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筋病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曰:“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这里所说的“破而散之”,实际就是经筋病“解结”的施治原则;而《灵枢·卫气》则强调“解结契绍于门户”的早期治疗,并美其为“无惑于天下”之良策。《灵枢·经筋》更是直接提出“治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这一治疗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壮医经筋的治疗原则,是在探查经筋“筋结点”的基础上,以“以痛为腧”为原则,将“筋结病灶点”定为施治的主要部位,确立了理筋法、刺筋法(火针)、经筋拔罐法及三联施治法等为基础的“经筋消灶解结法”,也称综合消灶法,用以治疗各种筋性疾病;对一些疑难复杂的经筋疾病,由于多维性筋结点的分布特点,临床除了采用“综合消灶法”的施术方法外,还创立了“系列解结”“多维解锁”“整体调机”等更为复杂的壮医经筋施治术,从而能够使机体获得广泛的“舒筋减压”及“筋柔脉通”“筋柔骨顺”“通调两路”“三气同步”等治疗效果。
壮医经筋手法的治疗效应,决不是单纯的力量大小问题,而是运用手法与经筋部位的有机结合,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不同的部位,力量不一样,患者的反应也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运用壮医经筋手法治疗时,必须做到刚柔相济,动力与静力结合。
经筋病的治疗,遵循以下治疗原则和手法原则。
阳病解阴治阳;阴病解阳治阴;筋骨并重,调治相合。具体来说,就是阳经有病时,先松解阴经再治疗阳经;反过来,阴经有病,则先松解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由于筋与骨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关系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筋伤与骨伤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并能相互影响,故临床治疗需要遵循筋骨并重的原则。同时,对经筋疾病的治疗,是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法,故治疗前后的理筋手法调理是必不可少的;调理方法都是针对病因进行的,有“釜底抽薪”之意,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
壮医经筋治疗的手法原则是:松筋解结,顺筋推拿。其要领是有力、持久、柔和、均匀、渗透。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和表现,进行顺经治疗,以“松筋、解痉、散结、复正”为手段,使经筋疏解,“三道”“两路”运行畅通,气血归于平衡,使三气恢复同步运行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手法治疗的顺序,其方向均为顺筋方向,即从手走头,从足走头。其顺序是先松太阳,再松少阳,后松阳明。依据经筋病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头颈痛先松双手,腰腿痛先松双足。如果是脏腑疾病引起的经筋病症,则由下往上,即从足往头部方向治疗,先足部手法,然后俯卧,治疗背部,之后再仰卧,治疗胸腹、上肢,最后做头部手法。如果是局部疼痛或筋骨疼痛,主要是局部施予手法后,再行针灸或拔罐,或用药酒、药油外搽患处。若伴有筋缩症,可配合壮医拉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