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经筋“节交会”学说

经脉是经筋的供体,只有经脉的“节交会”正常,经筋才得以供养。所谓经脉“节交会”,是指以经脉系统运输血气,自脏腑至组织器官之间,设有级次的“交与接”“供与泄”的特殊装置,它与俗称之“肢节”含义不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可知,“节交”系对于机体经脉系统和功能调控方式的表达。经脉“节交会”,是经脉分有层次、级次的调控装置,从脏腑与经脉的接通伊始,至经脉的主要干线共有二十八会。《灵枢·玉版》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所谓二十八经隧与五脏六腑之“大络”,便是经脉“节交会”的一级调控装置。经脉“节交会”的二级结构装置,即经脉、经筋各所别出的十五络脉及十二经别之衔接部位。《素问·气穴》云:“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是络脉之交会所在,属“节交会”的第三级装置。“节交会”的第四级装置,是孙络与皮肉之间的交会。《素问·气穴》云:“肉之大会为溪,肉之小会为谷。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行大气……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自脏腑与经脉接通口延至筋肉之溪谷,经脉的“节交”调控分设四个级次。经脉渗灌至五官、空窍等脏器,亦属第四级的“节交会”活动。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便是“节交”的四级装置概况。

经脉“节交会”调控的生理作用,是将五脏六腑“藏精化物”所形成之气血精微,输送至周身。《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营卫气血之运行,一方面,将精微输入渗灌于需求的肌肉组织,行使“供给”之效益;另一方面,将肌肉组织代谢之废物糟粕运走,完成会而“交接”之效应。“供与求”和“交与接”,合称为“交会节”。经脉“节交会”的调控,是机体“吐故纳新”生理活动的重要方式;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肌肉的各种活动顺利进行,以保持机体的内环境,并调节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动态平衡。

经脉的“节交会”,是水谷入胃化生营卫的重要成分,它星罗棋布地分布于全身,起着“开阖”“枢转”的调控作用,其功能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营卫气血的运行与渗灌。《灵枢·动输》云:“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行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经脉之营卫,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无论遇到机体之亏虚,或外邪之侵袭,均可导致调控失灵而形成病变。《素问·调经论》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行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从列举的经文论述中明确,“守经隧”是经脉“节交会”调控的关键;否则,经脉“节交”调控,内外之因相加,导致“百病乃生”。“节交”病变的机转,初期是气之滞引发血之涩,继而进入中期的气阻血凝,导致脉道不通,相输之各级“节交”失控,趋向病变难解的“血气离居”或“血与气并”;经脉阻竭,筋脉同累,筋失所养,聚结乃成,坚而不散,堵塞一点,牵连一片,病变演进,不可胜数。经脉“节交会”失控可发生的病症很多,由于“筋与脉并为系”,脉病可导致筋病。《灵枢·小针解》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这就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于机体中所处部位、经络,分别以支脉、络脉、孙络对所支配的部位进行渗灌濡养;然而,经脉不是悬空无联之物,它同皮肉筋带紧密联结,网状交织,形成皮脉、肌脉、筋脉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依而存。经脉发生了病症,证候的表现施治场所,皆为皮肉筋肌之所在,即经络“各有所主也”之谓。此外,经脉“节交会”调控失衡,是导致经筋病“筋结”形成的重要因素,前已述及,在内外致因的作用下,经脉“节交会”调控从生理状态变为调控失灵,营卫阻滞,脉道挛缩,血气停滞,首先发生的部位,是“节交会”之各级交会处;随着病势的发展,瘀积形成,脉道闭塞,聚结乃成,筋脉同累,皮、肉、筋、肌、膜系病变发生,统称为“筋肉病症”之病理性“筋结”。《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经文所述之“结而不通,于身为痛痹”,临床以经筋之证候出现,称为病理性“筋结”。经筋病理性“筋结”,对临床诊疗具有特殊意义:其一,可按经脉切循,查到阳性筋结体征,即穴位与筋结同在。其二,针对“筋结”施治,可以直通经脉,治疗目标明确,疗效卓著,具有特殊内涵。

经脉“节交会”凝涩瘀阻,导致的经筋病症,一般好发于局部,成为点性“筋结”,但因“节交会”的调控失职,“宗气”上输下达之正常路径受阻,病变蔓延,由点发展为线性病症,如足悗症。《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百病始生》云:“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足悗症临床常表现为足太阳经筋的病症,属经筋线性的常见病变之一。此外,经脉“节交会”涩滞可形成区域性的痹痛痼疾,经脉“节交会”营卫涩滞停留于某一区域,特别是某些筋膜比较集结、弦紧度较大的部位,例如,颞筋区、眶膈筋区等,由于涩滞导致筋脉失养,加上弦紧的张力牵拉,病变消散迟缓,久而成为痼疾;病情表现反复,遇寒则发,头痛偏于一侧,尚可导致眩晕出现,成为“筋性眩晕症”。切循可见“筋结”数目较多,运用“微火针”疗法疗效显著。

经脉“节交会”表里关系的调控失衡,可能是“皮肤-内脏”病理互相感应之通道。脏器疾病致皮肤某些部位出现过敏区。从胚胎学看,日本川枝直义教授提出的“内脏-体壁”学说与之相似。从经筋学看,由于经筋不直入内脏,当肌筋受邪致病,特别是寒湿之邪侵袭,致筋脉收引,湿邪阻滞经络,寒湿侵袭,经络挛缩,气血阻涩,肌筋疼痛,剧烈难忍。疼痛部位同脏器位置呈重叠关系,真假混淆。通过检查经筋阳性“筋结”,以松筋消结,病痛即解。如筋性类肝胆综合征、筋性类胃痛、筋性类冠心病、筋性类肾绞痛、筋性梅核气等。从临床上,揭示机体表层筋肉之“筋结”症状,可以发生类似实质脏器病症,表明十二经筋“皮肤-内脏”感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8ATDl/LJzok7P2aj39j67agtGfprHZHzxXy3uFxRCTj9g9nENtXM4NrMawwgIb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