天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多在户外运动,顺应春天阳气的升发之性。

散步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健身方法,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说明散步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散步不拘于任何形式,放松身心,从容和缓,肢体自然而协调地摆动,使周身关节筋骨均得到运动。一般散步的环境也是悠闲舒适的,绿色植被丰富,空气含氧量高,此时身心调和,气血流通,筋骨肌肉得到充养,使情志畅而五脏舒。且散步简便易行,随时随地皆可行之,是一种安全、有效、健康的运动方式。散步有助于心脑健康,对老年人防止智力衰退和老年痴呆,以及保持心脏健康均有很大帮助。散步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并且能保持身材的苗条健康。

(四)春季宜“夜卧早起”

到了春天,天地的阳气升发向上,万象更新,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中医讲天人相应,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地之气,而呈现出向上、向外的升发之势。因此,春季养生重点是促进人体气机不断向外、向上升发,切莫使阳气成长壮大受阻或损伤。

日常养生首先要做到“夜卧早起”。到了春天,天亮得要早一些,人们也应跟随太阳的脚步适当早起,到树林、公园或者广场上舒展筋骨,以促进阳气的“苏醒”。夜卧是说到了晚上,要尽量在屋里静养,别到外边运动,耗散阳气。

早起后要“被发缓行”。古人是束发,到了春天就要把头发散开,让气机更顺畅地运行。现代人平时可以多用木质梳子梳头,因木本具疏通调达之性,用木梳子梳头有益于气机的运行。或者用十指从前额往脑后梳,这些都能促进阳气的升发,还可改善头面部供血。还要穿宽松的衣服,做轻柔舒缓的动作,呼吸新鲜的空气,也就是要“缓形”。

最终的目的是“以使志生”,使自己的意识和精神焕发生机。冬天要使志收藏,蓄积能量,藏得深不深、紧不紧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肾精是否充足,冬天收藏得好,则肾气充实,来年春天就有物可发,情志也就可以快速地复苏、升发起来。春天情志若能顺畅升发,保持愉悦的心情,夏天也就能更好地“长”,秋冬天更好地“收藏”,人体就不易患病。

(五)情志畅达勿抑郁

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等活动,中医称为“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如果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对健康不会造成影响。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指的是,一个人有时高兴,有时生气,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大自然的气候变化一样,有时下雨,有时刮风,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若情绪刺激过重引起七情太过,则可诱发多种疾病。

img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氏认为情志抑郁不舒则导致肝气郁滞,气郁则血郁;气郁则水停,进而致湿郁、痰郁;肝郁克脾,则食郁,气、血、湿、痰、食皆可化火而成火郁,如此则诸病生焉。

反之,情志畅达则百病不生,人体禀天地之灵气而成,保养也应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春天对应肝木,具升发之性。肝者,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养肝重在调畅情志和气机。肝其志为怒,怒则伤肝,气血上涌,容易造成肝火旺盛,表现出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失眠等症状,长此以往则消烁肾水致肝肾阴血不足。“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此保持充足睡眠可以养肝、补肾,有助于调节情绪。 10UNszk1lqFaE8S3Dw1jUiYxKMJh/8HXINCPYha9frSwvxvZ56YOqKygk6MJG7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