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神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学会使用火和劳动工具并最终创立文明社会,是一个对自然逐步认识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曲折的过程。在最初与大自然的争斗中,人类对自然界是一无所知的,自然界呈现的是先祖们无法理解的奇异现象,先祖们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话与传说,“神”就作为一个可以满足先祖好奇心的概念诞生了。而“五神”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代表着“五帝”和“五方之神”,“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方之神”即东方属木春神勾芒、南方属火夏神祝融、中心属土配神后土、西方属金秋神蓐收、北方属水冬神玄冥,亦称之为“五行之神”。这在古代的文献中不乏记载,如《淮南子·要略训》曰:“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南齐书·礼志上》曰:“勾芒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郑玄说,宜配食于庭也。”这些都是因当时科学水平有限,先人们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而求助于神灵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说明神灵在当时是用来解释自然界奇异现象的一种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其文化思想也在逐渐成熟和丰富。当哲学兴起时,“五神”的概念又有了另外的含义。如“五神”代表“五德”,“五德”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意指“温、良、恭、俭、让”,如《论语·学而》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在阴阳家心里,“五神”则表征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也有人认为“五德”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如《汉书·郊祀志下》曰“耕耘五德,朝种暮获”,这里的“五德”就是晋灼说的:“五德东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种五色禾于此地为耕耘也。”
除此之外,“五神”还被认为代表五脏的灵气。如汉·河上公注:“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此处对“五神”概念的认识很明显来自中医学,如《素问·宣明五气》中就提道:“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中医学认为“五神”是指“神、魂、魄、意、志”,它们分别藏于五脏之中。但由于历史原因,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关注躯体器质性疾病,与之相对应的辨证模式,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大行其道,而精神情志类疾病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原本作为组成人类思维活动的五种基本元素“神、魂、魄、意、志”慢慢淡化出了医学领域。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常常用这些词语来描述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失魂落魄、神采飞扬、三心二意、意气风发等,文学家们用这些鲜活的词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往往给人跃然纸上的感觉。这说明古老的“五神”在处理精神情志类疾病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了尽可能将其全貌展现给读者,在这一章中将分别从“神、魂、魄、意、志”五个方面探索中医五神的发展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