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起居环境

起居环境是指住所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可分为居室周边环境和居室内环境。适宜的起居环境,可促进人的健康长寿。

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初栖身树上,以避风雨和野兽,为“有巢氏”时代。后来人类逐渐走向穴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建造房屋,从“穴居”逐渐发展成为有墙壁、屋顶的土屋、木屋和石屋。其后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合理地选择、利用以及改造居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早在中国古代,养生家们就非常重视居处环境,清代医家曹廷栋《老老恒言·消遣》曰,“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养生的意义。

一、住宅环境

住宅环境是指围绕在居住场所周围的自然环境。人一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其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选择和营造一个舒适清净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居住地时,应考虑山水秀丽、清爽干燥、避风向阳、空气清新、树木花草茂盛之地,远离空气污染、辐射污染之地,以优美宁静、安全舒适为要素,以利于修身养性。

山区、草原、海滨由于空气清新,环境污染较少,是理想的居住地,有条件者应尽量把房屋建造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依山建房,在冬季,山上的树木可减低风速,挡风沙,避寒冷;在夏季,茂密的树木可减少阳光的辐射,调节炎热的气温。傍水造屋,清澈甘冽的泉水食用方便,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还可调节空气,清除浊物。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依山傍水是最宜居之所。但多数人难以自由选择居住场所,应尽量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宁的地方。当然,现代城市生活,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也很重要。

1.空气清新

居室的空气需要吐故纳新。通风,一则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清气;二则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三则可以祛除室内的浊气。若小区中楼宇之间空隙狭小,遮挡或影响通风,长期居住,易感病患。

2.地势较高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居处潮湿是感受湿邪的重要原因和途径。地势低洼的地区,特别是雨水、台风较多的地方,更易积水,土地相对潮湿,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健康。一方面考虑住宅层次的高低,另一方面要求室内结构有一定的高度,有益于采光和通风。

3.朝向采光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夏季南风劲吹,可消暑热。房门朝南,冬季可避风寒,夏季可享清凉。

此外,我国在北半球,夏季太阳的位置偏高,太阳光与南墙的夹角小,墙面与窗户接受太阳的辐射热反而减少,尤其是中午前后,阳光几乎直射地面,不进屋内,这样避免了室温过高;相反,冬季太阳位置偏低,阳光从南面斜射过来,大门朝南,阳光直接照进屋里的时间较长,有利于提高室温。因此,坐北朝南的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阳光既可以增高室内温度,使其敞亮明朗,同时可以直接杀灭室内的致病菌和微生物,还可使人精神愉悦,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4.温度湿度

温度与湿度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二者平衡可营造使人舒适、状态良好的小气候,反之使人沉闷,精神萎靡。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在40%~60%为宜。温度湿度过高,使人散热受阻,易生湿热病;反之温度过低,易患感冒。

5.安静清幽

居住环境的安宁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之中,有的声音对人体有益,如优美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等,这些声音会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而各种噪声却给人带来极大的损伤。因此,环境安静清幽,人们的精神会得到放松,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心态平和,古人喜欢选择山林作为静养休息的场所,正源于此。

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公共活动和社会噪声(集贸市场、高音喇叭、家庭收音机、洗衣机)等,其中汽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中的喇叭、汽笛、刹车等所产生的噪声占噪声来源的70%。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当噪声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干扰人的睡眠,影响人的正常生活,降低工作效率。在吵闹的环境中工作易致烦躁、疲劳、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噪声对听力的损害最为直接,强噪声使人感觉刺耳难受,或感疼痛,使听力下降。若突然暴露在140分贝以上的噪声下,会引起鼓膜破裂,造成耳聋。

此外,不要居住在有高压、高电磁、高辐射的地方。地质学家认为,电流交叉的地方会形成一股损害人体的力量,可能是一种电磁辐射波,即“地辐射”。它可使人表现出精神恍惚、烦躁不安、兴奋失眠或恐惧等状态。许多建筑材料,如石料、砖砂、石灰以及加工后的无釉地砖、彩釉地砖、花岗岩、瓷片、混凝土、水泥等,均含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对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要涂上密封剂阻隔,不让其继续散发到室内空气中。

