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临床讲《伤寒论》药物功效与主治

(1963年12月整理)

桂枝

桂枝,味辛,性温。行气而行水行血,能带动许多药物的通行。有刺激性,故有强心作用,能治心腹卒痛。阳气盛、热性病、胃热、承气证不能用。大便硬若用桂枝须减量,或不用,泄泻时可用。桂枝治上冲,是调气、调血而制冲,气血不通畅则逆而向上,故治上冲。桂枝不像半夏、代赭石之降逆,而是解肌、缓肌以制上冲,故行气行血者用桂枝。大便干小便数不用桂枝。

芍药

芍药,味苦,性微寒,有点酸。古代赤白芍不分,就地取材。调血活血,镇痛佳,治拘挛性疼痛。使血循环顺畅调和,治血不养筋、血不和的拘挛疼痛。芍药证为腹部肌肉拘挛,触摸时有积碍感。本药有收敛性,有寒者不用,因湿而疼痛沉重者不能用。胸满不用芍药,腹满拘挛必用芍药。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伤寒论》用的都是炙甘草,有点补的作用。甘则能补气,缓疼痛,可调和诸药,保脾胃。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本药能使人腹胀,腹中气多者不用。

生姜

生姜,味辛,性温,孔子每餐不离姜。温胃作用很好,降逆止呕,还能化饮治水湿。生姜可助桂枝发汗解表。胃有热、里有热不能用。

大枣

大枣,味甘,性温。古代枣树无嫁接,普遍枣小,故仲景谓:“大枣即是好枣。”十枣汤用“大枣肥者十枚”,即指个大的枣。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当归四逆汤用大枣25枚。此二方的大枣都是好的小枣,若用今天的大枣30枚,恐怕满锅都是枣。桂枝汤用大枣12枚,我们用今日的红枣4~6枚即可。

大枣甘温,健脾祛水,保护胃肠,缓解疼痛。若腹部胀满,要少用或不用。胸满用大枣要注意,鼓胀用甘草要注意。

葛根

葛根,味甘,性平。治在表之邪,能发散解表。既能发汗又不伤津液,治项背强 。能鼓舞胃气而升津液,气血亏津液不足的人,用它发汗最为适宜。多服反而能伤胃津,故做丸药不用它。葛根还治下利,它能治肠管不透达、吸收不好的下利。此利是水样便,而不是脓血便。

厚朴

厚朴,味苦,性温。宽胸理气祛除结气,温中燥湿,散寒祛水。治胸腹胀满,除水、湿、食积。去水、食、气滞之满比枳实好用,里虚用厚朴不怕破气。仲景方药少力专,药物用量较大,厚朴用量多至半斤或八两,少则二两。临证处方,厚朴为君药时用四至六钱,若为佐药或加味药时,用二钱即可。

杏仁

杏仁,味辛苦甘,性温,有小毒。宣通肺气,宣散祛水。治咳嗽逆气,腹中鸣。治肺有水气的喘,胀满逆气的喘,杏仁、厚朴同用。燥性的喘无水气不能用。杏仁平喘强解表弱,麻黄解表强平喘弱,二者相配解表又平喘。

附子

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有回阳、温中、止痛之功效。

仲景有生用和炮用二种,少阴病多生用。用量少则一枚(近一两),多则三枚(近三两)。注意:仲景处方只有一剂,并且附子没有先煎。多与干姜、炙甘草同煎,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我开处方附子用二钱,不用先煎,可开3~5剂。若用量五钱至一两,先煎15分钟即可。若先煎半小时,则附子作用全无,因为现在的附子全是炮制过的。据说东直门外有个“苏一趟诊所”,给著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开了一张方子,附子四两,全蝎四两,蜈蚣四十条,只开一剂,煎煮四个小时,慢慢喝完,专治冠心病。他那是个人经验,不一定可取。附子作用于全身,扶正回阳而治风寒湿痹,止痛作用强。炮附子回表阳作用大,生附子回里阳作用大,即有强心作用。因为其有毒,故寄予附子的希望很大,现在有很多治不了的病,用它可能有治,你们可以研究。有人研究用乌头治病,风险大。乌头桂枝汤用蜜煎,张仲景亲自服用后有反应,如醉状,得吐。

