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一、经筋病的病因

横络盛加是导致经筋疾病的主要病因。如《灵枢·刺节真邪》指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此“横络”系肌内组织劳损后修复和再生过程产生的条索状物,常称“横结”,即筋结,壮医又称“病灶”。

横络的大小是经筋致病的标识。横络较小表示筋病较轻,横络较大表示筋病较重。

由于筋肉系统组织结构是一个庞大体系,具有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涉及面广、承受力大、容易损伤等特点,故经筋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临床上,导致经筋病的因素有慢性劳损、外力损伤、风寒侵袭、脏腑虚损、七情内伤、四维相代、节交失控、气街失稳等八个因素。

(一)慢性劳损

肌筋劳损包括静力损伤和外力损伤。静力损伤是指人体长时间地保持某种姿势而导致的肌筋劳损,它是导致经筋病的主要原因。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生物力学来看,机体的空间活动离不开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受到活动度及方向性等因素制约,凡超越生理性负荷的活动,皆可导致肌筋膜带的损伤。在肌筋膜带的机体活动过程中,牵拉应力线“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的损伤,而形成病理性筋结。由一个“筋结”牵涉到另一个“筋结”,由两个“筋结”形成一条“经筋线”,再由一条“经筋线”影响到多条“经筋线”,最后形成“点-线-面-多维”等经筋系列病变。从肌肉力学看,筋结的形成是主动肌长期非生理的收缩,超阈限作用于肌筋受力点,导致损伤性筋结的产生;筋结线的形成是主动肌附着的一端出现损伤性筋结时,在肌肉另一端附着点也常伴有轻重不等的损伤点,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筋结线。筋结面的形成则是由于肌体运动协同肌都居于主动肌两侧,故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多分布于主动肌受力线的两旁。将这些协同肌的筋结线与主动肌的筋结线相连,则形成一个“筋结面”。这就是静力劳损导致“点-线-面-多维”筋结的形成规律。

(二)外力损伤

外力因素,如挫、擦、扭、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伤,临床上称“软组织损伤”。一般急性肌筋损伤导致的“瘀肿”,亦称“经筋软结”,经过治疗瘀肿可消。如果失治或治疗不当,可留下“瘀积”为患,即临床所表现的局部瘢痕、挛缩、粘连、堵塞。严重者,复感风寒,气血瘀滞,损筋削肉,损及筋骨或脏腑。

(三)风寒侵袭

外界异常的气候,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成为致病的邪气;经筋病则以风、寒、湿三邪致病者最常见。风、寒、湿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黏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寒、湿病邪留注于肌肉、筋骨、关节,则造成经筋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但风寒湿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黏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其中,寒邪是经筋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寒主痛,机体遇寒,首先毫毛收缩、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寒邪不去,肌筋挛缩不解,发生“筋结”性疼痛;横络盛加,卫气受伤,肌腠闭塞,遇寒加重,故经筋病性质多属寒证。

(四)脏腑虚损

肝主筋,肾主骨,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肝肾同源,筋柔则骨顺,筋病必骨病,骨病必病筋。临床上,肌筋劳损常与骨质增生共存。这是由于筋骨需要气血的濡养,气血亏虚则筋骨不荣。气与血,是渗灌脏腑、濡养筋肉肢节及人体的“神之所养”物质。气血调和,则脏腑居安,肢节解利,分肉调柔,耳目聪利。《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人之应有的常态。然而,人于天地社会间,虽百般呵护,亦难免“六淫”之侵袭,“七情”之苦志,积久病生。《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一者,其气不等也。”由于人之先天赋予的条件不同,乃是疾病成因之一。西医学所说的“基因”“过敏素质”“遗传性因素”等,都肯定人之所病,有先天之因素,而筋病与先天性因素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包括先天解剖弱点,如人体的踝关节外长内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关节囊与半月板相连等结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五变》曰:“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其次,气血同肌筋病症的密切关系,与脏腑所主的临床表现也息息相关。《灵枢·本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由于筋脉同脏腑具有表与里密切的关系,所以脏腑之坚与脆,气血的实与虚,退行的快与慢,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脾主肌肉,当脾胃虚衰,则肌肉失去所主而痿软乏力。

(五)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由于十二经筋由“大脑支配”,故情志与肌筋病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思想因素、情志浮动、过度思虑等,如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对肌筋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紧张时会加速疼痛,疼痛又会加剧紧张,形成恶性循环,经筋病以肌筋紧缩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如筋性紧张性头痛、神经衰弱与情志有关,在治疗时要注意情志疏导。

(六)四维相代

壮医学认为,如果机体因某一局部的肌筋受损,机体会产生“制痛”反应,无论是“自然性制痛”反应,还是“强制性制痛”反应,大都会累及多个侧面反应,甚至是四个侧面均有累及,即四维象累及,导致“四维相代”失衡。

(七)节交失控

壮医学认为,经脉的“节交会”,是水谷进入谷道化生嘘勒及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全身,起着“开阖”“枢纽”的调控作用。其功能状况可直接影响嘘勒的运行与渗灌。《灵枢·动输》云:“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行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经脉之营卫、嘘勒,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昼夜循行于周身五十周次而复大会,计行程八百一十丈。如果遇到邪气入侵或身体亏虚,均可造成调控失灵,而致三道两路受阻、三气不能同步,导致肌筋病变的发生。“节交”病变的形成,初期是气之滞引发血之涩,继而进入中期的气阻而血凝,导致脉道不通,相输之各级“节交”相失,趋向病变难解的“血气离居”或“血与气并”;经脉阻滞,筋脉同累,筋失所养,聚结乃成,坚而不散,堵塞一点;牵连一点,病变演进,变成一线;进而变成一片或一面。可见,经脉“节交会”调控失衡所致的病症,复杂多变,不可胜数。

