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劳逸适度

养生的“劳逸适度”,即指工作和休闲娱乐应量力而行、交替进行、相互调节,从而保证二者均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使健康得以长久维持。《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即劳和逸的标准是“中和”,有常有节,不偏不过。劳和逸均包括形体与精神两方面,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

中医学认为,正常适度而且合理的劳作与活动可以使人体气血通畅、筋骨强健。科学而合理地用脑,可防止大脑衰退,从而调节机体功能,使其保持旺盛。适度的休息则可促进气血的恢复。劳逸结合,劳逸适度,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达到延年益寿。劳累过度会使形体、精神疲倦,脏腑功能损伤而致积劳成疾,其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尤其是房劳,更会直接损伤肾精,动摇生命之根本。

一、劳逸适度,有利健康

就劳动而言,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劳动可使人健康长寿。《修真秘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据统计,我国长寿老人中90%是体力劳动者,故劳动与长寿的功效可见一斑。就劳心而言,有人认为脑力劳动者,得享长寿的并不多见。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多有长寿者,如庄子83岁、孔子73岁、孟子83岁、荀子75岁等;至于中医学家长寿的更多,如葛洪80岁、孙思邈140岁、刘完素80岁、叶天士80岁等;现代名人如李四光82岁,竺可桢84岁,郭沫若86岁,齐白石97岁。有人曾就秦汉以来至1949年间的3000余位著名脑力劳动者的寿命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其平均寿命是65.8岁,远远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35岁)。

劳力和劳心皆为劳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据现代研究发现:体力劳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呼吸功能,增进食欲,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有助于睡眠,保持肌肉骨节的正常幅度与灵活性,促进整体新陈代谢,推迟器官的衰老;而脑力劳动,因经常用脑,输入大脑的血液与氧气充足,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活力提升,衰老的速度因此而减缓。这就是适当的劳力与劳心者长寿的原因所在。

逸,是一种休息状态。劳作后,人们就会疲劳,适当休息便可恢复充沛的精力。所以,逸是为又一轮新的劳作积蓄力量。人类在劳与逸的交替、循环中,既创造着社会财富,又延续着个体的生命。

二、劳逸失度,有损健康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强度过强,时间过长,其相对的一面即“逸”就会不及;反之劳动强度过弱,时间太短,逸就会太过。过与不及,都是不适度的表现,劳逸失度对人体均会造成伤害。

1.过劳

过劳即劳累太过,也称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三方面。

体劳是形体的过度劳累,故又称为“形劳”。如积劳成疾,或病后体虚,勉强劳作致病,都属于体劳过度。《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东垣医集·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故劳力过度,初则全身酸痛、困倦;久则形体消瘦、神疲体倦、气短、自汗、便溏、胃纳减少,或有所劳倦则发热,久立或久行可见腰膝筋骨酸软等各种虚劳病证。其致病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脾、肺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损伤,主要是筋骨的劳损,故《素问·宣明五气》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神劳即劳神,也称“心劳”,主要指思虑不解,用脑过度,劳伤心脾,损伤肝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说:“思本乎心,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然思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伤脾。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凡此为病,脾气结则噎膈,为呕吐,而饮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为用,而生胀满、泄泻等证,此伤心脾之阳也。夫人孰无思?而苦思难释,则劳伤至此……”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脾主运化,故思虑劳神过度,可使心血暗耗,肝的阴血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纳呆、腹胀,或呕吐、泄泻。久则血气日消,肌肉消瘦,神疲,四肢无力等。

房劳又称“肾劳”,主要指房事太过,或手淫成习,或妇女早孕多育等,使肾精亏损。《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说:“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又说:“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有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日,而无知孺子,遽摇女精,余见苞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杂病源流犀烛·色欲源流》说:“人苟精伤无度,而其为病,且有不可胜言者,讵第如《灵枢经》云:胫酸腰痛而已乎?若梦遗,若滑泄,若尿精,若白淫,若漏精,种种名状,不可指屈。而其后必至尪然羸瘦,渐成劳瘵。”又说:“精伤则气馁,气馁则神散,合精气神而皆为病,故即精气神不能葆也……益复戕其精气神而无不萎顿,以至于死也。”由此可见,房劳过度,特别是禀赋薄者及早婚者,常使人得虚损证,精气神不葆,导致早衰而寿夭。其一般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健忘,消瘦,或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不育,或白淫,闭经,崩漏,不孕等。

2.过逸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和脑力两方面。过度安逸同样可以致病。过于安逸是古时“富贵人”得病之由,正如《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所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贵富之所致也。”在现代,“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已不限于“富贵”人群,几乎成为城市常态,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素问·宣明五论》更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其中之“久卧”“久坐”就是过逸的两种类型。“久卧伤气”,指睡卧过久可致阳气敷布失常,气滞为病;“久坐伤肉”,指蹲、坐过久,可致四肢血脉运行不畅,气血不能达于四肢,使肌肉不荣、瘀血内生而为病。《黄帝内经》的这一认识,不仅揭示了“久坐”“久卧”损害健康的机制,为有针对性的养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由于“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因此可从《黄帝内经》的认识中看出,运动是调摄“过逸”损伤的最佳方法。

可见,过劳和过逸对人体健康均有危害,所以,劳逸适度关键是注意要把握“度”,“常欲小劳”而莫“过劳”。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小老”的实践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劳而不倦”,认为人体应该进行适当的活动,但应有节度不要过于疲倦。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劳动强度亦大大降低。由于安逸少动,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使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壅塞不通,继而产生种种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三、劳逸结合,合理安排

起居养生应劳逸结合,合理安排。

唐代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曰:“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调肢体门》曰:“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四·延年良箴》云:“行住量力,勿为劳形,可以延年。”众医家主张劳中有逸,逸中有劳的养生方法。

首先,量力而行。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依据身体力量调整运动强度。

其次,脑体结合。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比如,体力劳动者,休息时间可参与弈棋、阅读、书画之类的娱乐休闲活动,使劳累的形体得到放松的同时,过逸的心神得以小劳;而脑力劳动者,休息时间不妨多活动形体。

再次,休息多样化。不仅采用睡眠形式的休息,也可选用听音乐、下棋、聊天、观景、散步、打拳、钓鱼等休息方式。根据工作特点,可以在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养生保健行为融汇其中。例如,整天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的人,下肢常常一动不动,而颈部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长期这样会造成下肢过逸而颈项过劳。如能意识到这一点,注意在工作时变换体位,舒缓局部过度紧张的肌肉;注意多做踮脚尖、扣五趾等下肢动作。

动静结合,既休息娱乐,又陶冶情操,使生活充满情趣,生命充满活力。 JJ0JZkOMpiLM4jQRcD57FRM/Fp0RnIyHBBtHp1fQPaJbqy92t+HyB84wq9suNq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