茯苓

茯苓,味甘,性平。行水者气,行血者气,行渗者气。故茯苓调气渗利而利小便。一定要症见心下悸、心下跳动,筋肉挛急,则阴阳、虚实、表里均可使用。桂枝能帮助茯苓行动,故仲景经常二药同用,渗水而强心阳。茯苓渗透吸收,白术转输,二药合用利小便很好。

白术

白术,味苦,性温。古代白术、苍术不分,就地选用。白术运输能力最强,通过运输水湿助其消化吸收,使其在全身流动循环,从而燥湿利水而不伤水。本药配利水药才能利水,不配利水药只是运输。若想要水从汗出合用麻黄;若想令水从小便走合用茯苓;若想叫水蒸气化、循环全身合用附子。热性病不能用白术,泻肚常用。

麻黄

麻黄,味苦,性温。仲景用麻黄时去节,先煮去上沫,今之麻黄只是蜜炙入药同煎。今日炮制用蜜加水后拌匀,麻黄炒热冒蒸气即成。若用量在二至三钱,可用。若大青龙汤麻黄用六钱,回家还要把蜜炒黄至起泡加入麻黄再炒一下,否则服药后有头痛、恶心之虞。麻黄配桂枝发汗作用强;麻黄配杏仁发汗止咳平喘;麻黄配白术微出汗利小便;麻黄配石膏清肺热止汗利小便。我用麻黄多数要加生石膏一两半至二两,如小青龙汤加石膏。如有心脏病或心脏衰弱的人,不能用石膏。炙麻黄发汗解表,黄芪固表止汗,二者一般不要同用。

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泄热攻下,行瘀化积,能祛瘀滞而恢复新陈代谢,可增强肠蠕动,能下胃肠停食,能增加活血药的化瘀作用。《伤寒论》三承气汤、抵当汤用大黄要先用清酒(即发酵之米酒)洗,在方中同煮,也不后下。一者可缓解服大黄后的腹痛,再者可使大黄迅速发挥作用。我遵《金匮》小承气汤用法,大黄与药同煎,不酒洗也不后下。后世大夫多遵《金匮》大承气汤用法,不酒洗而后下,并谓:“大黄久煮泻下力量大减,不泻反涩。”大黄为妇科良药,热证实证用之效果很好,如大黄 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吐血、消化道出血、衄血等属热邪炽盛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渍之,绞汁去滓服,疗效很好。《金匮》大黄甘草汤,除治食已即吐者外,还可治经闭有热者,虚寒者不能用。

芒硝

芒硝,味苦,性寒。有软坚、清热、泻下的作用。可增加肠道水分稀释大便而排出。服药后可能有肠鸣腹痛,排出大便稀水较多。本药配大黄有增强清阳明里热、攻下宿食的作用,如大承气汤;配桃仁增加攻下瘀血的作用,如桃核承气汤,注意,可能排出大便正黑或由黑转黄;配甘遂增强逐水的作用,得快利,如大陷胸汤。芒硝中病即止后服,不可重复使用。

半夏

半夏,味辛,性平,有小毒。降逆止呕、燥湿化痰饮的作用强。仲景有两大经典配伍:呼吸系统有姜、辛、夏、味,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消化系统有芩、连、姜、夏(又称苦降辛开法),如三泻心汤。二者都用半夏。夏姜合用名为小半夏汤,为健胃止呕化痰的基础性代表方剂,广泛用于六经各大方证中,仲景用半夏必配以生姜或干姜源于此。夏芩合用为大小柴胡的必用配伍。半夏与生姜配伍治妊娠恶阻必用,效果很好。第313条仲景谓:“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药房有四种半夏: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作用缓和;姜半夏降逆止呕作用强,用于妊娠恶阻好;半夏曲化痰止咳,还消食积,儿科常用;我用清半夏三至五钱入药,作用全面。阴虚火旺、舌红苔净者不能用。生半夏有毒,易造成过敏。仲景原方中半夏只注“洗”,可知为生半夏,今日已不用。

黄芩

黄芩,味苦,性平。清热除烦,主要清上焦诸热。治半表半里之热,证见口苦、咽干、胸胁满,如小柴胡汤。治心下痞或呕或发黄,如三泻心汤或小柴胡合茵陈蒿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之里热下利或呕者。用大小柴胡汤及三泻心汤时不可减去黄芩。黄芩有安胎之说,恶心、口苦、呕吐有热者可用,若有虚寒证不可用。

