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六经

“伤寒六经”是八纲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说是证候群的分类。“伤寒六经”就是八纲,以八纲将诸多证候分为六经,六经之中又有八纲,二者是分不开的。故伤寒六经来自八纲。

若正邪交争于人体广大体表的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即为表证之病位。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属阳、实、热者,即称之为发作着的太阳病:如脉浮、脉浮而数、脉浮紧、脉浮而缓、头项强痛而恶寒、汗出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咽痛、或咳或喘等。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属阴、虚、寒者,称之为发作着的少阴病:如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心烦、口中和、咽痛等。

肺之吸入空气部分,其喉、呼吸道及肺泡与外界相通,寒邪、温邪同样可以交争于此,应属于表证之病位,也同样有太阳病和少阴病之分。肺之不能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应属半表半里之病位。

若正邪交争于人体的消化道肠管内,从咽、食道、胃、肠至后阴之中,即为里证之病位。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为阳、实、热者,即称之为发作着的阳明病:如脉沉、脉沉实、胃家实、腹满、烦躁、大便硬、有燥屎、身热、汗多、口渴、潮热、不恶寒但恶热、便脓血等。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属阴、虚、寒者,即称之为发作着的太阴病:如脉弱、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

若正邪交争于表之内、里之外,广大的胸腹腔之间,即为半表半里证之病位。如第97条所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为阳、实、热者,即称之为发作着的少阳病:如脉弦、脉弦细、口苦、咽干、两耳无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其症状表现在八纲中为阴、虚、寒者,即称之为发作着的厥阴病:如脉微而厥、脉细欲绝、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四肢厥逆、厥而呕等。

关于厥阴病,中医界争议很多,分歧亦大。我的解释是:

本病只有提纲(第326条)和第329条两条经文。本篇多数经文提示:厥阴病,由于失治和误治,患“伤寒”不愈,脏腑功能衰退,演变而来。“提纲”论述为虚证,是对小柴胡汤而言。“消渴”与“饥”都是虚证,“消渴”不是阳明证之里有热而渴,而是饮水自救;“饥”是身体缺乏水谷之营养。“不欲食”是胃肠机能衰弱,不能消化水谷。

“食则吐蛔”在古代是常见病。因取火困难,多食生冷,喝生水;因无厕所,蛔虫卵随风飞扬,故蛔虫病肆虐。厥阴病证情严重时,吐蛔虫已不足为奇。

半表半里胸腹诸脏器的代谢功能减退,必然影响到胃肠的极虚,但不是里证。虽有腹痛,若用下法,必引邪入里而致利不止。功能减退势必寒气盛,寒气冲逆,心中阳气不能舒展畅达,故“心中疼热”。

总之,厥阴病证情危重,“厥逆”“厥冷”之“厥”字,在厥阴篇有近百个之多,其病因总结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即胸腹腔诸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无疑。仲景论伤寒死证有21条,厥阴病所占最多,有8条,还有“难治”之证4条。因此,仲景所出方剂很少,只能“随证治之”。

尽管致病的因素复杂,疾病的种类繁多,但大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不外八纲和六经的范围。无论什么病,也就是所有疾病的发生,绝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即万病不离八纲,万病不离六经,可于此做出原则性的施治大法。中医恒以一法治多病和治一病而用多法,即是这一精神的有力证明。从整体上讲,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我们只认证候的表现,不管它是西医的什么病。在辨证处方时,只要在八纲和六经辨证的尺度准绳上,不出大的偏差,就会有一定的疗效。反之,就很难讲了。

“伤寒六经”说的是六经病。这个“病”可以理解为“病证”,因为每一经病都有脉有证,讲的是“脉证并治”,绝对不是“经”或“经络”。我不赞同“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热论》只讲表和里的阳、实、热证,即太阳、阳明,而无仲景的半表半里证和阴、虚、寒的三阴证(即少阳、少阴、太阴、厥阴),一下子少了“仲景六经”中的四个病证。三分之二不见了。某些教材硬要把二者相提并论,这怎么讲呢?想讲都讲不通。

“热论六经”有经络循行和证候,而无脉象。“仲景六经”有证候、脉象,而无经络。《热论》空谈热病伤及经络,并无具体治法。故仲景书本与经络无关。

中医的发展原是先针灸而后汤液,以经络名病习惯已久,《伤寒论》沿用以分篇,本不足以怪,全书始终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大旨可见。惜大多注家执意抓住经络名称不放,附会《内经》诸说,故始终弄不清辨证施治的规律体系,更谈不到透视其精神实质了。其实质是:六经来自八纲,六经即八纲。

《伤寒论》中有经无络,取其义而非言其位,借其名而不同其实。《伤寒论》中有脏无腑,言其部而非尽符其器,言病伤其用而非伤其体。 8NkYutZJ2599c7+P6GZJuLpt6+wV/VkOo3nXMeIPJXSvvaQsjipC8fcLFefTCF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