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辨方证

一味中药拿去化验,药用成分、非药用成分、毒性,都可以化验出来。我们学院大楼里有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他们编写有《中药鉴别手册》。把几味药放在一起煮,全世界都不知道其有效成分,同一张药方,改了一味药,或改变一下剂量,煎煮的时间不一样,要化验那就更搞不清了。

怎么办?我们有近两千年传下来的经方方剂,是拿千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经过了很多年的反复验证,非常有效。现成可靠,拿来就能用,还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汉朝张仲景总结的《伤寒论》,时至今日还要用。有人说:“古方不能治今病。”我说:“想废都废不了,还没有能代替他的书,日本人都在研究他,临床有没有效,你们看嘛!”我们把仲景的方剂,称为经方。

近代和时下,数得上的名医看了一辈子病,能传下来的名方是有数的。李东垣有补中益气汤,王清任有血府逐瘀汤,吴鞠通有银翘散和桑菊饮,《局方》有逍遥散,张锡纯有镇肝熄风汤等。给皇上看病的名医也没有传下来啥好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没钱用不成,有那么多犀角、牛黄、麝香给老百姓吃吗?学了没用。有的老专家名望很高,看病很好,有自己的经验名方,你们学后却很难重复疗效,能传下去的也有限。清朝、民国以来的名医,基本上都是学《伤寒论》用仲景方。你们学了《内科学》,能不能给自己的母亲、奶奶开中药方吃?我估计你们得干几年临床才敢。

理论讲得再好,最后还得开出方来,并且要有效。《伤寒论》不谈方剂的功能和效用,一本书全是论“辨方证”。第317条讲:“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个病指的是“病证”而不是“病名”。《伤寒论》是依证定名,而不是依病定名。有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证,才叫太阳病。有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证,方可“名为中风”。方剂也是依证定名,如桂枝证、柴胡证。还有表证、里证、无表里证。故有证必有方,有方必有证,方证一体,有是证必有是方,方与证要相对应,服后才能彰显疗效,这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的一大特色。

《伤寒论》的多数方剂都是经典方,经典方必将永流传。它是在理论指导下,反复验证,千锤百炼,经久不衰的千古名方。如麻桂剂、柴胡剂、泻心剂、青龙、白虎、理中、四逆、承气、陷胸、麻杏石甘、炙甘草汤等。这些方子里有定理定律,用对了很神奇,不能随意改动。我的意见是:①最好不要减味使用。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泻心剂、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承气、白虎等,你能减味吗?是不能的。如果减味了,大小柴胡不分,理中四逆无异,白虎不叫白虎,承气不叫承气。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那叫泻心汤了,一治少阳一治痞,所治主证大异。有人用麻杏石甘汤去了石膏,吃了要头痛呕吐的。三承气汤改一味药,主证大变就得改名。②能否加味使用?可以,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有很多名家都加味使用,但不能喧宾夺主改变原方的本意。③仲景有并病合病,故有合方使用,如柴胡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来我诊室看慢性病、复杂病的患者居多,我又给《伤寒论》课带教,你们来时,我除了仲景方其他都不用。

《伤寒论》若没有方剂就是空中楼阁,也传不下来,仲景有成功的方剂,必有成功的理论。理论就是用“八纲”“六经”去辨方剂的相应脉证,也叫辨方证。也可以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辨方证,要抓主证,有是证必用是方,有并病合病就用合方。要“随证治之”,不能拘泥其病名所限,不管它是西医的什么病,都能治之。

你们有西医课,患者有检查结果,要看的话可作参考,了解病情有个范围,心中有数便于和患者对话,还要写病历做出诊断。但不能依据西医病名开处方,专病专科是可以的。因西医病名讲究诊断,不讲证,无“八纲”“六经”之说。西药是工厂生产的,不分寒、热、温、凉,中药是地里长的,有性味所属。干姜、附子、细辛性热,黄芩、黄连、大黄性寒,药方要和病证相对应,方证要辨八纲六经。常见病、多发病依西医病名开中药处方,不可取也。 u6WOoXPeLFjRoUawl3Xpi4Mmms5UC3wMHrSxkef9uGP7hLuTakBhaZ1KQ6UO/p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