柴胡

柴胡,味苦,性平。本药分南柴胡、北柴胡两种。南柴胡又称软柴胡,性较平和,无提升作用。北柴胡性燥,有提升作用。仲景住在南方,柴胡用量半斤,很大,故知《伤寒论》中所用为南柴胡无疑。北柴胡虽燥,可用醋炒,则二者区别不大。柴胡:①退热,治往来寒热。②宣通上焦,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治心烦喜呕。③柴胡祛郁散结,治胸胁苦满。④推陈致新,调和气血,有恢复新陈代谢的功能,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⑤还可治新产妇的受凉感冒及产褥热。以上可知,柴胡应用广泛,为临床常用药,用量在4~8钱。

黄连

黄连,味苦,性寒。功用为清热、燥湿、止痢。证见胸中有热,心烦,心中悸,欲呕,止腹痛治下利。黄连明显比黄芩苦寒。仲景用量一至四钱。本药大剂量清热泻火,中剂量燥湿,小剂量健胃。为常用中药,代表方剂有五泻心汤、小陷胸汤、黄连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肉桂黄连各等分,打细末,名为一桂一黄散,每次服一钱,1日两次,治心火炽盛之失眠。新生儿口腔糜烂,不能吮乳,用黄连一钱,擘,用水100mL,小火煮3~5分钟,去渣,放凉。每次喂1~3小勺,每日2~3次,一剂能愈。

黄柏

黄柏,味苦,性寒。清热除烦,祛湿热止利,有效成分近似黄连,清湿热治消渴。黄连、黄芩、黄柏三味同用于适方中,主治阳明湿热壅滞不解之赤白痢疾,或湿疹痒甚,效果很好。用量1~3钱。本药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伤胃。

栀子

栀子,味苦,性寒。清三焦之火热,尤清胃热的力量很大,善治充血性的热多湿少(即炎症)。栀子配茵陈退黄好,栀子配豆豉除烦治失眠佳。本药利小便并有泻下作用,故大便溏者不可与服之。本药为果实,入煎时要杵碎。

茵陈蒿

茵陈蒿,味苦,性微寒。《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平”。俗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拿来当柴烧。”可利小便,祛湿热,退黄。主治里有湿热之黄疸。茵陈配茯苓,清热利小便作用强。若里虚不转输者则宜配用苍术。本药也能治血分有病之黄疸初起,如阴黄、女劳疸。有“无疸不茵陈”之说。

泽泻

泽泻,味甘,性寒。祛湿利水,清热止渴,利水作用强。证见眩冒而口渴,小便频数或不利。有水所致的头晕、头重者用,寒性病不能单用。

枳实

枳实,味苦,性寒。行气破结,消积除痞。逐除热结、停水、痰结、宿食、气滞、便闭的作用强,但力量发挥时间短促而快,泻下之后无不良反应,比焦三仙好用。枳实向下推的力量大,如大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厚朴是宽散宽胸理气作用好。

人参

人参,味甘,性微寒。古代人参、党参不分,就地取材。《神农本草经》谓其“生上党,山谷”。上党即今日晋东南(长治地区),古代黄河以北森林覆盖,产党参多,产人参少。秦、汉朝廷在西安、洛阳,故官用人参,民用党参。仲景所讲:人参①补中益气,健胃生津。生胃津恢复胃的功能很好,见证心下痞满。②扶正补虚生血,如桂枝人参汤、小柴胡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温经汤等,不胜枚举。③用于缺少胃津之三大渴证(烦渴、大渴、燥渴)必用人参,不用党参。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白虎汤证3条有热无渴;白虎加人参汤证5条有口渴、烦渴、大渴、燥渴、渴欲饮水数升,口舌干燥。二方证相比较,充分证明人参生津止渴无疑,此人参即为今日之人参。如今临证,人参价高,我用党参九成以上,效果也不错。

