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中医医生,9岁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习中医,14岁背诵《伤寒论》,但前面背诵后面忘记,而且水平始终停留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状态;19岁进入中医临床,不知不觉已经30余年了,虽然也偶尔学用一下仲景方药,但因为没有真正领会仲师处方用药之心法,所以在应用时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并且加减药物不得其要,临床疗效往往差强人意,这都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没有名师的点拨、引导,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倍感艰辛。回想当年初涉临床的青涩和稚嫩,每当遭受失败的打击垂头丧气找不到方向时,却又总是被偶尔幸中的小小成功所激励,然而当失败再次降临的时候,又重新陷入迷失和彷徨,甚至无数次内心深处萌生了放弃中医职业的想法。就在这样的痛苦不堪、深夜静坐沉思中,我不断地追问自己中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架构才能够真正登堂入室?如何才能保持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最痛苦的是每当困惑无奈的时候却没有一位长者或老师能为我指点迷津,只能靠自己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苦苦求索,结果却是愈加迷茫。
中医学派林立,体系繁多,且各持己见,而又似乎都有道理,往往令人莫衷一是而不知所从,令笔者时常感叹:不读书则大脑空洞无物而无可依凭,但读书越多却又觉得无法判断孰是孰非而漫无定见……非常幸运的是,2008年的春天我发现了“黄煌经方沙龙”网站,一下子被其中的文章和真实、生动而且精彩纷呈的案例吸引住了,并且跟随该网站中的引导阅读了黄煌教授的全部著作,特别是当读到黄老师的“有过对中医教科书理论虔诚的信仰,有过面对中医前途而找不到答案时的迷茫和困惑……有过怀疑而又不敢怀疑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也有过大彻大悟后的痛快淋漓……”(见《张仲景50味药证·序》)这段文字时不经意之间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通过深入地学习黄师著作,并将之验证于临床,我深深地被黄师所提出的方-病-人三角辨证的经方医学思维所折服。黄师的这个思维体系来自对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精心梳理并实用的解读,来自对临床实际疗效的观察总结和无数次的重复求证……
通过笔者13年的实践验证并将之传授数百名的基层临床医生,发现经方疗效确实可靠,并经得起反复的临床验证!我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中医大门的秘钥,心中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份感激源于黄师的经方思维体系让我重建了学术自信!中医对我来说已不单单是个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是我魂牵梦绕的信仰。大凡学习应用经方者都是求真务实之人,这份真、这份实,需要的是大量成功案例所带来的稳定疗效的支撑。
随着笔者学术体系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成熟,近年来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针对基层中医医生的培训班,有不少同道、学友及学生建议笔者将这些年来的一些临床案例和心得整理成册,以期能够惠及更多的中医同道,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一直谨遵“立言需慎”的先辈遗训,每每觉得自己的临床经验还不够丰富,学术体系未臻完善,故迟迟未敢轻易动笔。近年来中医经方的书籍非常火爆,其中不乏令人开卷有益的好书,但是也有一些剪刀糨糊之作,读之浪费时间。这就警示我们,在经方的热潮下需要进行冷思考。中医临床类书籍不是编故事,不是为了网红效应,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定要实用,一定要紧贴临床实际。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和目的,笔者诚惶诚恐地写出了这本经方临证实战录,尽管书中记录的临证经验还不够完美全面,但都是笔者认真遴选出的真正贴近临床实际的内容,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触动和启发。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笔者临证亲自诊治的医案。医案是医生临床诊疗真实的还原和记录,笔者平时非常喜爱阅读,因为通过阅读医案可以给我们临证用方带来灵感并大大拓宽我们的用方思路。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医案脱离临床实际,其中描述了很多疑难病案。例如十多年的顽疾竟然用两三剂药治愈了,却也没有讲清楚其处方用药背后具体的思路方法,即为什么选某方、为什么要合某方,又为什么要增减某味药物等,这样的医案除了让读者羡慕之外百无一用。恩师黄煌教授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笔者时刻铭记于心。这本书所有的医案均附录了笔者诊疗思路的全过程,意在抛砖引玉,为中医学术的传承贡献个人的微薄之力。
笔者回想自己30余年的中医临床,真正的提升是始于2008年跟随黄煌教授学习方-病-人学术思维体系,从那时起笔者的临床疗效才真正出现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中医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异彩纷呈,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深藏于典籍中,方-病-人思维体系的出现如同一根银线,把这些珍珠串了起来,让我们有了抓手,有了定海神针,从此不再迷茫。笔者摒弃了自己20余年的一些僵化的中医思维,在继承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创立了方链和方路学说,将之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笔者学习中医的启蒙书籍是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先生在序言中说:“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笔者不求能有大建树,但却乐意如张先生一样发出大愿力。希望通过本书将经方中医思维体系进行整体贯彻,让它能够落到实处,使中医不再那么謇涩难懂,让这些思路方法惠及更多的中医同道,让大家能够不断地提升中医临床技能水平,造福护佑一方百姓,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这才是笔者真正的愿力和初衷。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承蒙恩师黄煌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王晓军于南阳卧龙潜心斋
2021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