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1
小天文望远镜的梦想

三十多年前,我有幸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学习,由此逐渐从一名天文爱好者转变为一名天文工作者。在当年的求学和日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保留了很多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收藏和摆弄各类天文望远镜。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仅仅百余元,大学生的每日生活费也只有一两块钱,而当时小天文望远镜的价格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拥有自己的望远镜,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越是这样,我越喜欢收集、研究国内外各种小天文望远镜的资料。资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对于国内资料,与厂家的书信联系是最好的方式;对于国外资料,漂亮的广告页、书籍报纸杂志中的介绍文章,都是我收集研究的目标。由于当年日文的资料相对较多,我竟然逐渐能够基本看懂日文的望远镜文章了。久而久之,我收集的资料足足装满了两大书柜。这些资料后来随我辗转多地,大部分竟然保存至今。我在收集资料和收藏望远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门道,便开始动笔写文,给天文同好们介绍一些新信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家视野的扩展和收入的提高,国产品牌,如南京天仪、晓庄、紫金、中天、华光等;日本品牌,如威信、高桥、日野、宾得等;欧美品牌,如蔡司、A-P、Tele Vue等,逐渐成为天文爱好者们关注的目标。

我曾与香港一位著名的光学仪器收藏家交流,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小天文望远镜等民用光学产品并不是说光学素质越好,产品越新,使用感便越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小天文望远镜价格高昂、用料扎实、做工精美,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仪器收藏领域的热门品种,但是受限于当年的技术,光学表现平平。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虽然保持着匠心去制作镜子,但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期的条件限制,加之新旧技术交替,不少工艺尚不成熟,总有不少遗憾留在当时的产品,哪怕是顶级的产品之中。20世纪80年代末,光机电的技术虽然发展完善,人们却难以匠心去造镜。因此,光学质量与用料和做工相平衡的顶峰,便是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今天的小天文望远镜已经步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性能强大、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可是在爱好者眼里,现代的小天文望远镜也逐渐从工艺品,甚至是奢侈品,逐渐退化为工业品和消费品。不过,爱好者在“玩镜”的同时,也应多了解其发展,在“求新”的过程中,或许也应多回溯下过去。张超同好与我相识已久,曾做过我的实习学生,也是我如今的同事。20年前,我们就一起讨论过很多与天文观测和望远镜相关的话题,他也喜欢探究关于这些话题的历史资料。去年,张超找到我,说是写了一本关于小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的书,其实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只因工作忙碌而无法实现。在他撰写的过程中,我们也讨论过多次,这本书今天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中国第一本专门讲述小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的书籍,即便放眼世界,这类作品也不多见。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为爱好者提供一个欣赏望远镜的新维度。

以镜观天,恋其星,爱其器,对星空与器材的双重热爱,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将会获得双重的乐趣和惊喜。

姜晓军 fFhM48jeDsf+xA7L/k2+JJzTNMp5I7RCDOqm9l52+k7PcpQh8H0sksXtJOGNV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