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谈脉诊

脉象和证候一样,都是人体患病后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映。三指宽的一段桡动脉,对诊断疾病起着很大的作用。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诊脉,有“寸口决生死”之说。

1.《脉经》讲二十四脉,《本草纲目》讲二十八脉,教材讲三十脉左右,它们讲的都是单个脉象。其中有一半的脉象,我们在临床一般是见不到的,大概在急诊科或抢救室才可以见到,如怪脉、绝脉、死脉之类。《内经》主要讲正常人的脉,四季的脉,形容得很好,“如鱼之游在波”“如循鸡羽”“如鸡举足”“望虫将去”。但不讲脉象的证治,更不联系方剂。

2.《中医诊断学》教材说:“四诊在临床上有它的独特作用。”“望、闻、问、切”,切脉放在后面,书写病历时脉象也写在最后。由于西医各种检查与化验的冲击,医生对诊脉开始淡而处之,没有像仲景那样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大多应付“门面”了事。信仰中医的患者,认为诊脉既神奇又神秘,对中医诊脉要求很高,诊脉后即言:“说得对就服药,说得不对就不服药。”仲景书没有讲望、闻、问,只讲“以脉论证”。传说高明大夫给皇帝及家人看病时,只能切脉开方,字还要求写得漂亮,影响深远。这种状况一时是不会改变的。我的意见是:其一,要认真学习仲景论脉,不可疏忽大意,看病时“脉动发息”必须在50次以上。其二,切脉后和患者说病时,只讲证候,少讲病名。因为证候是有限的,病名是无限的。如:“你说他胃炎,他说不对,是胆囊炎。你说他口干苦,吃饭不好,他说:是。”“你说他高血压,他说我测过血压不高。你说他头晕、头痛,他说:是。”“你说他心脏病,他说心电图正常。你说他胸闷气短,他说是。”如此,下面的对话就好说了。《伤寒论》很少讲病名,基本上是“以脉测证,因脉析证,或以证识脉,证因脉明”。《伤寒论》的脉象基本上在条文前面或中间,故看病切脉视为首要。脉在条文尾的情况很少,如第368条“……脉不还者死”。

脉证并治,因脉析证者,如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以脉明证者,如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

以脉论病机者,如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第30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又如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轻取阳脉涩表示误治后气血已虚,正气不足,故脉涩。重按脉弦,弦主痛,故予小建中汤治之。这三寸脉管,轻摸涩为阴脉,虚而不流畅,同时重按弦为阳脉有力。这个脉象是不好摸着的,只能解释为讲病机。

3.脉象和证候一样,也要辨“八纲”和“六经”。

“八纲”脉举例:“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6);“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23);“脉浮者,病在表”(51);“浮为在外”(45);“沉为在里”(218);“脉沉,亦在里也”(148);“脉细沉数,病为在里”(285);“脉迟为寒”(333);“脉迟浮弱,恶风寒”(98);“病人脉数,数为热”(122);“脉浮,发热”(227);“尺中脉微,此里虚”(49);“脉反微涩者,里虚也”(214);“脉实者,宜下之”(240);“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六经”脉举例:“太阳之为病,脉浮”(1);“阳明脉大”(186);“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5);“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278);“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厥阴病为胸腹诸脏器功能衰竭之病,证属阴虚寒,病情危重。《伤寒论》死证大部分出现于厥阴病篇,有死证8个、除中2个、难治3个,故其脉象多变,难以确定。具体有脉微(343),脉虚(347),脉迟(333),脉细欲绝(351),寸脉沉而迟(357),脉反实(369),脉绝(368)、无脉、脉不还(362、368)等。

4.没有哪本医书讲脉象能超过仲景论脉,虽统计的标准有差异,《伤寒论》的脉象有七八十种。学习和掌握都很难,有“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之说。总的来讲有平脉与病脉,病脉分阴阳两大类。阴脉为不及,阳脉为太过。诊脉的部位,在手腕后三寸宽的桡动脉,名叫寸口,寸口又分寸、关、尺三个脉。高骨处定关位,前为寸位,后为尺位。仲景的寸、关、尺脉不隶属五脏,也不分左右手之属。我们可以把如此众多的脉象分三个方面去摸,仔细摸千次以上就知道一些了,全凭“问病、口给”不行。

(1)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有脉管的长短与粗细,如脉大(365)、脉洪大(25、26)、脉弦浮大(231)、脉浮大(132),脉短者死(211)、脉浮细(37)、少阳脉小(271)、脉细(148)、脉弦细(265)、脉细欲绝(351);有脉管的形状,如脉浮紧(16、38、46、47、50、55),脉沉紧(67、140、266),脉浮而芤(246)。

(2)来自脉体出现深浅的脉象 如脉浮(1),脉但浮(37),脉浮数(49),脉浮虚(240);脉沉(148),关脉沉(128),脉反沉(92),脉沉弦(365),脉沉微(61)。

(3)来自血管的血液流动的脉象 ①有数与迟,如脉浮数(49)、脉数不解(257、258)、脉数急(4)、关上脉细数(120)、脉细数(140)、脉细沉数(285)、微数之脉(116)、脉滑而数(256)、脉微弱数者(365)、脉滑而疾(214);脉迟(195、234、333)、脉迟,身凉(143),脉迟浮弱(98)、假令尺中迟(50)。②有虚与实,如脉虚,复厥者,不可下(347),脉浮虚(240),脉浮虚而涩(174);脉实(240),阳脉实(245)脉反实(369),脉沉实(394)。③有滑与涩,如脉滑而厥(350)、脉滑而疾(214)、脉滑而数(256)、脉涩(48、100)、尺脉弱涩者(286)、脉微涩(325、384)、脉反微涩(214)、脉浮而涩(247)、脉浮虚而涩(174)。④有动与促,如脉静(4)、脉平(391)、脉调和(105)、脉自和(211)均为平脉;故来太过为动促,如脉浮而动数(134),脉促、胸满(21),脉促(34、140、349)。⑤有跳动不整齐的,如脉结代,心动悸(177)。⑥病危脉,如无脉(362)、脉暴出者死(315)、脉不还(362、368)、脉负(256)、脉反实(369)。

(4)复合脉 临床合病、并病、坏病多,证候复杂多变,故仲景论复合脉比单个脉要多一倍。

(5)西医学有常规化验、大生化、体检、X光、B超、心电图、解剖等来解释疾病,做出诊断。古代,仲景只能用脉象来解释病机病理。因此,有些脉象我们在临床看病时是摸不到的。如寸脉浮关脉沉(128),关脉小细沉紧(129),寸缓、关浮、尺弱(244),脉迟浮弱(98),寸口脉浮而紧(108),脉浮虚而涩(174),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363)等。

5.《伤寒论》条文凡言脉象者,都是肯定的。若条文不言脉象者,则脉象变化出入很大,可能有多种。

脉不浮,一定不能用汗法。不见脉浮,不能叫太阳病。很多大病小病、伤寒感冒、麻疹痢疾和搞不清楚的病,都是在太阳病阶段治好了,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所以仲景论太阳病有178条经文。 tTg+U+iUNgj7AaXQcbUqQBymmc+3qAk2bd+ObwLA9mzYbOI/oiXTo0AD6vO2Wy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