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1952年答编者问何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1953年11月致编者信
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
——1954年《九十杂述》稿
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1955年3月4日在病中对编者语
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 ,“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
——1948年致编者信
山川自然之物,画图人工之物,山川入画,应无人工造作之气,此画图艺术之要求。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 所不能胜者。
——1948年致编者信
前哲之真迹,合造化之自然,用长舍短。古人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
——1954年《九十杂述》稿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
——1951年致友人函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
——题画《富春山图》
作画应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应纯任自然,不假修饰,更不为理法所束缚。
——1947年《中国画学史大纲》稿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
——1955年3月在病中对编者语
吾人作画,想得到而画不出,此乃功力欠到。画出妙处,并非有意获得,此乃偶然为之,非功力所及。学画不可有半点虚假,如大厦筑基,定要踏踏实实。
——1948年对编者语
作画时须将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马腾空;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笔涂鸦。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
——1948年对编者语
作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须三三两两,参差写去,此是法,亦是理。
——1952年对编者语
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老子言,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
——1948年12月致编者信
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
——1954年自题山水册
香山(恽道生)论画,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恽寿平)为其从孙,亟称之,又进而言密处密,疏处疏。余观二公真迹,尤喜其至密处,能作至密,而后疏处得内美。于瓯香馆(恽寿平)似逊一筹。
——1953年题《柳村归棹图》
景无有不可画,在于如何画得妙。三笔两笔是为简,千笔万笔也是简。画得多是丰富,画得少也可以丰富。一以当十是为妙。
——1952年对编者语
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
——1948年致编者信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
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余。”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位置经营上。
——1952年对编者语
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还要看画之空白处。
——1948年对编者语
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也。
——1938年《梁元帝松石格诠解》稿
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
——1954年《九十自述》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
——1948年对编者语
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
——《虹庐画谈》稿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
——1953年答编者问《画学篇》之义
粗笔之画,远看如工笔,近看则笔墨分明,其法不乱为上乘。
工笔之画,远看如粗笔,近看不柔媚造作。故好画虽粗而不乱,虽工而不软弱。
——1948年对编者语
画法可以近处取身,远处取物。
——1954年对诸乐三先生语
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
——1947年《中国画学史大纲》稿
岩岫杳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
——1953年题山水小品
古言山水之画无定形,而有定理,理之既失,虽有奇巧,皆无足取,故山有脉络,水有来源,路有宛转,树有根柢。大凡阴阳向背,俯仰离合之际,必先明其位置,运以神思,长短高下,如人之有四肢,无不各得其宜,而后血脉贯通,精神焕发,初未可以轻举妄动,偭规蔑矩为之。今以师心自用,不求理法为法,自可以言画。
——1938年《梁元帝松石格诠解》稿
山有脉,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烟出没,林木扶疏,法备气至。若断若续,曲折盘旋,举平远、高远、深远之各殊,无不入于自然,而无容其造作之迹,此其上乘。
——1954年春题编者画册
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地,花草虫鱼翎毛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1953年答编者问《画学篇》之义
画人物最要者有三:
一、要有神气;
二、要有分别;
三、要能化。
——1948年对编者语
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1954年自题山水册
善撰文者常谓写文章不易,善作诗者常谓诗不易做,善作画者常谓作画极难。此理所当然,若感到撰文、作诗、作画容易,便难进步矣!
遇难事如在深山遇虎豹,不能胆怯,要学武松,过得景阳冈,便可到家。学画之道也如此。
——1948年对编者语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1948年春对编者语
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
——1935年致友人函
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与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的画法。王石谷、王原祁心中无刻不存大痴的画法,故所画一山一水,便是大痴的画,并非自己的面貌。但作画也得有传统的画法,否则如狩猎田野,不带一点武器,徒有气力,依然获益不大。
——1948年对编者语
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具在,何劳图焉。
——自题山水
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非谓画不当形似,言徒取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乃入鉴赏。
——信札残稿
同画一座山,彼此所画不相同,非山有不同,乃画者用心有不同。六朝宗少文(炳)论画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意义深透。吾人用色,应貌山水之色,此是随类赋彩,然各有不同貌法,故马、夏与千里不同,石田(沈周)与十洲(仇英)又不同,吾人可以用水墨写青山红树,西人就不作如此画法,此民族性有不同故也。
——见《九十杂述》
形若草草,实则规矩森严,物形或未尽有,物理始终在握,是草率即工也。倘或形式工整,而生机泯灭,貌或逼真,而情趣索然,是整齐即死耳。
——自题山水
今人生于古人之后,若欲形神俱肖古人,此必不可能之事。画家临摹古人,其初惟恐不肖,积有年岁,步亦步,趋亦趋,终身行之,有终身不能脱其樊笼者。此非临摹之过,因临摹其貌似,而不能得其神似之过也。貌似者可以欺俗目,而不能邀真赏。
——见《九十杂述》稿
古人评论画事优劣,有左文人而右作家,亦有左作家而右文人者。余以作家不易变,而文人多善变。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是历史变迁之理,非仅以优劣衡之也。
——见《九十杂述》稿
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仍然墨气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间有美酒,就是要善饮者去尝。中国有墨,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地去用。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画者,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
——1948年对编者语
磨墨心要细,落笔胆要大。有爱惜光阴者,磨墨之际,亦即打腹稿之时。德游 磨墨一钱,成八尺窠木图,其立意构思即在磨墨时。
——1952年对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