历代养生家提倡多植花木,注重室外环境美化。植树、栽花、种草等绿化可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减轻污染,给人以清洁、舒畅、富有生气的感觉,有利于人体健康。生活在绿色的世界里,对人的心理可起到调节、镇静的作用。漫步在绿林中,可调节精神,忘掉烦恼,消除疲劳。

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氟化氢、铅等多种有害气体和毒物。绿化能调节气温,绿荫能遮蔽烈日,缓和温度的变化,又能大量蒸发水分,提高周围环境的湿度。炎炎夏日,树荫下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绿化还能减少沙土飞扬,防疫灭菌,同时可以很好地吸收和屏障噪声。

二、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即居室环境,是由屋顶、地面、墙壁、门、窗等建筑维护结构从自然环境中分割而成的小环境,也就是建筑物内的环境。

1.理想室内环境

(1)居室组成: 一般而言,每户住宅应包括主室和辅室。主室为一个起居室和适当数目的卧室;辅室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卫生间、储物间、过道和阳台等。主室应与其他房间隔开,尤其是卧室应配置最好的朝向。

(2)居室容积: 居室容积是指每个人在居室中所必需的空间容积。《吕氏春秋·孟春纪》:“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生理学研究证实:在室温15℃~20℃,相对湿度为30%~45%,气流速度0.1~0.9m/s时,一个人如果拥有30m 3 的居室容积,其温热感觉及心脏活动是最良好的。

(3)居室高度: 足够的高度可以保证居室有必要的容积,满足居室的采光和通风要求,改善室内的微小气候,减低夏季居室温度,保持室内呼吸的空气清洁,使居住在室内的人有宽敞舒适的感觉,有利于体温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居室高度并非越高越好,居室过高,会给人以空旷、寂寥的感觉。通常,居室天花板与人头顶之间的距离以1~1.5m为最佳,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规定居室高度的最低标准是2.6~2.8m。

(4)居室进深: 指外墙外表至对侧内墙内表的距离。居室的进深与采光和通风有关。在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较远处的空气停滞不动,换气困难,必须在居室的对面开窗或开门,形成穿堂风,以消除空气的停滞。自然采光在靠近门窗的地方最强,离窗2~2.5m后,采光明显下降。进深大的居室,远离窗户的一侧,其自然采光系数可大大减少,有时仅相当于窗口处的1/11~1/13.5。再考虑到室内家具布置的便利,因此,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最好是3∶2。

(5)微小气候适宜: 室内微小气候,是指室内由于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隔断作用,形成的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气候因素组成。这四种气候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直接作用是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一般而言,夏季室内适宜温度为21℃~32℃,相对湿度30%~65%,气流速度0.2~0.5m/s,最大气流速度小于3m/s;冬季室内适宜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30%~45%,气流速度0.1~0.5m/s。室内微小气候要能保证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保证居住者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地工作和休息。

(6)采光通风良好: 室内采光包括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自然采光优于人工采光,对室内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天隐子·安处》曰:“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此即指出调节室内采光的重要养生作用。一般认为,北方较冷的地区,冬季南向居室每天至少应有3小时日照,其他房间日照时间不能低于1小时;夏季则应尽量减少阳光直接照射,防止室温过高,或只接受清晨和傍晚较温和的日光。当自然光线不足时,要利用人工光线照明。

居室的自然通风可保证房间的空气清洁,排除室内的秽浊之气,加强散热,改善人的工作、休息环境。尤其是厨房与卫生间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或加强排风换气设备。特别是在夏季炎热之时,应使室内形成穿堂风,减少空调使用,既健康又环保。

2.优化室内环境

居室的布置与美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当因人、因年龄、因情趣、因起居作用与经济实力等诸多情况而定,但总体要求明亮、优雅、大方、舒适、实用为好。其中,切不可忽视卫生与安全,应避免过于复杂、华丽的装修产生污染、辐射,或藏污纳垢不利清扫,影响身心健康。

种植绿色植物如青藤、八角金盘、花叶芋等,除了美化功能外,还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养料,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此外,盆栽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具有吸收有害化学物质的功能。与绿色植物同时产生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经历了代代遗传及选择性进化后,其吸收化学分子的能力还会增强。因此,在10m 2 的居室中放盆抗污染的植物,足以保证空气净化,并带来雅洁的环境。 tVN9oLcCwejuw4hPvpx9ZfFhPXVcowUk/kgJMHsQlGqlS2x1srdDf82qd4mUjq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