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本节,我们从学生学习知识时的学习体验角度理解如何做好知识的教学。首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感。对老师而言,他们眉飞色舞地讲授知识的原因大多是自己很清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而言,只有找到知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才愿意参与课堂的学习。

一般而言,课堂一开始老师就需要解释知识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并回答WIIFM(What In It For Me)的问题,即“我能从中得到什么”。而且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探索的,不是老师强加上去的。如果学生找不到学习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本能地应付,而一旦找到价值和意义,学习的痛苦将不再是痛苦。因此,老师要尽量把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利益、前途、成长等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所学知识与自己的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情感反应系统、行为反应系统的关联。

其次,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知识的效能感。学生找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困惑就来了:“这东西我能学会吗?”这时候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持续给学生信心,学生就可能渐渐丧失信心。也许因为所学知识太多太复杂,学生认知负荷太重,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也许因为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心急,渴望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表现都被看见,每一个阶段性进步都被表扬,每一点偏差都被及时指导,希望有一种持续进展的体验,如果缺乏进展,学习的动力就会下降;也许因为教室的学习氛围,可能老师没有营造更好的学习场域,也可能部分学生的消极状态影响了更多学生的学习状态。

孔子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教学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知识,而是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地给学生知识、情感支持、指导反馈、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不顾学生状态地讲授知识不是教育工作者的表现,顶多是教书匠。

最后,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知识的获得感。这一点指的是学生的点滴收获都能够得到验证,能够表现出来。通过学生的亲自验证和具体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运用新知的成就感。即便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成就,知识被当堂验证的愉悦回路就形成了;看到希望,课后行动的动力就有了。我提出学有三乐——共鸣之乐、关联之乐、重构之乐,这三乐都是获得感的表现。当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时,老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乐趣,分享不仅能巩固自己的学有所获,也能激励身边的同学投入学习。

这就是我提出的有效学习的三道坎。第一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愿不愿学、值不值得学的问题;第二道是解决学生能不能学会的问题;第三道是解决学习后能不能体验到学习进步和知识应用价值的问题。总得来说,第一道坎解决意愿问题,第二道坎解决能力问题,第三道坎解决实践应用问题。无论让学生领悟还是应用,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也都需要老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情绪。

意义感、效能感、获得感都有了,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的积极体验闭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学生更加乐意为学习投入精力,任何有效学习,都需要建立“认知—行为—情感”三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IhmGcvfebDlY43lLoKTr1Lut6UL68O7relpV4uU+DJi1OvRo/LIH3Zkq/IsJCI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