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筋,实质是“筋肉系统”的简称,包括了机体的皮层、肌性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脏腑膜原、关节囊、韧带、骨膜、脂垫、部分神经末梢结构、淋巴组织等所有软组织系列的复合体。经筋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
人体有206块骨头,除了半关节由软骨进行联结之外,全身187个关节(一般的关节称为滑膜关节)都是由筋性组织联结。《素问·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于筋性组织,亦说明筋与骨关系密切。壮医经筋学说认为,人体以骨骼为支架,以筋肉为联结,共同构成机体的形态,起到内安“五脏六腑”,外联节肢,维护机体的整体统一及运动功能。
经筋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主要体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并在依存关系统一的基础上,为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发挥作用。经筋与脏腑的统一,是构成全身整体功能平衡的重要环节。
人身筋肉连缀百骸,系结肢节,使骨骼形成支架,定体身行,内安脏腑。壮医学认为,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生命基础,气血精神对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恰如《灵枢·本脏》所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精神皆来源于脏腑,脏腑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宁,则依赖于筋肉系结骨属构造的机体,故《灵枢·五变》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由此可知,脏腑的功能状况,同筋肉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血精津是机体的重要物质成分,与筋肉关系密切。气血精津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筋骨强壮、抗病力强弱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卫气”是肺气所主的一种“卫外之气”,其于体表“营周不休”,成为机体皮部、腠理的“固外藩篱”,与经筋关系密切。
经筋与营血。营者,乃血之前体,对经筋具有濡灌滋养作用。若筋失营血所养,则弛而缓也。
经筋与津液。人体之津与液,其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之腐热、肺之输布,转化为汗、吹、唾、泣、溺、膜原之液等。津液有三个特点:一是输入来源为持续不断;二是津液输布遍于全身;三是津液闭塞不行,则形成水胀为患,充溢肌肤,筋肉受累,经筋失养,百病始生。调经、理筋治疗对津液的改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经筋与津液也有密切联系。
经筋之根,位于四肢末梢的特定部位,与针灸理论所述的井穴是相重合的;经筋之结,则是经气归结的特定位置,位于头面胸腹。经筋之根与结的关系,综合反映了经络的多功能作用。如井穴为根源,是各经筋从起点到止点,交会穴为根结之所在。
所谓形者,是指人的形体。志,乃人的情志,即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由于经筋构成形体之网络,故经筋与形志的关系,实际是人的形体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了解形志关系,对于运用经筋疗法治疗脏腑及功能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形志关系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叙述。《素问·宣明五气》载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形体不仅具有保护五脏六腑的作用,而且对机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具有调节功能。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有利于机体健康;如果太过或不及,不仅有损于情志本身,而且有损于脏腑与筋肉,导致发生病痛。
经筋与经脉关系密切,二者应该是同属经络学说的两个相辅相成而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流,互并为系,相伴循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经筋为经脉的“着床”提供载体,而经脉又为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保障,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经筋与经脉的循行分布基本相同,其外行部分与十二经脉分布基本一致,即经脉循行路径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辖范围。虽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也有个别经筋循行分布不及于经脉的,例如,足厥阴之筋循行仅终止于“阴器”,但绝大部分是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经筋补充和延伸了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表1-1)。
表1-1 经筋与经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