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筋病的治疗机理

壮医经筋疗法,是一种综合疗法、物理疗法,对患者而言,是一种被动运动和机械刺激。肌筋属于机体的结构部分,其对于整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肌筋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强烈收缩,可导致经脉气血的滞留,其产生的疼痛,对机体是不良刺激。反之,肌筋的正常生态应激收缩,会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作用,对整体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在机体肌筋出现病理状态时,用手法对肌筋施以适宜的刺激,使之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从而起到治病作用。由于肌筋是庞大的脏器,良性刺激产生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非常强大。

经筋病的治疗机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的作用

从力学角度来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从经筋手法角度来说,用力的大小程度,简称“力度”。壮医经筋手法的各种治疗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去触动、刺激,作用于经筋病灶,没有一定力度的手法,对经筋疾病的治疗是不起作用的;相反,使用过度的“力度”作用于经筋病灶,也会引起肌筋损伤,加重病情。根据经筋手法用力的大小,临床可分为轻、中、重三级,即在“力度”上轻度用力、中等用力、重度用力。用力的大小,不但与施术者接触患者的面积大小有关,而且与持续时间有关。一般来说,力与接触面积成反比,与作用时间成正比。需要加大力度时,应选择与患者接触面积小的手法,并增加手法与作用部位接触的时间。

经筋手法所使用力度的强弱,对经筋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神经生理学观点来看,缓和、轻微且连续的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短时间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所以,在临床实施经筋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的经筋病症,或筋结病灶的不同病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手法既要持久有力,又要刚柔相济,并且贯穿整个经筋治疗手法的各种技术操作过程。

(二)能量的转换

医者的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筋结病灶或经脉穴位时,患者的肌筋、穴位迅速做出反应,释放出一种能量,并通过火路的传导,反馈给“巧坞”,“巧坞”收到这一能量信息后,迅速通过火路传达指令,“三道”“两路”接收指令后迅速回应,快速进行能量的转变、转换,身体的自愈力得到了迅速增强,活力增加;人体各部位功能得到了有效调节,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疾病痊愈。

(三)通调火路

经筋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部位、肌筋、穴位所产生的刺激,均能刺激火路分布于体表的穴位,引起相应的冲动和反应,通过火路的传导,让“巧坞”进行调节,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使“三道”“两路”运行相互调整、相互协调,达到相互平衡,促进火路的传导和快速反应,使三气同步运行而起到治疗作用。

(四)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

经筋手法通过皮肤作用于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促进其代谢功能旺盛,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肌肉、骨骼、淋巴的正常代谢,以增强肌力,改善韧带、关节囊的弹性,解除软组织的粘连,促进软组织水肿的吸收和淋巴排毒,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五)加速修复损伤的软组织

由于经筋手法松解了紧张的软组织,缓解减轻了疼痛,改善了病变及相关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病变部位水肿的吸收,以及各种代谢产物的排泄,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使受伤的软组织很快得以修复。

(六)畅通龙路,促进循环

经筋手法通过经筋、穴位的手法按压、拨动和摩擦等松筋解结作用,能调节和畅通龙路,使龙路功能增强,在一定范围内促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流增快,血流量增加,使肌筋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以治疗软组织慢性劳损,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废用性软组织挛缩,使软组织改变缺血、缺氧的状态,改善微循环,从而恢复正常的功能。 O+HeDScGOoiq9LJEmdWcAU/tcMgmh8fZ6jFzXSDCqJV297mo/NpXygw2eahCbH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