石膏所治之口渴,为口干舌燥,或苔腻,或舌苔光,为实证之渴。

当归

当归,味甘,性温。为温补性的补血活血药,对贫血所治的血行不畅有效。主治虚寒性的胃痛腹痛、月经失调、崩漏、产后气血不足。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为临床常用方剂,很有效。不过当归有润燥滑肠作用,虚寒便溏者不用。

生地黄

生地黄,味甘,性寒。有养血活血、清热止血之功效。清阳明里热治消渴作用强。仲景用地黄有生用和干用两种,不用熟地黄。仲景所用干地黄即今日之生地黄,所用生地黄即今日之鲜地黄。仲景用地黄量很大,如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绞汁后加入药汁,分两次服,可治阳明里热炽盛的“狂状妄行,独语不休”之精神不安证。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有养血行瘀作用,配用人参可复脉。干地黄多用于做丸药,如薯蓣丸、肾气丸、大黄 虫丸。表邪未解者忌用,胃肠虚寒泄泻者不用。

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有养血止血、活血润燥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有热之血证。主治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如黄连阿胶汤治鼻衄出血量多,堵不住,服1~2剂,效果立显。鸡子黄二枚必用,一定要遵仲景方后之用法:“去滓,纳胶烊尽,小冷,搅令相得,日三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红白痢疾。猪苓汤治发热,渴欲饮水之尿疼尿血,疗效肯定。温经汤治月经失调,时多时少,全在阿胶养血祛瘀,瘀去方可生新。若有恶心呕吐,胃肠消化不良者,不用。

若贫血又有消化不良者,药房备有阿胶珠。加工炮制阿胶珠,又可辨其真与假。先把蛤粉或蒲黄小火炒热,加入切成小方块的阿胶,文火炒,使其鼓起成圆球形,内无糖心,筛去蛤粉或蒲黄,即为真品。若炒时阿胶粘锅,不成球形,即为假药。

吴茱萸

吴茱萸,味苦辛,性温,有小毒。本药果实有大小两种,小者色黑,粒小,饱满坚实,苦辛味浓为上品。本药温中散寒,祛饮降逆,止呕止痛作用很好。单用吴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舌质淡苔白之神经性头痛;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治来月经前的头痛,恶心,或干呕,还治眩晕及晕车(梅尼埃综合征);吴茱萸汤合半夏泻心汤治习惯性腹泻,水样便,或完谷不化之慢性结肠炎。凡此三者都非常有效,本方姜枣必用,重用生姜。吴茱萸降浊阴而能通便,降而不升,并不大辛大热。内有食积痰饮,外可以有郁热,症见脉数,身热烦躁,可以用吴茱萸。头晕而恶心、饮食差者是吴茱萸证;头晕、口苦、口干而渴者是石膏证。吴茱萸治偏头痛,顽固性头痛甚效,还可用于治疗青光眼。吴茱萸用量2~5钱。

山茱萸

山茱萸,味酸,性平。《神农本草经》谓:“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本药为收敛滋补强壮性的温中散寒除湿药。仲景收入肾气丸(即八味丸)中,治排尿不出,水蓄于里,但用于普通利小便之剂而无效者,用本方可恢复虚寒之机能。后世医家多用于补肾补气方剂中,如六味地黄丸、右归饮子方中。我用来治慢性腰痛,腰膝酸软无力,在适方中加入山茱萸5~8钱。

细辛

细辛,味辛,性温。辽细辛又称北细辛,质佳。祛风解表,可治少阴病虚寒之表证,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要用于温中化饮,此痰为水样痰,有泡沫。其代表方剂为小青龙汤,方中辛、夏、姜、味同用,为仲景经典配伍,主治慢性咳嗽和哮喘。若咳喘气短,烦躁有虚热口干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

橘皮

橘皮,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胸中瘕逆气,利水谷”。以陈年挥发油减去者佳,又称陈皮。有温胃散寒、破滞理气、除胀满之作用。消痰气令能食,比炒三仙好用。我用橘皮量大,1~3两,用少了不行。

桔梗

桔梗,味苦辛,微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有利咽排脓、化痰宽胸之作用。主治咽喉肿痛,吐浊唾腥臭,脓血黏痰,咳痰不出之症。性味平和,常配贝母用之。 OfJgYcyWrfhWLgW8CKEdN98RVaiC+QXNxugm+Eq6iVimOo5cVuWjDRztyxgQLnC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