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少阴病解

(胡希恕老师1963年讲课手稿)

仲景著“伤寒”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奈其言精理奥索解较难,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阴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脉微细,但欲寐”的提纲,亦只是气血虚弱的病况,并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历来注家都附会于《内经》,只在征引上下功夫,力求条条有据而不管前后自相矛盾。余尽去诸注,抄读原文,逐条细研,前后对照。兹不计粗拙,探讨于下,希同道指正。

一、有关少阴病提纲的探讨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之提纲只表明微细不足的脉象及虚惫欲寐的病情,这是三阴病俱可能有的沉衰现象。其实少阴病提纲是与太阳病提纲相对而言,即: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则为太阳病;若上证脉不浮而微细,并且其人有但欲寐之情况者即为少阴病。少阴病在表并非个人臆测,请看下面之论证。

二、有关少阴病在表的仲景论述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病之始正邪交争于表,都有恶寒之症,发热恶寒者是发之太阳病,无热恶寒者是发之少阴病。

又同书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是说明病在表者禁用下法。若病发于太阳而反下之,则表邪内陷可致结胸;若病发于少阴而反下之,则表邪内陷可致虚痞。

以上两条可以看出,表有太阳少阴不同的见证,凡在表之病均宜汗法而禁下法。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说少阴在表的病本以无热为常,然始得之亦有发热的,故谓“反发热”。但脉沉而不浮,表证虽备而属少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

又同书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是说,在表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时,常不能传里而无里证,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以上两条是少阴病在表而用汗法之证明,视其方药均属温阳散寒而解表。反之可以肯定,这和少阴病之表证的属性是阴、虚、寒无疑。这是“麻黄汤”剂,以下再看“桂枝汤”剂。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是说原为太阳病桂枝证,由于误用麻黄汤发汗,遂致汗漏不止,其人恶风者为表犹未解,但无热是病已转少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为津血大伤的结果,亦即病转少阴的原因,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又同书第21条和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之误下证,促为阳脉,胸满是气上冲,这里的气上冲为表未罢,仍从太阳为治,用桂枝汤法(同书第15条也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因误下伤里气,故去芍药为妥。但上证若脉不促而微(微为阴脉)又加恶寒者,为表未罢已转少阴(少阴脉微)。应以桂枝去芍药汤中加附子,而从少阴为治。

汗后或下后表不解,桂枝证仍在者当用桂枝汤法解肌,不得用麻黄汤法发汗,这是治表证的准则。但遇在表之少阴病必加附子,与前少阴病治以麻黄汤剂必用附子者同理。

综上可以看出:少阴病是属于阴、虚、寒(与阳、实、热相对)之表证,治之以汗法,或用麻黄剂,或用桂枝剂,必用附子。但少阴篇中所示治法,相当复杂,并非发汗一法所能愈。解释这一问题必须从传经谈起,仲景论传经着眼在表里相传,与《内经》之递经相传大有区别。即病常自表传里,或自表传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里,或自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三阳篇,也同样适用于三阴篇。故少阴篇也有表里不同的论治,试分别述于后。

三、有关少阴病呕吐下利的探讨

表证邪浅而病轻,里证邪深而病重。常有余之阳病易治,常不足之阴病难疗。少阴为虚为阴,不同太阳能久持于表,故仅二三日即传于里。尤其表气虚于外者常见脏气虚于里,故少阴病传经入里更易发为太阴病。少阴篇有关呕吐下利诸论,大都属于内传太阴之证。故《伤寒论》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试观少阴篇治下利诸方,如白通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均属四逆辈。证同太阴,治亦同太阴是也,太阴病提纲有吐、利证候而少阴病提纲则无为何?盖少阴病者,邪至深而阴至极,生气欲尽多在此时,少阴传太阴既易且速,治之即可微汗而已,误则病危。故于少阴篇中,多详论太阴危笃证候。

四、有关少阴并病的探讨

少阴并病是指少阴病未罢,又合并其他病者。少阴易传太阴,当然亦有少阴与太阴并病。《伤寒论》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这是说,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仍法当在表,然口中和是已有太阴脏寒不渴之机,而背恶寒正是里寒外见之候,此即少阴与太阴并病。法当温里,以附子汤主之。

又同书第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大意是说,少阴为病在表,故身体疼,骨节疼而脉沉,原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但其手足寒为阴寒内盛逆厥之象,是少阴已并太阴之征,故以附子汤主之。

综上,表里并病。若里实热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若里虚寒者须先救里而后解表,此即仲景论治之定法。以上两条均主附子汤,即先救里而后解表之意,这是少阴太阴并病的治疗原则。

五、有关少阴病急下的探讨

大承气汤原属阳明里实证的攻下猛剂,而少阴病却用其急下,确实费解。但以此正足以说明少阴病是属于在表之病。因表病传里,是可以转变为太阴病或转变为阳明病的。而少阴易传太阴而少传阳明,此和太阳易传阳明而少传太阴恰成对比。在太阳病、里脏实(脏气不虚)而多湿者,则太阳易传太阴;在少阴病,里脏虚而多满者,则少阴亦有传阳明之虚中夹实证。如《伤寒论》第322条所示:“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明是阳明里实的证候而出自少阴篇,只不过说明它是由少阴传变而来。唯此三条三急下所论,既无潮热,又无谵语,是否有燥屎也不能确定,何得以用大承气汤急下呢!须知少阴病之作,血气已虚,病虽在表,亦宜微汗(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麻黄用量均不过古制二两);若少阴之邪传至阳明,虚燥相搏,虚将因燥而竭,燥将因虚而结。正虚病实,将难措手,只有乘其初萌,急下可已。若循常规待其燥屎已成而后攻之,势必病危不治。试观同书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三日为始可传里之时,而口燥咽干亦不过胃有不和之象,竟宜大承气汤猛攻,病机刻不容缓,是示人以“始得之”,“二三日”争取解表。如其里传少阴则须虑其阴极而亡阳,必须急温;如其里传阳明须虑其阳亢而亡阴,必须急下。察微知渐,方称良工。

六、有关少阴病咽痛的探讨

咽痛一症虽表里俱有,然多见于阳而甚少见于阴。今咽痛又出于少阴篇,令人迷惑。其实,此亦为少阴内传少阳之病变,所示甘草、桔梗诸方,大都属于和法,则可知已转属少阳。少阴之邪传至少阳,热循孔道上炎则咽痛,素体精血枯少者,势必致为咽伤烂赤。

小结

少阴与太阳同是病邪在表之证,而其属性则为阴、虚、寒(即少阴病为阴、虚、寒之表证),同样有传变之虞。依据患者体质,传至太阴则呕吐下利;传至阳明则腹胀不大便;传至少阳则咽痛。同样有并病之成,即少阴与太阳并病。本病不但有其固定的特征,而且有传变的规律。医者须详察之,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对少阴病的讨论,势必涉及其他五经病以及六经辨证基础等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以后详谈。 Kk8hcypugWSGQKadh+gRJ2dKa4DV1QmymPbQofxDmYcwtJ8eLmAVCzBtbM1E6S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