(八)气街失稳

《灵枢·卫气》说:“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里可以看出,“气街”调控失衡所致的病症,具有广泛性、上及下、前及后与后及前等特点。

二、经筋病的病机

壮医学认为,经筋病属于“火路病”。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可称为“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线及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的处理,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若横络盛加,压迫火路,使人体失去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从而导致经筋疾病的发生。

由于十二经筋不能运行气血,故不能以“不通则痛”来概括其病机。根据“经皆有筋,经筋有病,病各有治;经皆有筋,筋皆有结,结者皆痛”的含义,把“因结致痛”作为经筋致痛的机理。筋结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所谓筋结,是指触压疼痛异常敏感的有形可查的阳性体征,临床上,可分为点、线、面、多维性筋结。人体活动要靠肌筋的协调运动来实现,肌筋好比绳子,在活动中,肌筋的起点、止点、受力点、拐弯点、摩擦点最容易出现劳损或损伤。所以,筋结多发生在肌筋起点、止点、受力点、拐弯点、摩擦点等。筋结好发的区域为头三线、颈三角、肩三头、腰三维、腿三筋等受力面。由于经筋与经脉同行,经脉上若没有经筋横络卡压者,一般不会患病,即使为病,其病亦轻浅,故云其病可自愈,或稍加调治即能痊愈。反之,若有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在筋结上部近心端,气血瘀滞,筋结以下气血虚少,其病必难治。

在临床上,经筋病症状多见经筋弛缓不用,或筋急挛缩,筋肉肿痛等,多由于是经筋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生物体态变异,即在原经筋组织生理形态的基础上形态发生改变。这早在《灵枢·经筋》中就有记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这应是经筋病病因病机的总纲。

(一)筋急

所谓筋急,主要是指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扭转、痉挛、肿胀、强直、掣引等病理改变,临床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证,以肌筋拘急疼痛、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1.寒毒

寒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如《灵枢·经筋》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于筋则屈不伸。”

2.肝气热盛

肝胆气热则筋急,脾胃虚弱则筋纵。肝胆相合,肝主身之筋膜,由于饮食、情志等所伤,肝火内生,耗伤阴血,灼于筋膜,故拘急而挛。《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3.肝脉不荣

《灵枢·经脉》曰:“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肝血亏虚或厥阴经气绝竭而无力推动血行,则肝血不能循脉荣养筋膜,筋膜失养则干枯而挛缩,以致筋络拘强不舒,甚则导致舌卷、睾丸挛缩等重证。

4.扭伤劳损

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中医学均称为“伤筋”。急性扭伤者,因气滞血瘀,筋气失调,而致筋急,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关节运动障碍。慢性劳损者,因肝肾不足,筋膜失养,而致筋急,表现为肌筋拘急疼痛,关节活动不利。

5.饮食所伤

饮食有所偏嗜,或肥甘厚味,伤及筋脉皮毛。如《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素问·疏五过论》云:“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二)筋纵

筋纵者,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临床多表现为眼睑下垂、口角斜、阳痿等肌筋弛纵不收、乏力不用等。

1.热

热为阳邪,其性燔灼,易耗气伤津,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濡润温煦,而致纵缓不收。如《灵枢·经筋》说:“(颊筋)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说。

2.脾胃虚弱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乏源,经筋失于濡养则弛纵不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宗筋弛纵。”

3.阳气损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柔则养筋。”经筋得阳气温养则柔韧刚劲。若阳气损伤,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如《素问·痿论》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纵。”《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4.针刺中筋

若针刺时,刺中经筋,筋气受损,则可致筋纵,表现为肌筋弛缓不收、关节不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素问·刺要论》云:“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5.营养乏源

由于长期饮食单一、饮食不规律而致营养缺乏,肌肉、经络失去濡养,痿软无力,则筋纵不用。

(三)机体自身活动过度引起的损伤

机体的弯曲、伸展活动,都离不开机体肌、筋、膜、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受到活动量度及方向性等生理因素的制约,所有超越肌筋生理性负荷的活动,都可成为肌、筋、膜、带受伤的致病因素。

壮医学认为,机体自身动态活动的“活动度”受到肌、筋、膜、带在机体活动的动、静力学因素影响。在机体的活动过程中,肌、筋、膜、带的牵拉应力线“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的损伤,而形成经筋病灶点。由于损伤后的病灶点具有疼痛性反应,肌体为了减轻疼痛,产生“制痛”反应,即产生保护性反射,而“制痛”反应会进而导致继发性损伤。因此,经筋损伤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逐渐由面的一维向多维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的形成。

筋结病灶点、筋结病灶线及多维化的经筋病机衍变过程,是由于机体活动的动静力学因素影响而发生病变的过程,亦即“内伤”或自伤性疾患;多呈现隐性损伤形式,与外伤性疾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内伤”性和肌筋病症所致气滞、血瘀,导致三道不畅通,两路受阻,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从而导致经筋病症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临床上表现出经筋病症的相关特点。

经筋损伤后的痉缩性是经筋病的病理、病机基础。由于筋性痉缩,产生压迫累及性等特点,并呈现有可查性的阳性体征。 8ATDl/LJzok7P2aj39j67agtGfprHZHzxXy3uFxRCTj9g9nENtXM4NrMawwgIb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