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医“气街”是指机体嘘勒(气血)运转的枢纽,其功能是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分节段性调控。
“气街”见于《黄帝内经》,壮医经筋“气街”学说的形成受《黄帝内经》所论述的“气街”影响,但研究方向及研究对象,与《黄帝内经》所述的“气街”有所不同。
《黄帝内经》关于气街的论述,主要见于《灵枢·卫气》和《灵枢·动输》。在《灵枢·卫气》中,关于气街的解释有三:一是头、胸、腹、胫四气街,如“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二是足阳明经气街穴,如“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三是六腑之气街,如“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在《灵枢·动输》中,关于气街的论述,则主要是对四气街的功能进行阐释,如“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从《灵枢·动输》关于“气街”的记载,“气街”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气街”之“气”,指的不是邪气,也不是脏腑之气,而是营卫之气。这种营卫之气可以“内干五脏”,即可以滋润温养五脏六腑,与脏腑之气有关,但它又与脏腑之气不同,既不属于脏也不属于腑。第二,营卫之气的运行是循经脉内外而环周运行,不仅仅在脏腑之间通行;它不同于脏与脏、腑与腑,以及脏与腑之间因有经络联系而存在的气血通行。第三,气街不是一个生理概念,而是一个病理生理概念,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营卫之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循十二经流注次序运行,即在手部循手三阴经交通于手三阳经,在头部循手三阳经交通于足三阳经,在足部循足三阳经交通于足三阴经,在胸腹部循足三阴经交通于手三阴经。然而,在“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的病理状态下,“络绝则径通”,从而在头、胸、腹、胫部开通气街-气行路径,以维持营卫之气环周运行。这种在营卫之气运行于四肢末端受阻的病理状态下开通的代偿性经气通路,显然与脏腑并无明显关系,只是维持营卫的环周运行,发挥营卫“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的作用。
依据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从人体来看,由于人体纵轴长而横径短,“气”从天部的“巧坞”运行至地部的足底,运行路径较长,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分为节段加以调理控制,才能保证畅通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就好像远途输送电流,需要安装变电站一样,这个“气”的道路枢纽调节中心,就称为“气街”。
《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说:“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素问·痿论》亦说:“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由此可知,气街的枢纽有四个:即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及胫气街。人体分为四个“气街”进行生理性节段调控。
“气街”的生理性节段调控,可以认为是机体“节交会”生理调控基础上的晋级调控,其“气”的调控量、牵涉面和范围等都更大更广。
“气街”的调控具有以下生理功能:①纵贯性的“气调控”。即气向胸腹、胫臀,直至足底趾末梢的枢纽调控功能,是机体整体性气调控反应之叙述。②横贯性的调控功能。分为头颈、胸腹、胫臀的节段性前后关系的调控,以背部调控心腹为主要形式,故有“背心相引”“腰腹相引”等反应联系。《素问·气穴》云:“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上纪者胃脘也。”③侧支循环代偿功能。当肢末气运受到阻闭时,“气街”具有侧支循行的代偿功能作用,故《灵枢·运输》把侧支循行代偿功能称为“络绝径(气街)”的调节。
机体“气街”节段调控失衡,发生复杂的经筋病症:由于“气街”的气体枢转,其功能失衡,临床上产生以经筋挛缩疼痛为表现形式的复杂气病,临床称为“气痛”。①头“气街”调控失衡,发生脑转耳鸣,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故治疗头“气街”病症,当取头盖及风府穴等。②胸“气街”调控失衡,胸膺与背部发生“背心相控而痛”等病症,止之于胸及背腧。③腹“气街”调控失衡,与背部及“冲脉”发生联系,止之于背部脏腑的腧穴及“冲脉”脐部左右。④胫“气街”调控失衡,与腹气街及小腿气的枢转有关,例如,足悗症使胫气街调控失衡的病症,止之于腹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